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社会学视域下中小学“择校热”现象探究

2018-06-05刘俊利谷落元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择校热分层家长

刘俊利,谷落元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石家庄 050024)

在促成社会分层以及社会流动的进程中,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学历社会观念影响下人们对教育及文凭的追求日益强烈,从社会分层角度来看,这种现象源于教育自身的身份功能,教育给予了个人以学历为标识的身份,并对个人处于何种社会阶层、拥有何种社会地位有很重要的决定作用。由于身份功能导致的教育大规模扩张和发展,衍生出了一系列教育问题,比如“择校热”现象,择校的产生就是由于家长深谙良好教育会极大程度上影响子女今后处于何种社会地位的产物。通过2015年中国教育行业白皮书的统计数据可知,伴随着近几年高考制度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发展趋势逐渐显现,由此为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可选择性,课外特长辅导也为辅导班的开办打开了市场。搜狐教育在2015年进行的关于中高考改革是否会对课外辅导有影响的调查显示,认为有一定程度影响的人比例高达32.7%,认为有很大影响的人占比18.01%,两者相加已超过半数,另外,在关于家长为孩子报辅导班数量的调查结果表明,受教育改革的影响,26.54%的家长为孩子报了两个辅导班,20.85%的家长为孩子报了三个辅导班,而报三个以上辅导班的家长比例达到18.72%,这不仅显示出孩子的课外学习负担很重,更充分体现了社会分层以及阶层固化的现实已经深刻的影响了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态度。

一、“择校热”何以盛行

(一)城乡、校际间的巨大差异催生了“择校热”现象

从社会分层的视角来看,拥有的社会资源很大程度上影响人在社会上的阶层划分。从其他角度来看,教育充当了衡量社会公平度以及开放度的天平。我们也应看到,在社会分层的风向标下,教育所代表的身份功能带来了一些潜在的社会问题。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教育公平问题,“择校热”之所以风靡无非是优秀的教育资源聚集在教育政策引领下优先发展的部分学校,长此以往势必会出现教育上的马太效应,加剧教育的更加不公平。达尔文曾就自然法则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八字箴言,此法则也是在现代高速发展社会中生存的真实写照。社会飞速发展以后,人们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会激烈竞争社会资源,这种竞争的实质则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通过正确的选择在社会中立足,这可以作为当前“择校热”现象最直接的动力因素。另外,我国社会转型后的发展现状充分显示了城市发展优先的倾向,作为公共资源的教育,如果在实践过程中相关政策过度偏重于城市,势必会使得原来就存在于城与乡、校与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消失中的乡村学校》这一调查结果中表明,“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在农村一些学校的叫停和规划布局调整的实施,我国的农村教育发展显现出新的特点,即向“后撤点并校时代”迈进。[1]具体表现为:2000年近10年来农村小学数量锐减已达到22.94万所,比例占总体达52.1%,农村初中数量虽然减少的不如小学那样明显,但减少比例也依然达到25%,这种大规模的学校进城后,对农村地区教育最大的影响就是导致农村学校越来越少,城乡教育格局形成鲜明对比,结果是城市教育资源紧张而乡村教育薄弱。

我国教育的整体现状是教育人口基数大,国家在教育经费的投入较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在2012年,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比例突破了4%,达到了世界关于教育水平衡量的基本标准,表明国家在促进教育发展上给予了越来越大的重视,详细见下表1。

表1 近六年教育经费投入比例

目前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不同地区、学校之间无论在师资、教学设备、经费拨付亦或是教育质量等差距十分悬殊,即使是处于同一城市中校际间的差异亦是如此,实验学校、重点学校、明星学校等名目比比皆是。这种现状的形成有其长远的历史传统因素。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一些地区就采取优先保证大量财政和物力投入用于重点建设和发展一些学校,这些优先发展学校的师资、生源都是经过千挑万选、优中择优确定下来的,这在客观上已经同其它普通学校拉开了差距。家长们在考虑孩子每一阶段的教育时,会将不同类别的学校进行对比,充分考虑重点发展学校的教育优势条件,并下意识的将学校分为三六九等。因此,由于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巨大差异在短时期内很难根除,加之人们与生俱来的选择习性,必然会催生“择校热”现象。

(二)社会分层影响下的身份情结不断加深

社会筛选机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目的简单来说是让人尽其职,即选拔适当的人从事适合其素质、能力、特征的职位、地位并以此促进社会的流动,但不健全的社会筛选机制则会带来相反的效果,造成社会分层不合理,主要体现为优秀的、高素质成员由于条件限制被排斥,无法实现自身的社会流动。目前的社会筛选机制主要依据社会地位差别、收入差别、财产差距等,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户籍制度对于农民等处于社会不利地位阶层群体的束缚还没有完全解除,其向上流动所受的限制依然大于其他群体,农村家庭子女由于种种条件限制依然处于劣势;柯林斯认为,现代社会中教育因素在个人职业成就的取得、促成社会分层以及社会流动的作用已经十分明显。“社会分层是一种社会不平等体系,它的形成基础一般以法律、规则和结构为主、特点是制度化和持久性。”[2]意在说明,社会差别是广泛存在的,但是当社会不平等结构化甚至制度化以后,社会分层才会形成。自人类社会出现不同的社会分层后,便相应地带动了社会流动。社会流动主要是指人通过一系列社会活动做出改变促使其地位发生的变化。社会流动相关理论表明,个人或群体可以通过职业、政治、经济、教育、权力、婚姻等方式来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其中,教育因素在影响社会流动的过程中已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人要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就必须经过一定的教育、获得一定的学位,我国自古就流行的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流动的科举制就是一种例证,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2]教育之所以成为影响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社会地位的改变通常更侧重于后天因素,而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个体通过接受各类教育获得社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并将其应用于社会,进而获得与之匹配的社会地位。教育影响人的社会分层主要依赖于教育的知识资本、符号资本以及身份资本的力量。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人们接受教育的真正动机转变为获得以文凭为标志的教育身份,这种身份是“个人因先赋或自致因素获得的具有地位关系意义上的社会资格”。[3]我国学者李强依据1987年对于全国人口所做的抽样调查数据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职业分类,即职业分为:专业技术人员、单位负责人、办事员、商业人员、服务性人员、农林牧副渔、生产工人以及运输工人等和不便分类的人员八大类,在每一职业分类中,知识分子所占百分比最高的依次为: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及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办事员,分别为16.3%、14.2%、8.7%。[2]由上述数据可看出教育因素在从事职业上所起到的重要影响,由于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一个人在社会所处的地位、所能享受的待遇,家长们深刻体会到良好教育的长远价值,所以在子女择校问题上他们会竭尽所能。

(三)学历社会宏观背景的身份“助力”作用

社会分层已经既定,在此影响下,教育的身份赋予方式主要依靠考试,韦伯曾认为在不断的社会进步中,考试已成为评估和确定专家的最“客观”方式,它体现着学生自身所附带的资本,并将这种资本给予量化,以划分三六九等的形式与学生现在和将来的社会地位“对号入座”,这种考试制度俨然已成为一个人命运的裁判。社会分层所带动的教育身份功能似乎已形成连锁效应,当某一学历层次和技能层次不能满足其对应社会分层的标准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提升学历和寻求专业证明,所以考证热、考研热、考博热的流行也就不足为奇。学历社会是这样一个社会,在安排或影响人的社会位置时,学历因素的发挥相对于其他因素来说显得更加重要。历史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文凭社会的渊源始于近代社会以前,虽然科举制的废除使其中断,但这种现象并未消失殆尽。“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形成影响巨大,这种影响其实在我国传统社会就已显而易见。”[4]古代社会人们一直尊崇学而优则仕的理念,这使得科举考试成为身份赋予的重要途径以及主要的社会分层机制。虽然古代社会阶层有严格的等级划分,但是科举制度极大的改变了这一等级制度,寒门子弟各种不同级别的考试也可以改变出身并得到相应的身份和待遇。时过境迁,当今社会虽然抛弃了传统的一些糟粕,但是传统遗留下来的思想观念在一些家长的内心依然有重要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虽然目前我国城乡差距很大,但是父母为让孩子接受最好教育而付诸的努力却不分伯仲,更多处于社会底层的家庭希望子女通过良好的教育来改变自身所处的不利境遇,过上优越的生活,因此自然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为孩子提供各种优质资源,尤其是在学校教育的选择上。自1997年我国的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教育的身份功能在社会地位分层中的重要作用便开始显现。“人们可以通过接受后天的教育和自身学习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等并以此来应对社会对人的选拔和淘汰”。[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取得巨大进步,在教育上也伴随着各种层次的学历证书和技术证书的风靡,这些都已成为对人群进行划分的基本参考标准。现今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会将员工的毕业院校一一作对比,名校是享有高职位、高薪水的基本前提,由于求职就业的高学历要求规则在一些企业根深蒂固,所以上好学校意味着将来有好工作,这种学历身份标准为“择校热”的盛行提供了助力。

二、“择校热”问题的疏导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择校热”问题。早在1986年,我国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明确提出就近入学政策,之后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又再一次重申就近入学。客观来说,就近入学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确实缓解了“择校热”现象的盛行,然而也衍生出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学区房热”现象。据报道,北京金融街某区域一套房产出售单价已达到25万元每平米,如此天价却依然抢手。[6]2017年,教育部提出各区县100%的小学实现划片就近入学,原则上每所小学的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7]在过去的几年里,虽然在治理“择校热”问题上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这种现象只是得到缓解,并没有真正的彻底解决。“择校热”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结合我国实际,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进行,主要涉及政府层面、学校层面、家长层面。

(一)政府层面:转变传统观念,均衡教育资源配置

在我国有一些非理性传统教育观念的存在,如私立学校大多以盈利为目的的、重点学校就一定比非重点学校的质量好等等。对于这些观念,政府应该成为转变相关理念的带头人。首先,在教育投入方面,应该均衡对民办学校的资金支持以及相关政策支持,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民办学校收费高的现象;另一方面提高民办学校的整体质量,形成公办与民办学校之间的竞争机制,以竞争促质量。其次,平衡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的关系,在对重点学校建设规范的同时,政府更要加强对非重点学校的支持。除了给予财政方面的倾斜以外,还要加强对薄弱学校的管理,如为薄弱学校配备高水平的领导班子,同时更要提高教师素质水平,如培养各学科骨干教师、为教师提供参与科研的契机,提高他们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最后,政府应该适当放权,促进学校的特色化建设。在当今教育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教学成绩成为唯一的衡量指标,学校的特色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政府应该给学校更多的空间,促进不同地域的学校可以基于不同特色自主办学,以此扩大学生的择校范围,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

(二)学校层面:推进师资队伍质量建设,形成校际间资源共享机制

学校是教育实施的主要基地,学校质量的好坏也是导致择校现象出现的直接因素。因此对于缓解择校问题,学校是一个必要的切入点。首先,师资是一个学校核心力量,严把教师质量关,提高教师整体水平是第一要位的,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政策实施以来,师范生的数量随之增加,但是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在教师录用制度上要严格把关,规范录用程序,这是确保教师质量的第一步。其次,加强教师入职后的教师培训制度。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一则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激发教师的科研意识;再则可以促进教师与时俱进,践行终身教育的理念,发挥教师之间互相促进的作用。最后,学校与学校之间也不是独立存在的,相比于竞争,合作更为有意义,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教学特色,因此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建立校际间资源共享平台,缓解薄弱学校资源失衡的局面。

(三)家长层面:切实结合孩子兴趣意愿,选择与其相匹配的学校

在择校现象中,家长是主要的行为主体,缓解择校问题,家长自身观念的转变十分重要。教育竞争如此激烈的背景下,家长不惜一切为孩子选择重点学校、贵族学校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同样也是家长为孩子长远发展考虑的一种权利,但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可排除是可能由盲目的从众心理引起的,家长选择学校的参考标准往往是学校的硬件及软件的质量方面,没有结合孩子的意愿和自身的具体情况,从而导致学校质量与孩子学习质量脱节的现象,因为择校没有结合孩子的实际能力、兴趣、特点等,会导致孩子学习压力与心理压力极大,出现成绩下降或者心理问题等。与此同时,家长应转变不合理观念,意识到学生成绩的好坏与学校的质量没有必然的联系,学校的好坏只是外因,学生内在素质的激发与训练才是重要的内因。

总之,“择校热”现象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关于这种现象的解决并不能一蹴而就,社会分层与教育的相互影响已然存在,只有政府、社会和家长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缓解“择校热”现象,进而保证教育公平,促进教育的长远健康发展。

[1]消失中的乡村学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N].社会科学报,2012-11-29.

[2]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2、6-7、231.

[3]陈振中.论教育身份[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4]刘精明.教育与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关于中高级白领职业阶层的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2):21-25.

[5]李培林、李强.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9.

[6]北京小学学区房25万每平仍抢手,地下室每平超12万[EB/OL].(2017-02-25)[2017-11-25].http://edu.sina.com.cn/zxx/2017-02-25/doc-ifyavvsk3400575.shtml.

[7]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EB/OL].(2017-02-22)[2017-11-25].http://www.moe.edu.cn/srcsite/A06/s3321/201702/0170222_297025.html.

猜你喜欢

择校热分层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
刍议“择校热”背景下薄弱初中学校的语文教学
关于义务教育择校热政府责任的文献综述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的政策归因与改进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