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荷塘月色》中的“动”与“静”

2018-06-06天津市新华中学贺冬黎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8年5期
关键词:采莲荷塘月色荷塘

天津市新华中学 贺冬黎

目前,关于《荷塘月色》的讲解大都采用的都是环形结构,如下图:

但在这个环形结构中,没有关于“动”的因素,只是提到“得静”后就直接“出静”了,“得静”对应的地点是“荷塘”,“出静”对应的时刻是“进门”,忽略了“回忆江南采莲”这个环节。而在平时教课中,大部分老师基本上都是按照“1-3”“4-6”“7-10”给文章段落进行分层,这种分层也模糊了“回忆江南采莲”这个片段的分析。

钱理群先生在《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说道:“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出,如果说“冷”与“热”、“静”与“动”形成了强烈对比、相互颠覆的效果并且外化为“荷塘月色”和“江南采莲图”的话,那么“荷塘月色”对应着的是“冷”“静”,“江南采莲图”对应着的是“热”“动”。这一段虽然有钱先生独特的见解,但是很容易给人造成误解,也给授课带来一定的困扰。

如果我们按照钱先生的理解,“回忆江南采莲”这个片段属“动”,那么此刻就已经“不静”,从此刻开始,就应该“出静”,因此环形结构上的“出静”和“进门”便不对称。如果我们认为“出静”的确是“进门”那一刻开始的,那么就不能承认“回忆江南采莲”属于“动”。这个地方就出现了一点小漏洞。

针对以上的疑虑,我认为应该仔细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文章4-6段和7段如何衔接?

2.回忆采莲算不算跑题?

3.作者有没有“静”过?

4.作者的“不静”终止于何处?

要回答这几个问题,还是要从4-6这几段景物描写开始分析。一般来讲,大家都把这三段描写看成了对“静”的描写,而作者恰好在荷塘此时得到了“静”。然而,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作者仿佛并不是“静”得那么彻底。

最明显的是第6段,虽然其中所描写的景象依旧是“静”的,但是从景物上所透露出的作者的情绪并不“静”。“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给人带来一种沉重感,“树色一例是阴阴的”是一种阴郁感,“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是一种遥缈感,“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是一种困顿感,面对用来衬出寂静的蛙声和蝉声,作者说“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直接透露出一种寂寞感。

我讲课时经常给学生说一句话:“情感固然能控制文字,但文字往往出卖情感。”虽然作者还在有意识地写“静”,但是在文字上已经将作者潜意识中的“不静”透露出来了,以上所述的那种沉重、阴郁、遥缈、困顿和寂寞,其实是作者重重心事的外显。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作者从4段的“静”到6段的“不静”,意味着在“荷塘”并没有完全得到“静”,这是为什么呢?

事实是,对此文的很多分析将环境的“静”和心情的“静”混为一谈。环境的性质是“宁静”,而作者的心情是“平静”,作者心情“不平静”时,想要去“宁静”的荷塘去获得心灵的“平静”,只不过结果我们已经分析出来,他并没有从始至终都从“宁静”的景象中使得自己“平静”。

所以,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作者的目的是追求“平静”,而“宁静”不能达到这个目的,那么,作者完全可以去包括“热闹”在内的其他性质的事物上去寻求“平静”。基于这个假设,我们首先需要思考:作者接不接受热闹的事物?

事实上,作者在接下来的第7段中回忆的就是热闹的采莲场面。而从前文第3段中作者也表达了“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的感受。也就是说,作者可以接受甚至是喜欢“热闹”的事物。

可是,“热闹”的事物有很多,为什么一定要想起采莲的“热闹”场面?这是与第6段的衔接有关系的。当作者听到热闹的“蝉声”和“蛙声”时,发出了一句议论“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在这种寂寞感的驱使下,作者很自然地就将注意力转移到“热闹”上了。而作者想到“采莲”的场景,是因为从眼前的“荷”生发的,由“荷”而“莲”,寄托自己情思的素材是一致的。

然而,“热闹”的出现不是纯粹为了“热闹”,而是为了帮助作者获得“平静”,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把隐藏“热闹”下面可以使得作者“平静”的缘由寻找出来。

要想找到答案,还得去第3自然段去寻找。这个以议论为主的段落是理解作者情感内涵的关键。在这段中,作者清楚地说到了:“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所以,“自由”才是作者想要获得的要素。只有在一种“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的状态下,作者才可以获得一种自由感,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回到第6段,我们看到了作者对采莲的事情的评价是:“这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而“风流”二字在课文下的注释为:“年轻男女不拘礼法地表露自己的爱情。”这个注释中的“不拘礼法”与梁元帝《采莲赋》所描述的景象是几无二致的。在这个场面中,人们欢笑嬉戏、恣意喧闹,充分地显现出享受自然、美好和生命乐趣的自由感。这种自由感与作者的心意不谋而合,使作者在回忆中获得了暂时的“平静”。

综上所述,作者笔下对采莲的回忆不算跑题,这个片段是作者想要获得内心“平静”的另一条途径。在同一情感内核的引领下,4-6段与第7段的衔接很自然,一点也不“忽然”。作者纯粹的“静”于第4段“月色下的荷塘”和“回忆江南采莲”两个片段中获得。两个片段之外大多有心绪不宁之处,直到文末作者从彻底“回忆江南采莲”中跳出,全文结束。

猜你喜欢

采莲荷塘月色荷塘
作品: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小荷塘
荷塘月色
热闹的荷塘
不如去采莲
荷塘
我不要分享你的快乐
荷塘三记
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