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韭黄的栽培管理(1)

2018-06-06郭文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长春离职干部休养所吉林长春130022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18年6期
关键词:韭黄分蘖力叶鞘

●郭文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长春离职干部休养所 吉林 长春 130022)

●周淑荣 董昕瑜(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吉林 长春 130112)

●刘佳贺(长春市图书馆 吉林 长春 130021)

韭黄也称“韭芽”“黄韭芽”“黄韭”,俗你“韭菜白”,为韭菜经软化栽培变黄的产品。隔绝光线,使韭菜完全在黑暗中生长,因无阳光供给,韭菜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合成叶绿素,就会变成黄色,称之为“韭黄”。韭黄颜色鲜艳,风味独特,是蔬菜中的上等佳品。软化栽培多用保护地栽培,也可在遮光的棚室内或地窖内实行软化栽培,或在直播棚育苗畦内就地软化栽培。软化栽培床土以田园土和细河沙土为宜,栽培床要高于地面,忌积水。

韭黄在北宋时期已有生产。庆历年间梅尧臣有描写汴京卖韭黄的诗。南宋(公元1127~1279年)时,韭黄生产已扩展到浙江杭州、四川新津、江西庐陵(今吉水)等地。元代《王祯农书·百谷谱五》记载了栽培韭黄的方法,“冬至,移根藏于地屋荫中,培以马粪,暖而即长,高可尺许,不见风日,其叶黄嫩,谓之韭黄……比常韭易利数倍,北方其珍之。”这种软化栽培技术在当时可谓是一项伟大的创造。

宋代苏轼有“青蒿黄韭试春盘”的诗句。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也提到,在12月的开封街头有韭黄卖,可见韭黄至迟在北宋已经有栽培了。

中国韭黄之乡是广东博罗县石湾镇。石湾镇黄西韭黄基地位于该镇西北角,在基地的辐射带动下,全镇连片种植韭黄近10000亩(667平方米/亩,下同),年产韭黄1500万千克,产值6600万元,形成了广东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韭黄生产基地,也是珠江三角洲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之一。目前,该镇的黄西韭黄产品主要销往东莞、深圳、广州、珠海、惠州及香港等地,几乎占领了整个广东市场,在全省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1 品种

1.1 黄韭1号

黄韭1号株丛直立,叶片肥厚,成株高50~55cm,味鲜脆嫩,纤维少,柔嫩质优,生长快,高产,耐寒,耐肥,耐高温、高湿,喜黑暗无光环境,抗病强,分蘖力强,假茎粗、不易倒伏,不易浮蔸上长,是当今韭黄生产理想的软化栽培品种。

1.2791雪韭王

791雪韭王生长势强,耐寒、耐热、抗病,粗纤维少,叶簇直立,叶扁平、肥厚,叶片宽约0.8cm,深绿色,成株叶片自然开展下垂,株高约46cm,直径约0.7cm,分蘖力强,冬季回苗晚,春季萌发早,露地栽培亩产量达3000~4000kg,保护地栽培亩产可达4000kg以上。

1.3 雪韭4号

雪韭4号株丛直立,高约50cm,且生长迅速强壮,叶鞘粗而长,叶绿色、宽厚肥嫩,最大叶宽约2cm,最大单株重约45g,分蘖力强,抗病,耐寒,耐热,高产,质优,年收割6~7次,亩产约15000kg。黄河以南露地栽培,12月上旬仍可收获。其他地区冬季生产鲜韭,需在日光棚内进行。本品种因抗寒性强,适应性广,在中国各地均可露地或保护地栽培。

1.4 天津大青苗

天津大青苗植株直立,生长势强,不易倒伏,叶鞘断面圆形,叶片窄而长,色深绿,春季生长快,分蘖力弱,适宜露地及覆盖栽培。

1.5 汉中冬韭

汉中冬韭叶丛斜生半直立,叶鞘微紧或淡绿色,高6~7cm,断面扁圆形,叶片条带状,肥厚,宽0.8~1cm,幼鞘嫩叶纤维少,质优,辛香味稍淡。早熟,耐寒,耐霜冻,遇重霜后幼鞘嫩心叶直立不倒。春季萌动早,秋季回根晚。生长旺盛,抗倒伏,适应性强,低温高湿下抗灰霉病差。适宜露地或保护地栽培。

1.6 江淮扁担韭(润叶韭、宽叶韭、大叶韭)

江淮扁担韭植株直立,叶鞘阔,粗壮圆形,基部白色,叶条带状、扁平宽大肥厚,色翠绿,纤维少,质优,耐寒,耐热,生长势旺,适应性强,不耐涝,分蘖力弱。适宜露地或保护地及软化韭黄栽培。安徽江淮流域广为栽培。

1.7 南京马鞭韭

南京马鞭韭植株直立,叶片宽而扁平,先端钝圆,叶肉厚,不倒伏,中熟,耐热,不耐寒。可作露地青韭或温室软化栽培。

1.8 上海强韭

上海强韭叶丛直立,叶鞘绿白色,扁圆形,叶窄条状,宽约0.8cm,色深绿,风味香郁,质优。早熟,生长势旺盛,抗寒,抗病,分蘖力强。适宜早春软化或露地种植。

1.9 杭州雪韭(冬韭、铁杆韭)

杭州雪韭叶鞘细长,叶片条带状、肥厚,宽约0.6cm,色深绿,叶背有棱,断面三角形。耐寒,不耐热,生长势强,分蘖多,夏季生长旺盛。适宜冬季培土软化栽培。

1.10 武汉黄格子韭(宝剑头)

武汉黄格子韭叶丛直立,叶鞘黄绿色,断面扁圆形,高7~14cm,叶片条带状,宽1~1.2cm,色绿,叶肉厚,先端钝圆,花薹较长,有棱角,辛香味浓,质优。早熟,分蘖力强,耐寒,不耐热。适宜冬季软化或露地种植。

1.11 成都犀浦韭(二乌叶)

成都犀浦韭叶丛直立,叶鞘硬,扁圆,叶片条带状,宽约0.7cm,色深绿,叶质嫩,质优。耐寒,耐热,耐湿,分蘖力,适应性强。在四川成都可终年生长,适宜露地青韭及软化栽培。

1.12 吉林大马蔺

吉林大马蔺植株直立,粗壮,叶鞘绿白色,叶片条带状、扁平,宽约0.9cm,品质中等,味稍淡。晚熟,分蘖力强,抗寒,春季返青晚,耐热,抗倒伏。吉林省东部、黑龙江南部均可软化栽培。

另外,在山西如太原市狄村、许坦村土窖洞冬季生产的韭黄颜色鲜黄,嫩香可口,质软而富辛香味。过去种植的品种主要是马蔺菜、黑韭和月月韭,后来又引种汉中冬韭、杭州香韭、山海关铁丝韭、北京铁丝红根韭、长安白绵韭、绍兴雪韭、嘉兴白银及成都马蔺韭(大乌叶)等。

2 栽培

软化技术主要是利用不透光材料或地窖造成黑暗或弱光环境。中国传统方法有培土软化,沟、窖软化和瓦盆覆盖软化等。另外,还可利用塑料大棚,以黑色塑料薄膜覆盖,造成黑暗而温度适宜环境。一般20~25℃,高于30℃茎叶细长瘦弱;低于15℃则生长缓慢而不整齐,产量低。空气湿度不宜过高,并需注意通风,以免潮湿度过大而造成腐烂。

2.1 选地作畦

要求土地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疏松透气,保水保肥,排灌方便,土层深厚,不接重茬或葱、蒜茬地。

作畦。育苗畦用种量约为1.25千克/亩,每50g占用育苗畦3m2,亩定植畦用育苗畦75m2,育苗畦宽1~1.4m,整地时,不施肥或少施基肥,深翻约30cm,翻后用爪沟挡平,穿平底鞋踩平,再挡平定型。定植畦要干地整畦,干畦开沟浇水。定植畦为东西走向,北侧与西侧夹风障,畦宽约2.2m,长约30m,两畦间距约1.4m,每隔两畦夹风障一道,风障高约1.5m。

2.2 种子处理

用不超过35℃水浸泡种子10小时,沥干后,用25%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用量约为种子重量的0.5%~1%。

2.3 播种育苗和定植

地温稳定在12℃时播种,长江流域在3月中旬到4月中旬,黄河流域往后推迟1个月。育苗前将育苗畦浇透水,播种后,喷施辛硫磷颗粒剂,然后用过筛表土覆土0.5~1cm,后挡平,喷施禾草净等,盖好地膜,两侧用土压实。当韭黄苗有80%萌出时,撤掉地膜。韭黄苗长到5片叶前后,每隔5~7天浇水1次,分两次随水追肥,施尿素7.5~12.5千克/亩,移栽前5~7天停止浇水,追肥蹲苗。

2.4 定植期和定植后管理

2.4.1 定植畦的准备 黄河流域从6月25日前后种植,长江流域可适当提前,定植畦的畦土湿度要适中,干地整畦,干畦开沟浇水定植。

2.4.2 施足底肥 每亩施农家肥5000kg、生物肥20kg、尿素或二铵20kg、过磷酸钙150kg、硫酸钾35kg、硫酸锌 3.5kg、硫酸锰 5kg、硼砂1.5kg、硫酸亚铁3.5kg。将肥土充分混匀,畦土松、实适中,畦面平整。

2.4.3 移栽 当韭黄苗4~5片叶、高约20cm时,即可移栽。

2.4.4 泼浇稍停取苗 “蹲”好的苗新根待发,不要在浇苗后2~3天内取苗移栽,否则,一茬新根全部长出(1~2cm),又鲜又嫰。移栽过程中难以保全,栽后长期不能另发新芽,缓苗期加长,难以返旺,泼浇稍停几小时后取苗,既要保持完整的根系,又不让幼根长出。韭苗起出后不隔夜,及时定植。

2.4.5 合理密植 定苗畦宽约2.3m,移栽时行距约30cm、株距约5cm,韭黄既高产又优质,而且4~5年不用倒畦,仍能高产、稳产。

2.4.6 定植深浅 定植前将韭黄按大小分级移栽,大苗定植在韭垄中部,小苗定植两头,移栽过深,分蘖晚且少,以后生长不旺;移栽过浅易散撮。要视韭黄地块大小决定栽植的深浅,一般沟深3~5cm,沟的一边上下垂直,定植后,在鳞茎上覆土2~3cm,不能埋住叶心。

2.4.7 用药 韭黄定植时,先顺沟浇小水,趁水未渗之机,快速将苗移入沟中,然后顺垄在韭根上撒施5%的辛硫磷颗粒剂和25%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各用药2.5千克/亩,然后覆土。栽后5~7天喷药1次,预防虫害发生。

2.4.8 适时浇水 韭黄移栽后,立即浇透水,划锄保墒,使畦面见湿不见干。大量新根长出后,视畦面干湿情况,再浇二水。

2.4.9 搭架 韭叶封垄后,在雨来临前,用铁丝、竹竿搭架。顺畦拉紧6根铁丝,铁丝间隔约0.4m,将铁丝架至距地面30~40cm处,把竹竿南北向顺垄放在铁丝上。

2.4.10 肥水管理 韭黄常年生长,需肥量大,春季重施土杂肥,控制浇水,7月下旬至8月末注意排涝,不施肥,秋季前后水肥齐促,中期控制肥水,后期停水控长,10月下旬浇透水一次。

(待续)

猜你喜欢

韭黄分蘖力叶鞘
2021~2022年度南阳市小麦新品种展示总结报告
覆膜穴播条件下种植密度对不同分蘖力糜子品种产量的影响
韭黄标准化栽培技术探讨
韭黄无公害生产栽培措施分析与研究
普定韭黄 香飘海外
安麦1350 在不同地区的分蘖力和产量表现及其相关性分析
韭黄春卷
球茎茴香储藏的关键技术
辣蓼及其常见混伪品种的真伪鉴别
稻秆叶鞘表面雾滴沉积特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