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整合与利用问题研究

2018-06-05刘芳

科教导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学校教育合作伙伴

刘芳

摘 要 博物馆作为国家、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守护者和见证者,在时代发展的感召下,已经逐步完成了由收藏研究向教育服务的职能过渡,通过发挥其对国民的教育职能使得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并实现创新。博物馆的教育是对人的终身教育和全面教育。青少年是博物馆观众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博物馆教育的重要研究对象,在整个博物馆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民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了实现这两种教育资源的有机融合,博物馆在构建和完善青少年教育体系的实践过程中,要以青少年学习需求为依据,从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人员和教育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突出博物馆教育的综合实践性,使博物馆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支持和补充,形成独立、完善又别具特色的青少年教育体系。

关键词 博物馆教育 学校教育 合作伙伴 青少年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2.082

Abstract As the guardians and witnesses of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of a national or an ethnic,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ra, museums' function has been gradually transited from collection and research to education and services. Through museums' national education function, human civilizations get the chance to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Museums' education is lifetime education and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Yout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useum audience, also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object in the museum education, and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whole museum education system.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the gradually established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museums and schools are facing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two kinds of education resourc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practice to build and perfect the teenagers education system, museums should take teenagers learn demand as the basis, from the education purpose, education method, education content, education personnel and education evaluation etc.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nd specific analysis, highlight its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feature to support the school education support and complement and to form independent, perfect and distinctive teenagers education system.

Keywords museum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partner; teenagers; course system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早在1910年,美国博物馆教育学家Kent就提出了博物馆应为学校教育服务,与学校建立伙伴关系的主张。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开始了博物馆教育制度的探索与完善。在此过程中,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伙伴关系得以巩固与发展。进入新世纪,青少年教育不仅成为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战略,博物馆为学校提供的各种教育资源更获得了师生们的广泛青睐。到了20世纪末,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博物馆事业的繁荣发展,作为贯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两大部门,我国也加快了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相结合的探索实践。如何突破传统的教育理念,既能实现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又能充分运用博物馆教育的个性特点,发挥博物馆教育的独特价值为青少年学生服务,是我国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需要携手解决的问题。

首先,博物馆是天然的教育机构。从收藏保护到研究利用,教育已变成博物馆的主要职能之一,成为博物馆的存在依据。博物馆教育以展品或针对展品的科研成果为教育内容,以展览展示为教育媒介,通过教育人员开发丰富的教育资料,运用得当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组织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实现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价值。

其次,重视博物馆教育符合博物馆行业的发展趋势。在欧美等博物馆事业较为发达的西方世界,政府普遍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博物馆在國民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这一点从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关于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最有效方法的建议》中提到的“博物馆之社会地位及作用”中得以体现。不仅如此,2007年召开的第21届国际博物馆协会进一步对博物馆的定义、职能、服务对象等内容进行了修改,将“教育”提升为博物馆的首要职能和任务,而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目的则是根据需要,帮助公众创造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提供学习的条件。①相较而言,国内博物馆的教育水平还较为落后,博物馆的教育媒介(展览)和教育形式(活动)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虽然在活动形式和媒介上不断推陈出新,但是教育重点依然仅限于实际观众,而忽视了教育活动的持续性和阶段性。②

再次,提升博物馆教育水平是实现民族教育振兴和文化繁荣的必然选择。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博物馆努力争取的最普遍群体。博物馆教育对于博物馆而言,是培养博物馆观众,发挥博物馆职能;对于青少年而言,是贯彻素质教育,实现全面发展;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是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国民素质。

199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各类文化场所(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纪念馆等)要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

2008年7月,随着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北京市教委推出了建设“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的任务,整合利用包括博物馆在内的市属教育资源,选取近500家资源单位服务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开展社会大课堂教学实验活动,推选课程范例,搭建集活动预约、资源共享于一体的网络平台,并于下半年面向全市中小学进行推广。③

2011年底,国家文物局下发《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制度化:深化与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博物馆教育示范点建设,建立长期有效的馆校联系制度,将博物馆教育纳入中小学历史、艺术、科学、自然、思想道德等课程和教学计划,创造与教学内容结合互补的教育活动项目品牌。”④

2014年,北京市政府出台的《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中提出“每个学生在中小学学习期间至少分别走进一次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引导青少年通过加强实践体验活动,达到知行合一。

同年,国家文物局又发布了《关于开展‘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再次强调“按照‘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的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设置和课程改革目标,设计研发博物馆青少年课程。博物馆教育课程应涵盖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并按照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4个学段层次精心设计,构建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体验内容及评价标准,设计与课程相配套的教辅材料、立体学材包、教师教学参考资料包、电子教程等,进入中小学课程教学,最终建立中小学生到博物馆教育活动的长效机制。”⑤

在社会大课堂工作初见成效的基础上,2015年,北京市教委又启动了“利用社会资源,丰富中小学校外实践活动课程”项目,选取包含北京各区县在内的30家资源单位进行试点,其中包含的博物馆就有15家。项目围绕着中小学校外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优良实践育人环境为目标,并纳被入政府实事工程计划于2016年年底完成。

为了早日实现博物馆教育资源和学校课程的有效对接,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文物文化部门,都做出了不懈地努力和尝试,通过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的颁布和推行,探索建立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伙伴关系。

1.2 研究意义与目标

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不仅迎合了青少年的成长需要,更是两大教育部门实现自我突破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在支持和丰富博物馆教育理论的同时,还可以用于指导博物馆教育工作的组织与实践,使博物馆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化、系统化、制度化,与学校教育一道服务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青少年学生作为博物馆教育的研究对象,一方面是由于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和教育的关键期,他们既有潜力也有能力参与博物馆的各类教育活动;而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尚处在生长发育的敏感时期,其自身的身心特点又给博物馆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挑战。比如,青少年喜欢新鲜、刺激的事物,对于参观博物馆和看电影、打游戏相比,他们往往更加倾向于后者,因此,博物馆教育人员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就必须充分考虑青少年的喜好和年龄特点,积极探索青少年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和内容,才能争取到更多的青少年观众。

1.3.2 研究内容

当博物馆的展教资源与学校课程相结合,当博物馆教育人员与学校老师在思想和实践上相统一,二者将共同致力于一个清晰的目标:激发新的学习热情,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更见成效,而这种合作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这也正是本文所研究的关键。

2 文献综述

2.1 博物馆教育的概念界定

2.1.1 博物馆教育的定义

根据2010年出版的国际博协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博物馆学关键观念》:“博物馆教育是梳理综合从博物馆获取的知识,通过知识整合、激发感知、获取新体验,帮助观众个人发展和获得成就。”⑥博物馆教育的实物性、体验性、社会性能够帮助青少年在成长阶段完成由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再由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过渡,对青少年终身学习能力和人格品格的塑造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博物馆和学校是天生的好伙伴,他们彼此合作能够呈现给学生完美的理念、发现和挑战的过程,以及无穷的趣味。”⑦

2.1.2 博物馆教育的特点

如图1所示,相较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博物馆教育有其无法替代的优势和特征。

第一,博物馆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自我教育”。博物馆教育不同于学校的强制性、灌输性教育,它以受教育者的兴趣偏好为基础,为其提供引導和支持,学习成果取决于受教育者的学习动机和意愿。

第二,博物馆教育是一种综合实践性的教育。比起学习能力,博物馆更加注重道德、审美等品质的综合塑造。在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中,博物馆的教育更具生活化、社会化,也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博物馆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从学习内容上,博物馆拥有数不尽的文物和文献资料,使其成为受教育者的知识宝库和学习中心。从学习形式上,结合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新技术的应用,博物馆教育更具探索性和体验性。与此同时,博物馆教育的传播性和资讯化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不断加深。

长期以来,博物馆一直充当着学校教育的附属工具,但要想挥发其真正的作用,就要把博物馆教育提升到与学校教育同样重要的地位,强化博物馆教育的个性特点,发挥博物馆教育的独特价值。

2.2 博物馆教育的内容

2.2.1 基于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或课程

从博物馆的社会属性出发,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博物馆向青少年观众传递博物馆的有关信息,使青少年了解博物馆是怎样的机构,博物馆由哪些部门和人员组成,主要工作有哪些;帮助青少年学会正确使用博物馆的公共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学习,并向青少年观众提出文明参观的行为引导和礼仪教育;吸收青少年加入博物馆志愿者的行列;围绕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等,这些活动都为青少年提供了接触社会的机会和经验。

2.2.2 基于藏品研究的教育活动或课程

从藏品研究的角度出发,利用博物馆的实物性和专业性,为青少年开放实验室、专用教室,提供查阅图书和档案的途径,并由博物馆研究员和教育工作者带领青少年进行研究性的学习。

2.2.3 基于展览的教育活动或课程

从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出发,在深入研究学校教科书和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博物馆教育人员可以设计出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科的教育活动或教育课程,并结合博物馆特有的教育形式使其突破学校教育的限制。

2.3 博物馆教育的类型

2.3.1 线上教育

线上教育是指针对到博物馆学习的實际青少年观众所开展的面对面的教育。线上教育的关键是通过提升展览水平和服务水平使亲临博物馆的青少年学生获得线下教育无可替代的体验和经历。由于线上教育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它属于一种即时性的教育。

2.3.2 线下教育

线下教育是指针对未能亲自到博物馆学习的虚拟青少年观众所开展的教育。线下教育的关键在于通过新媒体和社交网络,通过网站、手机应用软件、专题片、网络课程录播等形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为青少年提供新鲜、全面的博物馆教育资源。例如,故宫博物院开发的手机App“每日故宫”、湖南省博物馆网站上特设的学习板块等等。与线上教育不同,参与线下教育的青少年虽无法获得实地体验,却可以重复性使用这些教育资源。

两种教育类型各有利弊,应当根据参观阶段的不同区别选择。比如,对于参观前和参观后的青少年学生而言,就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馆提供的线下教育进行学习;而对那些已经身处于博物馆环境中的青少年,则应当发挥博物馆环境教育的优势,充分地体验与参与线上教育。

2.4 博物馆教育的方式

2.4.1 说教式教育

说教式教育主要包括了博物馆教育人员的讲解、专题或学术性讲座等形式,突出了博物馆教育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但互动和参与性相对较少。因此,博物馆教育人员需要根据青少年的学龄段特点,调整此类活动的时间和内容,避免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2.4.2 体验式教育

一份关于福建省青少年博物馆体验活动的倾向性调查中显示(表1):比起主题参观、讲座等传统教育形式,选择体验、互动活动的比例明显占优。⑧根据美国教育家杜威“从做中学”的教学论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体验式、参与性强的教育,例如:手工活动、游戏、文物修复、模拟考古等,更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征,通过为青少年提供真实或虚拟的教学情境,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体验并感受学习的乐趣。

2.4.3 探究式教育

探究式教育是指博物馆教育人员作为教育的指导者和支持者,在“设问质疑、实验探究、思考作答、分享矫正”⑨的探究过程中,帮助青少年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科学研究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2.5 博物馆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第一,从博物馆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实现与学校学科课程的对接。根据性质和陈列内容,我国博物馆主要划分为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综合类四种类型,⑩不同类型的博物馆中蕴含的教育资源也不尽相同。比如,历史类博物馆中更容易实现历史、语文、品德等学科课程的开发,艺术类博物馆则偏向于美术、音乐等艺术类学科,科学与技术类博物馆则更多对应的是生物、物理、化学等理工类学科;然而对于博物馆展陈而言,其中既有学科分类又有学科综合,直接与实物对话,从实物中学习,这是学校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第二,从博物馆学习资源的开发中,实现与学校的教育资源共享。除了有关展品和展览的介绍、研究成果外,博物馆还应该为青少年教育开发设计专门的教育材料,包括教学资源包和教具、音频视频资料等等,并通过免费下载、加大宣传等手段畅通获取途径。

第三,从博物馆教育的特点中,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现代化的博物馆教育“以物为媒,以人为本”,从青少年学生的需要和年龄特点出发,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提供多感官刺激的体验式教育和情境化教育,化枯燥为有趣,变被动为主动。

第四,从博物馆培训资源的构建中,实现教育人员的自我开发与提升。“博物馆和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标是使学生经历一个生动的、有价值的和愉快的学习过程”,因此,博物馆有义务在教育活动开展前,对教师和博物馆教育人员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培训,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水平。

3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体系的构建

3.1 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体系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国民教育体系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部分组成。博物馆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而博物馆教育体系是这个系统中精密的一环。“它是由博物馆对公众所提供的一种不同层次、不同形态和不同类型相互联系的教育服务的系统。”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博物馆教育尚处于一种粗放式的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完善的教育体系。如何整合、利用有形的和无形的教育资源,使博物馆教育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最终在博物馆中建立一个完善的、多层次的、具有互动性的教育体系,是当前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3.1.1 什么是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体系

根据教育对象的侧重将博物馆教育体系进一步划分,可以得到有关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体系的概念,即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体系是指博物馆针对青少年学生提供的一种不同层次、不同形态和不同类型相互联系的教育服务系统。

通过查询博物馆门户网站,表2中列出了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和8家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博物馆的教育部门的设置,可以看出这10家博物馆基本上都设立了独立的教育部门,负责开展社会教育服务,这也说明了博物馆对教育的重视。再以教育部门最具代表性的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为例,它按照教育对象分为成人教育项目、教师项目、学生项目、家庭教育项目、阐述性媒体项目实行项目管理。相较之下,美国博物馆教育部门的划分更加具体,并且设置了专门面向青少年学生的教育部门,使得博物馆教育人员的分工更加明确,更具专业性。这说明我国博物馆教育与世界领先水平还具有一定的差距,也为今后的博物馆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3.1.2 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体系的构成要素

根据博物馆教育职能,通常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体系由教育部门、教育内容和方式、教育对象、教育的组织与实施四方面要素构成。

其中,教育部门中包括了教育工作的目标和宗旨等教育制度和职责的划分,以及教育人员和教育资金的使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主要指针对青少年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和可开展的教育活动;教育对象特指青少年学生群体,具体工作内容还包括了针对青少年的调查和研究;教育的组织與实施主要涵盖了教育活动的筹备、组织和评价三部分。下面将就青少年教育体系的各构成要素展开详细论述。

3.2 青少年教育部门的设置

3.2.1 教育部门的角色与使命

随着“教育”上升为博物馆的首要任务,博物馆教育部门业已成为博物馆最重要的职能部门。因此,博物馆教育部门在开展教育活动前,必须根据其角色与使命,制定相应的教育战略。

首先,博物馆教育部门要有自己的教育宗旨,即体现博物馆教育思想的核心性、概括性表述。比如,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教育宗旨是“鼓励人们欣赏艺术品和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教育宗旨的意义在于为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

其次,博物馆教育部门要明确其教育目标,即通过开展针对青少年观众的博物馆教育要达到怎样的教育效果。不同类型的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不同,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也有所区别。因此,博物馆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育目标。

再次,博物馆教育部门还要结合博物馆内外部环境制定适合其自身发展和青少年需求的教育规划,包括年度计划、短期和中长期规划。应尽可能具体、详细地指出博物馆所要达到的阶段性教育目标、步骤、方法等内容。

另外,教育部门负有教育活动开发与管理(活动规划、活动调研、开发教育素材、教案研发、活动策划等)、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资质开展教育活动、人员管理与培训、与学校等部门开展合作等)、教育活动宣传与评估(活动推广、活动营销、咨询服务、活动总结、反馈与经验交流等)等职责。

3.2.2 博物馆教育人员

“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是帮助博物馆实现其教育使命的专业工作者……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服务于观众的参观学习,致力于使多元化的观众获得有意义的和持久的学习体验。”博物馆教育人员还是建立博物馆与学校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专业知识与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关键。博物馆教育人员与学校教师相比,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提供给青少年的多是启发式、引导式的教育。

按照工作性质,博物馆教育人员包括全职人员和兼职人员。按照工作内容,包括教育策划人(负责策划和组织教育项目)、专家学者(他们是某一领域的权威,保证了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志愿者(为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服务和保障)。

与欧美相比,我国博物馆教育人员的从业资质普遍偏低是制约博物馆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为此,一方面要根据行业标准适当提高博物馆教育人员的从业门槛;另一方面要加强博物馆教育人员的自身修养和培训力度。“这种培训包括博物馆组织的上岗培训,也包括到有关学校了解情况,与学校有关教师交流沟通,包括了解学校的科研计划和到大学进行深造。”

3.2.3 博物馆教育经费

充足的经费是博物馆成功发挥教育职能的必要条件。经费的获得一方面有赖于领导对于博物馆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是对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项目策划能力和争取财政资金能力的一种考验。在得到必要的资金支持后,还要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问题进行合理规划,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合法性,并及时做出效果评估和政策调整。

3.3 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内容与方式

上文提到,根据博物馆教育的特点所设计出的教育内容主要分为基于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或课程、基于藏品研究的教育活动或课程和基于展览的教育活动或课程三类。除此之外,博物馆还应该对青少年观众进行细分,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设计教育内容,完善活动项目。比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按照不同的青少年群体又将日常项目划分为学校项目、家庭和学生项目、社区项目,最大化地吸引青少年观众的学习兴趣。再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针对青少年开展的“阳光少年”系列活动,其中又包含了“漫步古代中国”、“解密国博”、“创意美术”、“音乐启蒙”、“教育戏剧”等板块,活动内容既新颖别致,满足了青少年年龄特征和需要,又充分结合了国博的展品和展览资源特色。还有湖南省博物馆利用网站推出的以虚拟现实和动画形式的“趣味学习”、“网络课堂”、“走进轪侯家”等学习资源……凡此种种,都是对青少年教育活动作出的有益探索。

综上所述,针对以学校为单位的青少年群体,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博物馆教育人员进校开展教育活动。博物馆教育人员可以通过与学校的前期沟通和活动预约,根据师生们的需要携带展教设备、教具、展品和资料等到校开展小型展览(比如一些博物馆推出的“科普大篷车”)、专题讲座或主题课程,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解决了学生课余时间较少或到博物馆参观时间较短的问题。

第二,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参加校外实践教育。其一,可以按计划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从博物馆展览、展品中获得关于历史、美术、科技等学科的知识和体悟;其二,可以参加博物馆学习课程,即学校和博物馆合作开发的以博物馆展品和课本相结合的学习课程,比如上文提到的《漫步国博——史家课程》;其三,可以参加博物馆主题教育,如结合入队仪式、入团仪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利用世界环保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利用传统佳节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等。

第三,为学校教育提供資源出借、专家咨询等服务。实物性、体验性是博物馆教育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博物馆可以通过资源出借的方式为教师提供一些展品、设备和教具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针对学校的某些专业性较强的教育项目,博物馆还可以为学校提供必要的专家咨询和指导服务。

第四,为教师提供培训或职业发展项目。“一个教师等于一万个学生”,“在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融合中,教师是博物馆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和学生博物馆学习活动的规划执行者,可谓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因此,通过有计划地培训手段提高教师对博物馆资源的认知度,并与博物馆教育人员建立良好关系,是二者开展合作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第五,通过互联网应用技术开展博物馆教育。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应用技术为博物馆教育传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途径。网站、微博、微信平台、各种手机App使学习方式打破了时间、地点的限制。媒体是辅助,内容才是根本。因此,一方面,博物馆应根据自身实际,推进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还要在教育资源的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尽可能多地满足不同青少年和教师的不同需求。

3.4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整合与利用策略

学生群体是青少年参加博物馆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目前实行教育改革中推广博物馆校外实践教育的重要对象。因此,加强与学校的联系与交往已经成为博物馆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

3.4.1 教育项目的筹备与策划

第一,开展观众研究。青少年学生和老师是开展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整合与利用工作的研究对象。在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初步探索阶段,许多博物馆都曾遇到过“博物馆教育输出和学校教学预期不匹配”的困惑,原因就是事先的观众研究工作不够充分。针对学生日益增多,博物馆与学校关系日益紧密的情况,开展周密的观众调查研究是双方合作取得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确定了教育对象,还要知道他们所具备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他们为什么要来博物馆,有什么学习需求,又对博物馆的哪些知识和内容感兴趣;他们什么时间、以何种形式来博物馆;博物馆可以为其提供哪些教育资源等等。可以通过问卷或留言簿、信件或电子邮件、电话或访谈等方式开展观众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中显示出的意见和问题,对博物馆的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规划教育目标与任务。通过开展博物馆观众研究,此时的博物馆教育人员已经与学校教师取得了初步联系。接下来,博物馆教育人员还要通过与教师的进一步合作制定具体的教育目标和任务。总体而言,这些教育目标与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提供课堂延伸教学;(2)培养博物馆观众;(3)开展教育评估;(4)提升教育水平;(5)加强宣传推广。而合作的基础在于明确“供需关系”,即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博物馆教育资源之间的联系。青少年学生的博物馆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的认知水平和教学态度决定的。因此,要想争取到更多的学生群体,首先要吸引教师们的关注:邀请教师到博物馆参观、开展教师培训、与馆内专家一道参与科研项目,为教师提供职业发展项目,将教师的教学工作与其自身职业发展相结合。如美国科技博物馆中的各机构可作为非正规学习机构面向全美教师提供包括专题活动、专题研讨会、短训班、后续短训班、职前培训、实习在内的职业发展项目;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的“教师资源中心”与大学合作推出“学分制”进修课程等,这些都是提高教师对博物馆关注度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一些博物馆系统内部的交流培训也会邀请教师参加,但其内容和形式还有待于逐步地探索和完善。

除了帮助教师理解、认识博物馆教育资源,博物馆教育工作者还要协助教师把教学目标和博物馆资源进行整合加工,使其成为“在校外开展的校内课程”,并向教师提供包括教育资源包、文字说明、图片、视频资料、学习单、绘本、教师培训手册、导览、教案、教具等在内的各种必要的教学素材。

第三,制定学习方案和学习流程。首先,确定学习对象。博物馆教育人员在收到学习预约申请后,就要确定学生团体的年龄、人数、学习时间、学习时长等基本信息,因为这是制定学习方案和制定接待流程的重要参考因素。其次,围绕博物馆与教师双方共同制定的教育目标和任务确定学习的内容,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展品或展览,制定学习路线,划定适合开展学习的范围和区域,进行必要的设计和布置。与此同时,博物馆教育人员也要切合教育内容,悉心备课,提高讲解水平。接下来,博物馆教育人员就要根据学习对象的具体信息和教育内容选择适当的教育形式,如讲座、小规模授课等等。还要根据教育内容和形式选择适当的技术手段和教育资源,如利用博物馆影剧院、手工坊,或者对学生开放库房、图书馆、研究中心、实验室、档案室等。

3.4.2 教育项目的开展与实施

虽然现代素质教育提倡将孩子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但在竞争压力有增无减的社会背景下,青少年的学习压力、教师们的教学压力依旧很大,因而青少年到博物馆学习的时间就显得十分宝贵。故此,要想让博物馆教育事半功倍,还需要打破以往的时间、地域限制,让博物馆学习成为一种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常态化教育手段。

第一,博物馆学习之问题的导入。博物馆教育人员可以主动到校为师生提供到博物馆学习之前的导入式教育。以教师引导或博物馆教育人员指导的方式,针对教育对象进行活动设计,确立活动主题,利用博物馆展品信息和专门用于馆外教学的教具,结合学校课程,为学生开展以博物馆展览为基础的或者独立于展览之外的,“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性思考及知识应用的教学活动”。通过互动体验、课堂学习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铺垫并导入博物馆学习阶段的有关问题。

第二,博物馆学习之问题的研究。在导入式教育的基础上,学生们带着问题到博物馆进行学习,不但使学习内容变得更具针对性,还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在这一环节,由于青少年身处博物馆,因而要以沉浸式、体验性的教育形式为主,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的独特魅力。

第三,博物馆学习之问题的延伸。教师在博物馆学习的后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带领学生对博物馆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化的归纳与总结,帮助学生发现新问题并引发新一轮的博物馆学习之旅,通過博物馆学习为学校教育注入新的动力。

3.4.3 教育项目的评估与评价

“博物馆教育评估是指在设定博物馆教育工作预定目标的基础上,利用科学的评估手段和方法,通过对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考察,来评测博物馆教育工作的成效,并为今后策划和举办教育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目前,我国的博物馆教育评估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亦或是还停留在以“参与度”、“满意度”等作为主要评估内容的以“量”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层面。相较而言,美国博物馆教育评估工作则由以往注重教育项目的设计、数量、规模或是媒体报道的数量转变为个人或群体的收获或改变,即以“有效性”、“影响力”作为主要评估内容的“质”的评估。这是一种活动项目与评估同步的评估机制,是致力于青少年成长的可持续评估。多采用第三方评估的方式,以总结性评估代替过程性评估,采取定性加定量的多元化评估方式,通过评估获得反馈,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

博物馆评价则是针对青少年博物馆学习的效果进行的评价。博物馆教育的“整体指向是培养人的品格、性情和修养”。 要想使博物馆教育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一环,就要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的特点,避免与学校教育的趋同发展,特别是在教育评价方式上不能像学校那样以学习成绩作为绝对指标。对此,教师们也持肯定观点,他们认为博物馆教育课程在青少年培养中应当发挥多样性的功能。而像思维能力、创作能力、动手能力、社交能力这些标准是长期的、不易量化的,更不能像学校教育那样,仅以一次考试来代替综合评价。因此,博物馆教育效果的评价不能仅以知识和分数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而是应该根据教育活动的内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例如图2中提到的观后感、座谈会、手抄报、小制作,这些都是更符合博物馆“从做中学”的教育特色和更受青少年认可的评价方式。

3.4.4 教育项目的传播与推广

随着多媒体、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利用各种传媒方式推广博物馆教育项目,打造品牌效益和公众影响力,让博物馆的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的青少年观众,已经成为博物馆的一项重要业务。但目前我国博物馆的信息化水平还普遍偏低,很多博物馆还没有自己的网站,或者网站内容严重不足,利用率也十分有限;而其他新媒体,如微信、App等就更加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然而要想提高合作效果,还有待于合作形式的不断创新。这里以2010年由大英博物馆与英国广播公司合作发起的大型社会公共服务项目“一段世界史”为例。围绕英国广播公司播放的“100件藏品中的世界历史”系列广播节目(这些藏品都是由大英博物馆精心挑选的),博物馆推出了一系列针对青少年儿童的活动项目。这些活动项目以学校、社区、家庭为单位,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态,以电视游戏、家庭互动、参与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方式,将“透物见史”的历史观传播渗透给青少年儿童,并将该项目的成功运行模式推广至国内550家博物馆和文化遗产部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影响力。

同时,博物馆还需要加强与教育部门、学校及教师、科研机构、传媒、企业、社会团体和馆际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彼此的信任与理解,从而获得包括政策、资金、舆论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4提高青少年博物馆利用率的几点建议

4.1 制定阶段性的博物馆学习方案

欧美博物馆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实地参观为界,实行参观前、参观中、参观后的一体化教育。参观阶段作为博物馆教育的中心环节,在传统博物馆教育中往往最受关注。但是,作为教育准备阶段的参观前和延伸拓展阶段的参观后,是博物馆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与实地参观阶段同样重要。

因此,为了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需要在博物馆教育人员与教师通力合作的基础上,将参观前、参观中、参观后三个阶段统一规划和管理。教师作为二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非实地参观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参观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发现令其感兴趣的问题;在参观后,教师可以结合博物馆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和知识,引发学生新的思考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馆教育人员和各种线上、线下的教育资源,提高青少年利用博物馆学习的能力,使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习惯。

4.2 让青少年学生成为博物馆学习的主人

博物馆教育是通过其特殊的学习内容、学习媒介和学习环境来激发观众的“自我教育”动机,从而实现主动学习的目标。传统的博物馆教育过多的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忽视了人的价值,因而限制和制约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21世纪教育领域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与学校教育相比,博物馆首先要给青少年提供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和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博物馆教育人员也要避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将其角色定位为博物馆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通过启发式教育唤起青少年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地寓教于乐。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调动青少年学习的积极性:

(1)举办主题竞赛,增加活动趣味性。

(2)为青少年或学校举办专属展览。根据青少年的情趣爱好或学校的校园文化需要,指导青少年开展主题征集、展品征集、志愿者征集等工作或者成立青少年学生自己的博物馆组织等等。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另一方面有利于收集反馈意见。

(3)将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结合,利用不同时间段(寒暑假、白天、夜场、课后托管、传统节日、纪念日)开展不同形式(到校服务、教具外借、远程教育、到馆学习、户外游学)的教育活动。

4.3 与学校、教育部门构建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1)以政策为导向,加强馆校联合。随着素质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博物馆教育纳入教育体系的趋势愈加明显,博物馆教育工作者需要站在前瞻性、战略性的高度将博物馆教育进行及时全面地升级改造。不但要完善博物馆教育体系的构建,还要制定具体可行的博物馆-学校教育服务标准,用以指导和规范博物馆教育项目的具体实施。

(2)建立馆校联动机制。馆校合作既需要博物馆主动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也需要学校积极探索博物馆教育资源。目前,最迫切的需要就是建立起以“联系人制度”为核心的馆校联动机制,双方委派专人负责教育合作项目的具体策划、筹备、组织和实施工作,为双方长期合作给予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

(3)合力打造博物馆课程建设。打造博物馆课程需要以博物馆的“展陈”为基础,以学校的教学大纲为指导,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人员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资源向课程的转化,实现灌输性教育向实践性教育的转化,携手努力一同完成两大教育部门的教育使命。

5 结论

博物馆不是可有可无的机构,博物馆教育也不是可有可无的教育。而教育作为现代博物馆的核心职能,青少年作为博物馆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服务对象,博物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行动致力于这种“关注学习者知识、能力、精神各方面的综合发展,特别关注学习者关于自然、发展、人生的积极态度的养成”的“全人教育”。在为青少年服务的过程中,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一是要明确教育的宗旨和使命,重视教育部门的设置和投入,整合内外教育资源,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二是要结合自身特色和内容打造“以物为媒,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使博物馆教育成为“根据学习要求而重新构建的教育资源”,与学校建立长期性、持续性的合作伙伴关系,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社会大课堂,让博物馆教育成为伴随青少年成长的一种习惯和必然。

注释

① 杨丹丹.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以首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为例[J].中国博物馆,2010(1).

② 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19-20.

③ 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关于印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建设方案的通知[EB/OL].(2008-8-26).[2016-9-4].http://bjssc.bjedu.cn/

④ 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中国文物报,2011-12-28:005.

⑤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0年).中国文物报,2014-01-24:001.

⑥ 宋向光.博物馆教育的新趋势[J].中国博物馆,2015(1):1.

⑦ Sheppard,B.(Ed.).(1993).Building museum&school; partnership. Washington,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⑧ 贺春旎.青少年博物馆教育需求调查统计分析[J].文博论坛:82.

⑨ 湖南省博物馆“中国博物馆与青少年儿童教育项目”赴美学习考察小组.浅谈当代美国博物馆教育——湖南省博物馆教育人员赴美考察报告.2010:8.

⑩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55.

李君,隗峰.美國博物馆与中小学合作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5):19.

湖南省博物馆“中国博物馆与青少年儿童教育项目”赴美学习考察小组.浅谈当代美国博物馆教育——湖南省博物馆教育人员赴美考察报告.2010:3.

曹宏.中国当代博物馆教育体系刍议[J].中原文物,2007(1):104.

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95.

中国国家博物馆:组织机构[EB/OL].http://www.chnmuseum.cn/tabid/89/Default.aspx

首都博物馆:组织机构[EB/OL].http://www.capitalmuseum.org.cn/zjsb/zzjg.htm

南京博物院:机构设置[EB/OL].http://www.njmuseum.com/html/News_overviewgk.html#agency_list

湖南省博物馆:机构设置[EB/OL].http://www.hnmuseum.com/hnmuseum/generalIntro/intro_history.jsp?columnid=010ca4981027402881c10ca495330003

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机构设置[EB/OL].http://www.chnmus.net/tylm/node_508.htm

陕西历史博物馆:机构设置[EB/OL].http://www.sxhm.com/web/gaikuang.asp?kind=155

湖北省博物馆:机构设置[EB/OL].http://www.hnmuseum.com/hnmuseum/generalIntro/intro_history.jsp?columnid=010ca4981027402881c10ca495330003

辽宁省博物馆:机构设置[EB/OL].http://www.lnmuseum.com.cn/abouts/?ChannelID=457

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83.

美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教育专业委员会.卓越工作:博物馆教育工作原则及标准.2005.

欧艳.博物馆与学校的交流沟通[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3):81.

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96.

中国国家博物馆:[EB/OL]http://www.chnmuseum.cn/.

朱峤.如何提升中小学教师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的能力[J].中国博物馆,2015(3):48.

吴镝.美国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对接融合[J].当代教育论坛,2011(5).

钱雪元.美国的科技博物馆和科学教育[J].科普研究,2007(4).

李爱国,王征.国外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指导原则[J].中国文化报,2008-03-30.

孔立宁,彭文.对博物馆教育评估的思考[C].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405.

张丽.试论博物馆教育与道德教育[J].东南文化,2015(1):121.

贺春旎.青少年博物馆教育需求调查统计分析[J].文博论坛:82.

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112-116.

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100.

张丽.试论博物馆教育与道德教育[J].东南文化,2015(1):121.

宋向光.博物馆教育的新趋势[J].中国博物馆,2015(1):2.

刘修兵.让中小学生到博物馆上课.中国文化报,2013-12-26.

参考文献

[1] 朱峤.如何提升中小学教师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的能力[J].中国博物馆,2015(3):48.

[2] 曹宏.中国当代博物馆教育体系刍议[J].中原文物,2007(1):104.

猜你喜欢

博物馆教育学校教育合作伙伴
国羽携手新合作伙伴
CHIP全球合作伙伴
CA Technologies推出全新《CA优势合作伙伴计划》
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遗产保护和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中美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比较研究
寓教于乐 开创博物馆教育新形式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