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专业文化隐性课程提升高职学生学习动力*
——以汽车专业为例
2018-06-06
近年来,职业学校虽然在实训教学、双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上不断下大力气,但毕业生服务能力不足、质量意识不强、职业追求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这直接导致了毕业生工匠精神的缺失,甚至影响到其个体发展、企业发展和学校声誉。对此,笔者经过调查研究,探索出以专业文化隐性课程提升学生学习动力的方法,以学校汽车专业为例,实施过程如下。
一、围绕培养“稳定持久的学习动力”构建框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专业兴趣不浓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最为突出的因素,前景迷茫与兴趣不浓存在着相互关联。此外,对整体环境满意度不高是个体情感无法得到满足的客观反映。
良好而稳定的兴趣使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我们通过引入行业企业文化、建设专业社团文化、营造专业文化环境3个方面来构建专业文化隐性课程,通过培养稳定的个体兴趣来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详见下页图1)
二、引入行业企业文化,提升学生职业认知
图1 专业文化隐性课程框架
一是引入企业标准化课程。学校汽车专业通过与丰田、北京现代、博世等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直接将企业认证体系与标准化课程引入人才培养过程。二是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资源。校企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做到教学目标和课程的及时更新,紧贴企业标准和生产实践要求。三是校企共建基地。通过构建生产式实训教学环境,实现实训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四是开展任务导向教学。围绕实际任务展开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收集资讯、处理信息、计划决策、解决问题、团队合作、行为反思等综合职业能力。五是邀请第三方参与课程评价。邀请行业专家、企业骨干参与课程评价,实现教考分离。六是主动引导学生参与企业活动。举办校企PK赛,组织企业参观、短期实践以及志愿服务活动。七是开设职业特色德育课程。结合区域资源开发优秀企业文化读本。八是运用MOOC拓展学习渠道。组织学生参加苏州国际教育园共享课联盟的在线学习,通过人文社科、职场技巧、兴趣拓展类课程的学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其职场发展夯实基础。
三、建设专业社团文化,引导专业兴趣
学校在现行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基础上开发汽车专业社团课程,按照一定梯度,结合五年制高职长周期培养,从静态模型制作、RC油动车驾驶与检修到实车制作,旨在从兴趣切入,激发学生学习潜力,提高其学习动力。(详见图2)
图2 汽车专业社团课程
学校围绕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巴哈赛车等竞技活动开发专业兴趣课程,以专业社团的形式开展活动。管理方面,学生自发搭建了健全、完整的车队架构,有技术团队、营销团队、车手训练团队;技术方面,通过车辆的设计、分析、制造、试验、改进,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交方面,与其他车队建立良好关系,形成“技术圈”。从新车发布到赛场组织再到出席相关的展示宣传活动,增进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使学生收获了自信,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稳定的个体兴趣和持久的学习动力。
四、营造专业文化环境,优化专业氛围
一是将专业文化建设与智慧校园建设相结合,打造“一步一景、移步宜学”的学习环境。二是将专业知识与人文环境有机结合,建设寄寓理想与追求的广场文化、科普化的展厅、生产式的实训车间。三是通过“爱专业、爱职业”主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技能节、“致能”大讲坛等校园活动,多途径营造环境文化,优化学习氛围,实现专业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化,持续维持其学习动力。
“专业文化”“隐性课程”“以文育人”都具有潜在性、浸润性、持久性的特征,所以专业文化隐性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专业文化建设不系统,文化育人不具象、难落地,评价方式单一、难量化等问题。在实践中,我们须充分考虑以上因素,可以做出一些大胆尝试,如:进一步凝练具有职业特点、学校特色的专业精神、师生愿景;采用企业CIS策略,从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三方面标准化、系统化构建可传承的专业文化系统;将专业主题教育活动与社团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核心能力课程体系;积极推进专业文化隐性课程向初中学段前移,引导学生做生涯规划,减少专业选择的盲目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