“跨界”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2018-06-06杜虹景
杜虹景
〔摘 要〕目前,跨界已经深入到各领域、各行业;特别随着我国人民群众娱乐需求的日益增长,无论是从娱乐节目还是音乐教育来看,“跨界”都有不同程度的渗入,尤其在声乐教学中应用极为广泛。
〔关键词〕跨界;声乐教学;实践
一、“跨界”的定义及其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
跨界,顾名思义就是指从某一属性的事物,进入另一属性的运作;其主体不变,而事物属性发生变化。跨界的本质是融合和整合,通过搭配与本身看起来不太关联的特性进行重新组合或者叠加,以达到创造新事物方式的效果。“跨界”在艺术界已被广泛运用;其在声乐演唱方面,无论是在娱乐节目还是声乐教学上,均产生了让人惊艳的效果。在娱乐节目运用方面,影响较大的《跨界歌王》是北京卫视推出的一档大型明星跨界音乐真人秀节目。节目汇集了活跃在影视、娱乐等领域的众多明星,包括刘涛、王凯、秦海璐、李光洁、姚晨、陈建斌等。他们在舞台上展现鲜为人知且令人惊艳的音乐才华,争夺年度“跨界歌王”的殊荣。这些在演艺道路上成绩斐然的演员们,用自己独特的魅力嗓音,运用“跨界”的艺术手法,为自己的艺术道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另外,在声乐教学方面,民族和通俗唱法的“跨界”代表人物有谭晶、谭维维和姚贝娜;美声和通俗唱法的跨界代表人物有莎拉·布莱曼。他们都完美地运用两种及以上的演唱方法和技巧来表现歌曲的潜在艺术性,使听众耳目一新。从2017年的各大娱乐节目收视率排名来看,《跨界歌王》已远超《快乐大本营》《非诚勿扰》《诗书中华》等娱乐节目。这也突出地反映了人们群众艺术审美观念的悄然改变及其对我国声乐演唱教学的新期许和新要求。
二、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及声乐教学的现状
(一)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
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以戏曲、曲艺等艺术形式,它们促进了民族声乐艺术的产生。它们在中国民族文化深厚的根基上,不断地变幻、创新、融合、发展,演变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并涌现出了一批像李谷一、李双江、才旦卓玛等备受人民爱戴的艺术家;同时,也创造了像《唱支山歌给党听》《红星照我去战斗》《我和我的祖国》《父老乡亲》等众多广为传唱的民族艺术歌曲。在20世纪初,教堂音乐大量传入中国,它们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和演唱模式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从圣咏音乐到政府开设的中小学系列音乐课程,欧洲声乐演唱艺术系统在我国音乐界得到了广泛的采纳,在我国涌现了李志曙、周小燕、郎毓秀等第一批美声唱法歌唱家,产生了《我爱你中国》《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沁园春 雪》等美聲唱法代表歌曲。20世纪初30年代,一种新型的歌唱模式走进了人民的生活,其独特的动感节奏和容易掌握的特点,让通俗唱法迅速在歌唱界拥有了一席之地,也促使了景岗山,邓丽君、毛宁等通俗唱法明星的诞生;他们的代表歌曲有《我只在乎你》《大中国》《众人划浆开大船》《亚洲雄风》等。
(二)我国声乐教学的现状
当前,我国有以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为代表的专业音乐学院十余所,有综合类大学音乐学院上百所。这些院校均开设了声乐专业,且声乐教学方向也划分得相当全面和细致;他们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声乐人才。同时,我国美声、民族、通俗的演唱方法和技巧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发展。但是,近几年来,我国声乐教育界出现了“千人同声”的状况,究其原因如下:其一是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我国现有的声乐教学不外乎三种模式: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从教师到学生,绝大部分都是这些模式培养出来的。它们虽然比较科学,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培养“复制性”。有些教师教授出来的学生有了名气,那么家长就觉得应该往这条路走,结果路越走越窄,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不到最全面的培养,导致最后培养出来的都是同一个唱腔、同一个感觉,毫无特色可言。其二是社会审美单一。随着各类音乐选秀节目的火热推出,很多歌者都不断参加比赛和选拔。但是比赛评委却总是那么几个人,这就从一定程度上让音乐审美、音乐评估受到了局限。而歌者认为能选上、能获得奖项,那就证明自己的唱法和表达是正确的,无形中使歌者的表现力、多样性受阻。
三、“跨界”融入声乐教学的路径
(一)学前综合评估,因材施教
1.综合评估,发掘学生的独特性。我国现有的艺术类专业在招收学生时,已进行了比较科学的分类,如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等。每个学生的声线都是独一无二的。虽然在进入高等专业艺术院校学习的时候,是统一划分的;但是每位声乐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音域、音色、艺术表现力,以及学生的学习潜能。这样,可以通过多位声乐教师的综合评估,确立更符合学生嗓音特质的演唱方式。遇到嗓音条件相对独特、条件非常优越或者可以同时驾驭两种或两种以上演唱方法的全能型学生,可以考虑划分到“跨界”培养的类别中来。
2.因材施教。对于综合评估出来的可进行“跨界”培养的部分学生,学校应采取整合资源、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培养这类人才的综合表演能力,以适应各类型的艺术表演需要。学校不仅要从人才培养、教学内容下苦功,还要从教材选定、专业人才引进等方面持续进行跟进。
(二)从声乐训练技巧方面融入
1.从共鸣看。美声唱法的共鸣以头腔共鸣为主,民族唱法的却是以鼻腔共鸣为主,而通俗唱法的则是以胸腔共鸣为主。三者的共鸣腔体位置不一,演唱出来的音色也完全不一样。在“跨界”的歌曲训练中,要不断地进行调整,探索最佳共鸣腔体的位置,找准共鸣点,才能使学生准确地演绎各类型歌曲。
2.从气息看。美声唱法的气息是柱状的,气息需要浑厚、连贯而有支撑力。而民族唱法的气息是灵巧的、有跳跃性的,对气息的灵敏度有更高的要求。通俗唱法的气息要求相对不高。在“跨界”训练中,需要练习不同类型唱法的气息训练,既要保证气息的力度和连贯性,又要加强气息的灵巧度和跳跃性。
3.从喉位看。美声唱法的喉位一般要求在最低位,才能保证高音演唱时的顺畅和不破音。民族唱法的喉位可以相对不那么低,但是也必须保持在一个相对低的位置,以支撑演唱高音时的腔体空间。通俗唱法的喉位一般没有特殊要求,保持平稳的状态即可,尽量放松自然,以不影响歌曲表达为准。
4.从口型看。美声唱法的口型是以“O”型为主,而民族唱法的则是以“A”“E”为主,通俗唱法则不限。在“跨界”训练中,需要使平时练声曲的发音内容更充实,发音的字母更多样化,以保障不同演唱技巧的需要。
5.从吐字看。美声唱法以外文歌曲为多,吐字经常会使用到大舌、小舌、弹舌等吐字方法;而民族唱法则需要规范普通话训练,注重字头、字腹、字尾的发音,要求吐字要字正腔圆;通俗歌曲会涉及到地方语种,比如粤语、闽南语等。在综合训练时,要多接触、多学习各地方的语言,多听、多训练、多发音,尽量做到原汁原味。
(三)从声乐作品方面渗透
1.作品曲风。艺术本身就有着无限丰富的多样性。每个音乐家有着截然不同的创作思路和创作个性,欣赏者也有着多样审美观,这就产生了曲风的多样化。在声乐作品的“跨界”渗透中,不能生搬硬套地将某一首曲目直接強加在另一首曲目当中,而应该求同存异。在歌者能够驾驭的几首声乐作品中,根据歌者自身功底考量和表演需要,从曲式、调式、节奏等方面进行专业的编排和修改,以达到人歌合一的效果;同时要避免将歌者不擅长的音乐演唱方法和元素在“跨界”中体现,以免影响歌唱表演的完整性。
2.作品词风。随着世界民族音乐热潮的到来,世界民族音乐逐渐走入音乐家们的视野。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其中很多民族的音乐元素和世界各地的民族音乐元素是相通的。我国的维吾尔族、锡伯族的声乐作品就有很大一部分源自欧洲音乐体系,还有很多传统音乐跟东南亚、南亚音乐有着深厚的关联。在不同民族、不同音乐体系的“跨界”时,需注意词风的把握,要最大程度地保留原作的词意,不能胡编乱造、随意篡改其他民族声乐作品的词意。歌者在进行声乐训练前,需要多学习各民族的音乐作品和了解作品内涵后,才能更好地展现作品的原始美感。
(四)从歌者自我情感方面交融
1.声临其境。歌者在学习和演唱“跨界”作品时,需要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情感;特别是“跨界”歌曲,其糅杂了两种或以上的艺术风格,情感层次的表达相对更丰富;这也对歌者的演唱功底和表演情绪把控有很高的要求。如《在那东山顶上》这首由张千一作曲的歌曲,其歌词是来自仓央嘉措的一首情诗,爱情从悠远的前世传来,飘过原野与高山,轻轻抚过人们的心田。歌声响起,那种空灵飘渺的意境,把人们带到了神秘的西藏。那么歌者谭晶在演唱之前,就要了解作曲、作词家的艺术表达诉求,自己揣摩藏族歌曲那种空灵的感觉,以能够身临其境。
2.打破常规。歌者不仅要从自身情感上去揣摩各类作曲、作词家的创作本意,还要勇于打破常规,摆脱某一种固定演唱模式的束缚,以符合作品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表演张力。因此,歌者不要禁锢在一个环境和一种模式当中,要多走出去学习不同类型的音乐表演方式。比如老艺术家们提倡的“采风”,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样可以不断吸取新的艺术元素,保持艺术的多元化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大巍. 论声乐跨界演唱训练[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
[2]张红霞. 浅论声乐艺术中唱法跨界的问题[J]. 中国音乐, 2008(3).
[3]刘晖.廖昌永“情释”跨界音乐[J]. 音乐生活,2007(6).
[4]张红霞.声乐表演中三种唱法跨界现象的综述[J]. 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7(5).
[5]试刘大巍. 论声乐演唱的跨界现象[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