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喻体的所指与范畴隶属关系

2018-06-06唐世民

关键词:所指喻体本义

唐世民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江苏常州 213002)

引言

隐喻在范畴的产生和理解中起关键作用,对其探讨有助于认识一般的语言理解机制(Bowdle & Gentner 2005;Chiappe & Chiappe 2007;龚玉苗 周榕 2011)。当代心理语言学中,以Ortony(1979)的突显不平衡模型和Gentner(1983)的结构映射模型为代表的比较模型与Glucksberg & Keysar(1990)的范畴模型正处于激烈的竞争中。

源于亚里斯多德的比较模型认为,X is a Y形式的隐喻如“这家伙是个老狐狸”本质上不是隶属关系,而是本体X和喻体Y之间的比较。隐喻理解通过将隐喻转化为明喻,按特性匹配策略进行,即本体和喻体概念的表征的特性被全面提取、比较,那些彼此匹配的特性成为隐喻释义。在狐狸隐喻中,狐狸的特性有“偷吃小鸡、棕黄色毛、狡猾”等,这家伙的特性也有“狡猾”,共同特性是“狡猾”,“狡猾”成为隐喻释义(Gentner 1983;Ortony 1979,1993)。

范畴模型(Glucksberg & Keysar 1990)拒绝隐喻被转换成比较,认为隐喻是范畴隶属,本体X被归于一个用喻体Y表示的抽象范畴。喻体具有双重指称,同时指称具体本义和抽象上义范畴。隐喻理解通过特性赋予机制实现。在狐狸隐喻中,“他”被宣布属于“狡猾”,但狡猾范畴用狐狸来命名。“狐狸”既指本义动物狐狸,又指抽象范畴“狡猾”。[1]

可以看出,两类模型的分歧集中在隐喻本质和隐喻理解过程上。在理解过程上,比较模型有一个隐含假定:听者必须知道本体的全部特性。但是,正如Glucksberg et al.(2001)指出,隐喻多是提供关于本体的新信息,听者不了解本体的全部特性,如对My job is a jail,不熟悉“我的工作”的人的表征中不可能包括“限制人、不自由”等特性。但在读懂隐喻后,这些特性都成为听者对“我的工作”的表征了。可见,隐喻理解不可能是通过特性匹配,而一定是通过特性赋予达到的。[2]

在隐喻是否是隶属关系和喻体所指这两个本质问题上,两类模型更有分歧。比较模型认为,隐喻不是范畴隶属关系,是比较关系。范畴模型认为,隐喻是范畴隶属。比较模型的观点面临一个无法解释的问题,就是隐喻的隶属句式。既然人人知道人不是狐狸,为什么人脑会认为“这家伙是狐狸”?我们认为,既然人脑做出这种隶属判断,必因为隐喻本质上是范畴隶属,我们倾向于范畴模型。但是范畴模型仍有一些不足。第一,范畴模型没有研究范畴隶属的机制,从而不能回答隐喻为什么采用隶属句式。第二,范畴模型认为喻体是双重所指,有些混淆不清。[3]

关于所指,比较模型认为,本体和喻体都指字面意义,即字典本义。在狐狸隐喻中,狐狸指本义动物狐狸。范畴模型(Glucksberg et al 2001:280)认为,本体指字面意义,但喻体既指具体本义,又指抽象上义范畴。

实质上,隶属关系和喻体所指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喻体指字面本义,那么隐喻必然不是隶属关系,如这家伙不是动物狐狸是非常明显的事实。如果喻体指的是上层抽象范畴,那么本体和喻体就可以是隶属关系。若“狐狸”指狡猾,那么,人属于“狡猾”就很正常了。可见,喻体所指决定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解决喻体所指问题,就可以同时解决隐喻的隶属和理解问题。

鉴于上述模型都有缺陷,本文提出一个隐喻模型来解释隐喻本质和理解过程,并用实证研究检验这个模型。我们通过确定喻体的实际所指,探讨隐喻的本体和喻体是否是范畴隶属关系,回答隐喻理解的几个重大问题:隐喻为什么使用范畴隶属句式,在喻体的众多特性中,哪些特性会被选择赋予本体?

一、特性模型

Rosch(1975)曾提出,范畴表征为一组特性,这些特性与该范畴组成一个联系的语义网络。基于这个思想,我们提出一个理解的机制:范畴的理解是组成该范畴的某些特性在工作记忆中的强度加强。我们的特性模型是建立在下面几个假定基础上。

第一,范畴在长时记忆中表征为一组特性,包括具体形象特性和抽象特性。理解一个范畴是在工作记忆中激活它的特性。不同特性被激活意味着范畴有不同意义。例如,鲨鱼包括形象特性“有鳍、游泳快”和抽象特性“凶狠”。鲨鱼的实际意义取决于哪个特性被激活。

第二,每个特性可以与多个不同的范畴相连。当一个特性被激活时,与它相连的多个范畴可被激活。例如,特性“凶狠”并不只属于鲨鱼,它也属于狼、老虎、某些人等。

第三,隶属关系X is a Y的判断机制是,第一,X具有一些特性。第二,如果这些特性与范畴Y形成高强度的联系,则X属于Y。隶属机制不需要X具有Y的全部特性,只需要X有Y的部分特性。判断一个人是“母亲”,只需要这人有母亲的某些特性,而不是全部特性。如果她养育了孩子,养育是母亲的一个特性,那么她是孩子的母亲。如果这人生了孩子,生孩子是母亲的特性,那么她也是母亲。判断一个人是母亲并不需要这人既生孩子又养育孩子。

在X is a Y中,Y是抽象的上层范畴,X是范畴Y的一个成员,X继承范畴Y的特性。如“她是一名教师”,“教师”是一个抽象上层范畴,“她”是该范畴的成员之一,所以,她具有教师的特性“教书”,即她是教书的。[4~6]

第四,隐喻是隶属句式X is a Y,表明本体X和喻体Y是隶属关系,具有隶属的机制和性质。隐喻理解来自隶属的性质,X是Y的成员,X就继承Y的特性。隐喻不同于一般隶属的地方是,一般隶属中,Y指的是全部特性;隐喻中,Y的形象特性被抑制,Y仅指抽象特性,所以X仅继承Y的抽象特性。例如,在本义句“这是鲨鱼”中,鲨鱼指形象和抽象全部特性。在隐喻“我的律师是鲨鱼”中,鲨鱼指的是抽象特性,不是形象特性。该隐喻表示我的律师有凶狠、进攻性强等特性。

同前述两个模型相比,这几个个假定构成的模型有较强的解释力。许多其他模型解释不好的现象,特性模型都能较好地解释。例如,对“他的工作是一个监狱”,比较模型的解释必须假定听者知道本体喻体的全部特性,才能比较匹配。由于实际上听者不知道本体的全部特性,所以,比较模型无法解释隐喻意义如何产生。根据特性模型,这是一个隶属关系,喻体“监狱”的具体特性如建筑外形被抑制,“监狱”代表抽象特性“压抑人”。本体继承喻体的抽象特性,即“他的工作是压抑人的”。正如束定芳(2000:253)指出,隐喻理解的过程是,“听话者将喻体的主要特征转移到本体上”。

理论上特性模型能很好地解释隐喻理解,那么,实验上如何检验此模型呢?此模型的关键在于喻体所指是喻体范畴的抽象特性,只要能确定喻体实际所指是抽象特性,而不是像比较模型认为的那样是指本义,也不是像范畴模型认为的双重所指,那么,就可以断定此模型是隐喻的真实反映。[7~13]

二、喻体所指的实验检验

比较模型认为,喻体指本义。范畴模型认为,喻体是双重所指,既指具体本义,又指抽象范畴。根据特性模型,喻体在隐喻中是指喻体的抽象特性。

两种启动范式被用来确定喻体所指。方法一:考查被试阅读目标本义句如“鲨鱼游泳特别快”的时间如何受三种启动项(隐喻、本义和无启动项)的影响。本义启动是“鲨鱼吃小鱼”时,各个模型都认为鲨鱼指本义,会加速目标本义句的理解。隐喻如“我的律师是个鲨鱼”启动时,各模型预测不同。根据比较模型,喻体指本义,所以,隐喻启动与本义启动对目标本义句都起加速作用。根据特性模型,隐喻启动时,“鲨鱼”指的是抽象特性如凶狠等,当目标本义句“鲨鱼游泳特别快”再出现时,“鲨鱼”正代表抽象特性,被试必须从抽象特性转到字面义,这种转换必然需要时间。同无启动直接理解本义句相比,被试在隐喻启动后理解本义句需要更多时间。

方法二,考查被试阅读隐喻如“我的律师是鲨鱼”的时间如何受三种启动项(隐喻意义、本义和无启动项)的影响。隐喻意义如“我的律师咄咄逼人”启动时,各个模型都认为启动项会加速目标隐喻句的理解。本义启动时如“鲨鱼吃小鱼”,各模型预测不同。根据比较模型,喻体所指是本义,当本义启动激活鲨鱼本义时,隐喻理解会被加速。根据特性模型,本义启动激活了鲨鱼本义,但是鲨鱼在隐喻中指抽象特性,当目标隐喻“我的律师是个鲨鱼”出现时,被试需要先抑制鲨鱼的本义,再激活鲨鱼的抽象特性“凶狠”。这个过程需要更多时间,目标隐喻的理解被减速。

三、隐喻做启动,字面义做探测句

我们将Gernsbacher & Robertson(1999)的启动范式稍加改动,用来探测隐喻理解中的喻体所指。我们用无启动项做基线句。隐喻如“我的律师是个鲨鱼”和本义句如“鲨鱼吃小鱼”做启动项。之后,被试判断本义句“鲨鱼游泳特别快”是否有意义。

1.方法:

被试:32名某大学二年级学生,参加了本实验。所有被试均裸眼或矫正视力正常,年龄在20---22岁之间。

2.材料:第一步,建立隐喻候选库。我们从文献和网络收集了70多个隐喻,如“恶言都是一把把尖刀”“奥数是枷锁”等。第二步,由另外25名学生(不参加隐喻实验)独立在7级量表上评定每个隐喻的可理解性(1为完全不可理解,7为完全可理解)。将得分高于5分的定为可理解隐喻,共产生38个隐喻,我们从中选择27个隐喻作为启动项,其理解性评分均值为5.8(SD=.85)。

对这27个隐喻各构造两个本义句做启动项和探测句,如对“我的律师是个鲨鱼”,构造“鲨鱼吃小鱼”做启动项,构造“鲨鱼游泳特别快”做探测句。隐喻、本义句和无启动分别和目标本义句构成一个测试项,共形成81个测试项。这些测试项随机排列成3个列表,每个列表有27个测试项并随机排列。

3.设计和步骤:实验使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因变量是理解目标本义句的时间,由专用软件ResponseTest测量,时间单位为毫秒。独立变量是启动类型,有3个水平:隐喻启动、本义启动和无启动。测试项呈现在屏幕上时,以“开始***”开始,呈现1秒,然后是一个有*号的启动项 **我的律师是个鲨鱼,呈现2秒,或无启动项,呈现一排星号2秒。之后呈现探测句“鲨鱼游泳特别快”,一直到回车键被按下。反应时间为目标句出现在屏幕上到被试敲击回车键的时长。

4.结果与分析

3.被试数据被舍弃,因其释义有3个以上错误。另找3名被试重做,使人数保持32。

SPSS统计得出的每种启动下的平均理解时间呈现在图一。

这些数据进行了以启动类型为被试内重复因素,以被试(Fs)或测试项(Fi)为随机因素的两次方差分析。分析结果显示,

启动类型有显著主效应,且有很大效度(Fs(2,62)=11.283,p< .001,ηp2=0.267;Fi(2,52)= 5.904,p= 0.005,ηp2=0.185)。如图一所示,(1)隐喻启动下的平均理解时间显著大于无启动下的平均理解时间(3834毫秒对3616毫秒),隐喻启动阻碍了目标本义句的理解。(2)本义启动的平均理解时间显著小于无启动的平均理解时间(3003毫秒对3616毫秒),本义启动加速了目标字面句的理解。这符合各个模型的预测。

隐喻启动下的结果与比较模型不一致,根据比较模型,喻体是指字面义,隐喻与本义句都应该加速目标本义句的理解。实验结果显示,隐喻启动阻碍本义句的理解,这与特性模型一致,根据该模型,被试把隐喻启动中的喻体鲨鱼理解为抽象特性“凶狠、进攻性强”,而不是本义“海里的鲨鱼”,当他再理解本义句时,需要从抽象特性转到本义,这同直接阅读本义句相比,需要更多时间。结果表明,喻体确实代表抽象特性。[14]

四、字面义做启动,隐喻做探测句

1.方法:

被试:36名某大学二年级学生,参加了实验。所有被试均裸眼或矫正视力正常,年龄在20---22岁之间。

材料:实验二的81个隐喻与实验一的基本一样,只是隐喻作为探测句。实验一的本义探测句作为一种启动,另一种启动是隐喻的意义,如“我的律师咄咄逼人”。实验二测试项的数目、形式和呈现方式与实验一一样。

2.设计和步骤:

实验二使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因变量是被试阅读目标隐喻的理解时间,由ResponseTest软件测量,时间单位为毫秒。独立变量是启动类型,有3个水平:本义启动、隐喻意义启动和无启动。测试步骤与实验一相同。

3.结果与分析

SPSS统计得出的每种启动的平均理解时间呈现在图二。

这些数据进行了以启动类型为被试内重复因素,以被试(Fs)和测试项(Fi)为随机因素的两次方差分析。分析结果显示,

启动类型有显著主效应,且有很大效度如图二所示,(1)隐喻意义启动下,隐喻探测句的平均理解时间显著小于无启动的平均理解时间(3900毫秒对4313毫秒),隐喻意义启动加速了目标隐喻的理解,这符合各个模型的预测。(2)本义启动下的平均理解时间显著大于无启动的平均理解时间(4934毫秒对4313毫秒),本义启动阻碍了隐喻的理解。

本义启动下的结果与比较模型不一致。根据该模型,本义启动时,鲨鱼本义已被激活,隐喻的鲨鱼也指本义,本义启动应加速隐喻理解。实验结果与特性模型一致,根据该模型,本义启动时,鲨鱼本义已被激活,当阅读隐喻“我的律师是个鲨鱼”时,喻体是指抽象特性,被试需要从本义(海里的鲨鱼)转到抽象特性“凶狠”,这需要更多时间。结果表明,喻体确实代表抽象特性。

五、讨论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喻体所指,以解释隐喻为什么采用隶属句式以及喻体的哪些特性被赋予本体成为隐喻释义。我们通过将被试注意力转到喻体的具体特性或抽象特性(即将这两种情况做启动)检查了隐喻理解时喻体的实际所指。

两个实验的结果都指向一个结论:喻体指的是其抽象特性,而不是具体特性。这一实证结论支持了杨小虎和郑树棠(2005:283)的理论分析,“喻体只体现其与本体有关的上义范畴,而不包含其本义范畴”。

Wolff & Gentner(1992)及Bowdle & Gentner(2005)认为,本体喻体都指本义,隐喻通过比较本体和喻体的全部特性来理解。本研究不支持这种比较模型。在实验二中,当喻体本义做启动时,按照比较模型,启动的具体特性应该加速比较匹配,加速隐喻理解。实验表明,具体特性阻碍了隐喻理解。这显示,喻体是指抽象特性,因为具体特性已在启动中被激活,理解隐喻时,具体特性需要先被抑制,才能激活抽象特性,致使隐喻理解延缓。

发现喻体所指为抽象特性支持了Glucksberg的范畴模型,该模型认为隐喻是范畴隶属,喻体的部分特性被赋予本体。但是范畴模型没有探讨范畴隶属的机制和性质,从而无法解释隐喻为什么采用隶属句式,也无法解释哪些特性被选择赋予本体(Kintsch 2001)。

本研究提出了以范畴特性的激活抑制为基础的范畴隶属和隐喻理解模型。从隶属机制看,隐喻与常规隶属是一样的。形成常规隶属的机制是:对象X被判断具有某种特性,而该特性与范畴Y有高度联系,则对象X就属于范畴Y。产生隐喻时,本体X被判断具有某种抽象特性,而该特性与喻体Y有高度联系,则本体X属于本体范畴Y,这就是隐喻。例如,特性“教书”与范畴“教师”有高度联系,如果一个人有“教书”特性,那么,他是教师。抽象特性“凶狠”与范畴“鲨鱼”有高度联系,如果我的律师有“凶狠”特性,那么,我的律师是鲨鱼。

理解方面,无论X is a Y是隐喻还是常规隶属,理解都来自隶属关系的性质:只要是隶属关系,X就具有Y的特性。理解常规隶属时,X是Y的成员,X继承Y的特性,X就具有Y的特性,例如,理解“他是教师”时,“教师”的特性是教书,“他”继承“教师”的特性:“他是教书的”。理解隐喻时,本体X继承喻体Y的特性。本研究的贡献是,喻体的实际所指是其抽象特性,不是形象特性。喻体Y的特性就是喻体的抽象特性,因此本体继承的是喻体的抽象特性。这就解决了隐喻理解过程中哪些特性被选择赋予本体的问题。在理解鲨鱼隐喻时,鲨鱼指抽象特性“凶狠、进攻性强”,所以,该隐喻释义是“我律师很有进攻性”。这一认识与Kintstch(2001)的研究是一致的。他的计算模型对隐喻理解的解释是,符合本体的特性被激活成为隐喻释义。

尽管深化了对隐喻理解的认识,本研究也有一些局限需要指出。第一、本研究未考虑与隐喻理解有联系的喻体规约性因素如何影响理解。规约性喻体经过长期使用,已经和特定的特性在长时记忆中形成强大联系,如老狐狸与狡猾之间。第二、隐喻理解依赖于激活喻体的抽象特性,激活过程有赖于工作记忆的处理能力,本研究对工作记忆未作探讨。对这两方面的探讨将极大加深对隐喻的认识,未来工作需要在这两方面做一步的探索。

[1]Bowdle,B.F.,& D.Gentner.2005.The career of metaphor[J].Psychological Review 112:193-216.

[2]Chiappe,D.L.,& P.Chiappe.2007.The role of working memory in metaphor production and comprehension[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56:172-188.

[3]Gentner,D.1983.Structure mapping: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analogy[J].Cognitive Science 7:155-170.

[4]Gernsbacher,M.A.& R.W.Robertson,1999.The role of suppression in figurative language comprehension[J].Journal of Pragmatics 31:1619-1630.

[5]Glucksberg,S.,& B.Keysar,1990.Understanding metaphorical comparisons:Beyond similarity[J].Psychological Review 97:3-18.

[6]Glucksberg,S.,M.Newsome & Y.Goldvarg.2001.Inhibition of the literal:Filtering metaphor-irrelevant information during metaphor comprehension[J].Metaphor and Symbol 16:277-293.

[7]Kintsch,W.2001.Predication[J].Cognitive Science 25:173-202.

[8]Ortony,A.1979.Beyond literal similarity[J].Psychological Review 86:161-180.

[9]Ortony,A.1993.Metaphor and Though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Rosch,E.1975.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of semantic categori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 104:573-605.

[11]Wolff,P.,& D.Gentner.1992.The time course of metaphor comprehension[A].In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een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C].Hillsdale NJ:LEA,504-509.

[12]龚玉苗、周榕,2011,隐喻表述范畴隶属关系的影响机制研究[J]。现代外语 34:66-74。

[13]束定芳,2000,论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 32(4):253-259。

[14]杨小虎、郑树棠,2005,抑制机制与隐喻理解[J]。外语教学与研究 37(4):283-288。

猜你喜欢

所指喻体本义
趣填51
遗忘者
论《群音类选》的编选类分及其官腔类所指
韩嚼牙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火柴迷宫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