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高职生社会认同调查报告
2018-06-05陈彦君
陈彦君
摘要:高职院校在“双一流”建设驱动下积极探索实现其内涵发展的新路径,本文从学生侧入手探讨高职生社会认同的现状,希望为其提供新思路。调查显示高职生社会认同水平总体较高,其中价值认同最高,身份认同与群体认同接近,职业认同最低;高职生的社会认同在性别、专业、社会身份上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社会认同;高职生;身份认同;群体认同;价值认同;职业认同
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指出要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职院校面向新时代新要求,在“双一流”建设的驱动下,也在积极探索实现自身的內涵发展。
办好高职教育不仅是社会、学校、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也跟高职学生个人息息相关。学生从高职教育中获得的社会认同会从心理上影响其参与教育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因此,了解高职学生社会认同现状是实现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补充路径,也是实践“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有力举措。
一、高职生与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意识到了自己是某个类属或特殊群体中的成员,即又被称为社会身份认同。在成为该群体或类别中的成员时,除了有其类别或群体本身具有的特征或标签外,同时也会伴有身份获得的情感体验。
陈先哲(2010)关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认同调查提出,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对自己的高职学生身份和高职院校的认同度普遍较低,他们的组织与管理认同不高,对于未来归属比较模糊。李慧(2015)提出与本科毕业生相比,高职生的社会认同度不高,普遍存在对高职生的“误解”,认为他们是中考或者高考筛选剩下的“差生”,这使得高职生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不足。
二、高职生社会认同现状
1、调查对象与工具
本次调查以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5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63人,女生88人,采取方便抽样调查以课堂为载体进行数据收集。
2、本研究采用李慧(2015)编写的《高职生社会认同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共 15 个题项,包括身份认同、群体认同、价值认同、职业认同四个维度,采用 Likert 5 点计分法,总分越高其社会认同程度越高。其中身份认同表示高职生意识到自己是技术型人才,承认自己的高职身份,生活中更愿意与同等身份的高职生交朋友;群体认同表示高职生被与一般大学本科生区别对待时心理会有落差,会觉得自卑,当他们得到与本科大学生同等对待时,那些负面情绪变会消失;价值认同指高职生对自己怎样实现自身价值的态度,一部分人认为在实际操作中动手能力更强就能实现自身价值,一部分认为社会对其肯定就能实现自身价值;职业认同指在被问及未来的职业规划时,一些人会选择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便更好地从事工作,一些人会选择从事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工作,并希望得到社会认可。
2.1 高职生社会认同现状分析
从整体上对高职生社会认同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高职生的社会认同总均分为53.72,高于理论均值,说明高职生的社会认同总体处于较高水平。而价值认同的均分最高(M=23.78,SD=3.35),身份认同(M=11.12,SD=1.92)与群体认同(10.37,SD=3.55)接近,职业认同(M=8.54,SD=1.19)最低。
2.2 高职生社会认同在性别上的差异
不同性别上对高职生社会认同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表明,除在价值认同上高职生表现出有显著性别差异(t=-0.1,p<0.05),其中女生认同度(M=23.81,SD=1.75)高于男生(M=23.76,SD=3.64),在其他分量表及总量表上均无差异表现.
2.3高职生社会认同在专业上的差异
对高职生不同专业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发现高职生不同专业在身份认同、群体认同、价值认同、职业认同上均无显著差异。
2.4高职生社会认同在社会身份上的差异
对高职生社会身份(是否担任学生干部)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发现是否学生干部这一身份在高职生身份认同、群体认同、价值认同和职业认同均无显著差异。
3、分析讨论与展望
从总体上看,目前高职生的社会认同处于一个较高水平。价值认同的均分最高,其次是身份认同,群体认同与职业认同接近,这说明高职生非常关心自我价值的实现,一方面希望通过高职专业学习提升自己职业技能水平,关心专业学习的“实用性”,另一方面也希望社会能对自己的技能给予肯定,关心专业学习的“实效性”。
在性别变量上,高职学生只在价值认同方面存在差异,且女生高于男生。这说明女生更关注自己是否在高职学习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是否适应社会需要。而男生相对来讲对是否实现自我价值关注较少。
不同专业在高职生的社会认同中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能跟他们所处的校园环境有关,认为大家都是高职生,都是归属于同一个群体,都是同样的身份;在群体认同上,他们作为同一群体,不管是积极情感还是消极情感,都是一种内群体体验,能感同身受;在价值认同上,高职生作为学习技术技能型的学生,都认为所学即是所用,因此在价值维度上也不存在差异;在职业认同中,高职生普遍对未来职业的期许缺乏明确目标,因此也表现出没有差异。
在不同社会身份(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的高职生中,社会认同也不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是因为高职生更关心的是自身与一般本科大学生身份的差异,而较忽略对于高职生之间的社会身份差异有关。
在了解高职生社会认同的基础上可对其对高职教育的归属感、高职教育的获得感、参与高职院校建设的主动性进行调查,探索出从学生侧入手助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王源平.从身份认同缺失到励志教育——高职院校生活德育培养机制典型现象剖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18-22.
[2]李慧.高职生社会认同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3]陈先哲.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认同调查——以广东省为样本[J].职业技术教育.2010,1(31):28-31.
基金项目: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项研究课题“从身份认同视角探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新路径”(YX201804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