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 “环境有效性教学评价法”
2018-06-06蒙以航
蒙以航
(南宁市东葛路小学 广西南宁 530022)
引言
教育部于2017年2月正式印发了最新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并决定于2017年秋季学期起实施,新一轮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也随之全面铺开。在科学课程新的历史起点上,每位实践者首先都要面对一个重要的问题:新课标理念下怎样的科学课才是一节好的科学课?而这个问题涉及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教师思考和解决“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怎么评?评什么?”的问题,不仅能让教师懂得如何评课、上课,全面提升科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1]
科学课堂教学的评价量表屡见不鲜,但目前没有一种被广泛认可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伏衡一在对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的研究中收集了全国十多个主要省市的多种评价量表。这些量表中列出了大量评价指标(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素质等等)和指标的评价标准(指目标明确、方法多样、学生思维活跃、教师基本功扎实等等),该研究统计出了各指标出现的频次,并以高频次出现的指标作为参考总结出了另一套指标、提出了另一种标准,但没有归纳出各指标及其评价标准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2]。这些量表中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细则”更像是凭经验进行的罗列,指标和指标之间有内容重叠。他们在评价指标的选择以及评价标准的确定上没有以明确的方法论为依据。由于缺乏“顶层设计”,这些指标和标准不具备明显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我们在尝试使用某个评价量表进行上课和评课时,发现量表的内容不易记忆理解,实际操作起来也比较困难。为此,本文从更理性、更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从整体上把握课堂教学应该“评什么?怎么评?”,做好课堂教学评价的“顶层设计”,提出“环境有效性教学评价法”。本文分别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两方面对该法进行具体论述。
一、科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1.环境对课堂教学的意义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目前教育界广泛认同的一种认知发展理论。他在《认知发生论》一书指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学习者(主体)与环境(客体)间互相作用的结果”,外界环境产生刺激信息,主体根据自身需求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等处理,最后储存在大脑中形成记忆。对于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者而言,环境是指除了学习主体(学生自己)以外的一切产生信息刺激、影响学习者的外部因素[3]。虽然信息在主体脑内的加工和存储目前无法直接被控制,但教育者可以通过创设特定的环境,在环境中产生特定的信息刺激来影响学习者,环境是影响学生认知发展的可控变量。
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最有利的环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环境的创设和调节能力的高低体现出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学环境的创设和调节。本研究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所有变量都归结为环境变量(也称环境要素,教学中会发生变化的因素),将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环境变量作为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把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归结为对教学环境要素及其产生信息的评价,解决课堂教学评价“评什么?”的问题。
2.课堂教学中的环境变量
(1)物质环境变量
教师和学生在某空间里、在一定的时间内、共同围绕着某个主题、使用某些教材、借助某些信息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活动,这就是课堂教学。分析每一节真实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中的实体组成其实并不复杂,只有时间、空间、教材、信息媒体设备、学生、教师等共六类实体。其中时间、空间、教材、信息媒体设备这四类实体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物质环境变量。
①时间:课堂教学占用的时间,包括课堂内的教学时间和课外教学时间
②空间:教室、操场、家里等学习活动场所,包含场所中的光照、温湿条件、桌椅位置、场景布置等条件
③教材:教科书、课件、器材、观察操作对象、记录单等等能产生教学信息的材料资源
④信息媒体设备:板书、投影仪、电脑、扩音器等帮助教学信息传递的工具和设备
物质环境变量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由于其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能产生稳定的教学信息来影响学生学习。物质环境变量对课堂教学起决定作用,本研究把时间、空间、教材、信息媒体设备这四类变量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
(2)人文环境变量
显然,物质环境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物质环境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关键还在师生如何运用它们。此外,在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还会设计一系列学科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思维和技能的训练,会创设教学情境辅助学生融入学习活动中,会制定各种课堂规则来管理学生行为保障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在本文中,我把教学情境、课堂规则和行为管理、学科探究活动等无形的、非物质环境的变量称为人文环境变量,人文环境对学习者的影响同样也起决定性作用。
①教学情境:激趣、背景影音、竞争竞赛、评价和激励机制等
通过营造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情感倾向和的人文环境氛围,使其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
②课堂规则:指活动指令、安全须知、活动步骤规则、纪律要求等等教学行为准则,也称为“课堂约定”
课堂上师生的行为受到行为准则地约束,师生共同遵守,偏离规则的行为需矫正,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
③学科探究活动:倾听、观察等信息输入活动,评价、反思等思维训练活动,知识技能的表达和展示等信息输出活动
学科探究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师-生-物”三者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在学科探究活动中产生,学生的学习行为直接在探究活动中发生,不同学科之间特点的差异也主要是在探究活动中体现出来。因此学科探究活动是影响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的环境变量。教学情境、课堂规则和行为管理和学科探究活动这三类人文环境变量也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
2.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对于小学科学课堂而言,上述的人文环境变量“学科探究活动”可替换为“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活动的结果是建构科学概念(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培养思维习惯、科学态度,不断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所以科学探究活动对于科学课堂教学有特殊的意义,它既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也是学习的目标,还是其它目标(“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载体和实现手段。
倡导探究式学习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八个要素。我们认为每个要素都是科学探究方法,学生从实施这些探究方法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思维和智能的训练。其中,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这六个探究方法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按先后顺序依次展开,而表达交流、反思评价有别于其它六个探究方法,它们贯穿于探究活动全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较广。为了便于课堂教学评价,我将“科学探究”指标分解为:表达交流、评价反思、探究方法和智能训练三个指标。
根据以上对科学课堂教学中的环境变量的分析,建立了“基于环境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分为三个层次共9个末级指标,各指标间具有独立性即每个指标指向的内容之间互不重叠,这样划分更科学、更容易理解和操作。
表1 基于环境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环境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解决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评什么?”的问题。接下来还需解决的是“怎么评?”的问题。
二、科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性
总结我所参考的量表中对评价标准的描述,我认为这些描述无一例外的指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把有效性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最重要的标准,孙亚玲对教学有效性的概念进行了清晰地界定,教学有效性包括教学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三个方面[4]。
(1)教学效果:教学结果与预设目标的重合度
(2)教学效率:单位时间内教学内容传授的多少
(3)教学效益:教学效果中对于学生自身发展有用的部分
既然选择了“有效性”作为评价标准,那么课堂教学中的每一项环境变量指标都应具有“教学有效性”的全部特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具体目标分为“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这四维目标。可以看出,四维目标不仅关注了知识,同时关注了学生的自身发展、也就是说关注了教学效益。因此,只要教学目标设定合适,让关注学生的自身发展在教学目标上有所体现,那么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就只需要考虑效率和效果的问题。此外,教学效果中还要体现新课标中“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让所有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关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怎么评?”,我给出的答案是“以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来评”。有效性是一个大概念,如何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体现出来呢?根据教学有效性对效果和效率的要求,本文提出“教学有效性的十六字评价标准”即:“围绕主题、以学定教、面向全体、提高效率”。其中“围绕主题、以学定教、面向全体”体现的是有效性中的教学效果,“提高效率”体现的是有效性中的教学效率。
以下是各评价标准的具体要求。
①围绕主题:使用的教材、开展的活动、时间的分配等终始聚焦主题、突出重点,减少无关信息的产生,通过判断“是否围绕主题”来间接判断是否达到目标。
②以学定教: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材料、探究活动等环境变量指标要符合学生生活背景、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特点,满足学生兴趣、情绪等心理需求。注重学习动机的激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情况来判断是否体现了课标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保护学生的好奇怪心和求知欲”的基本理念。
③面向全体:尊重学生间的差异,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提供适合每个学生学习的环境,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体现新课标中“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
④提高效率:通过改进教学材料、创新探究方法,灵活运用信息媒体设备等手段提高探究过程中信息传递效率,帮助学生更快速地建构知识。
2.“环境有效性教学评价法”
本文将上述“基于环境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和“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评价标准” 相互融合,形成了“环境有效性教学评价法”。该方法是基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出,其最重要的优点是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客观性、全面性、独立性。评价法的框架如表2所示,系二维结构图,共9个课堂教学环境指标,每个指标对应4项评价标准,从A1至D9共36个课堂教学评价点。
“环境有效性教学评价法”的使用较为灵活,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全部或有针对性的选择部分评标指标。例如,侧重于评价科学实验创新的课堂,其最重要的评价指标是物质环境指标中的教学媒体和教材指标。使用前,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制定评价点的评价细则。使用时,根据课堂教学中反馈出来的信息进行评价,如评价A4“所使用的教材是否围绕主题?”,评价D3“所使用的教学媒体是否提高了教学效率?” 等等。如果只是想用该法对某节科学常态课进行快速地总体评价,评课者可以模糊评价指标,从整体上判断教学“是否围绕主题?”、“是否以学定教?”、“是否面向全体?”、“是否提高效率?”。见表2
“环境有效性教学评价法”对于授课者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让教师知道教小学科学课需要做哪些准备(参考9个环境变量),做这些准备时应该考虑哪些问题(要符合4项标准),框架中的每一个评价点都是十分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
“环境有效性教学评价法”的提出让科学课的课堂教学评价更理性、更科学。虽然它解决了小学科学课“评什么?怎么评?”的重要问题,但没有对“哪个指标更重要?哪个标准更重要?”的问题给出一致的明确答案。再有就是评价的细则还需要不断完善,这些都将在后续的研究实践中探索。
表2. 小学科学“环境有效性教学评价法”框架
[1]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2017.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伏衡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2009.
[3]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2008.教育科学出版社.
[4]皮亚杰.《认知发生论》(范祖珠 译)[M].1990.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