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加强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处置管理的思考

2018-06-05莎日娜叶剑新唐俊峰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8年5期
关键词:废弃物管理体系实验室

莎日娜, 叶剑新, 唐俊峰

(东华大学 资产管理处, 上海 201620)

高校实验室是进行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也在不断发展,实验室废弃物排放及其污染问题日渐凸现,管理和处置难度逐渐加大。立足高校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工作实际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提出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废弃物管理的思路和举措,协同推动高校实验室废弃物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1 加强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处置管理的重要意义

1.1 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1]。高校废弃物处置管理是环境治理和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与工业废弃物相比,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总量少[2],但成分较复杂且随科研发展存在多变性特点,监管和处理难度也很大。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高校实验室废弃物管理,是高校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是构建平安校园的基本保障

随着高校实验室教学与科研任务的日益繁重,实验室内日常存放、使用的危险物资种类不断增多,用量显著提升,所产生的废弃物大大增加。一些废弃物具有易燃、易爆、剧毒、腐蚀等危险性质,废弃物的收集、储藏、运输和处理等管理不当会严重污染环境,甚至发生燃烧、爆炸等事故[3-4]。做好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工作,是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必要环节,是高校构建平安校园的基本保障和根本要求[5-6]。

1.3 是解决当前废弃物处置问题的根本途径

当前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处置管理面临许多问题,既影响管理的有效性,也为校园安全管理带来一定隐患。第一,高校实验室废弃物的特点是种类多,但单一废弃物的量相对较少、成分复杂,因此对日常管理的规范意识、师生处置分类水平、实际处置技术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第二,根据废弃物处置资质的管理要求,高校无法自行进行危险废弃物处理,必须交由有资质的企业加以处理,且多数企业倾向于优先处置工业废弃物,客观上加大高校废弃物处置的难度,也造成处置周期长、囤积等现象。

2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加强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处置管理要重点实现“四个转变”

2.1 激发主体意识,从“要我处置”转变为“我要处置”

当前在高校废弃物处置工作中,二级单位和实验室师生参与度不高是一个共性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师生更多将废弃物处置视作学校的工作要求,甚至存在“处置流程太繁琐”“不按要求处置也没关系”等想法。另一方面,由于高校职能部门更多关注从宏观角度制定管理文件、统筹规划,对各个实验室实际实施情况难以实时跟进。因此,要切实转变师生认识,明确将实验室废弃物处置纳入整体实验环节,将处置情况列入实验室考核体系,切实激发师生做好实验室废弃物处置的积极主动性[7]。

2.2 注重分类指导,从“一刀切管理”转变为“分类管理”

现有高校废弃物处置的相关管理文件多是从废弃物的分类入手,分别制定回收、处置等流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各个学院的学科分布不同,在废弃物管理中应当承担的职能也应相应做出差别化管理。例如,人文、外语等文科类学院较少产生实验室废弃物,而化工、环境等学院日常实验室废弃物的种类多、数量大,要依据具体情况在日常政策安排中做出调整。简言之,结合各学院日常实验室建设、废弃物处置情况等,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流程,发挥分类指导在提升管理科学化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8]。

2.3 体现前置策略,从“关注处置”转变为“源头控制”

高校实验室废弃物种类多,但单一废弃物的量相对较少且成分复杂,处置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进一步关注处置的科学高效性基础上,要更加体现前置策略,强调“源头控制”,即在实验实际阶段就考虑污染排放因素,并将其贯穿于实验试剂选用、实验过程设计、实验方法改进、实验可回收处置等全过程。

2.4 体现协同效应,从“相互推诿”转变为“合力承担”

实验室废弃物管理不仅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校园环保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学校安全稳定、师生人身安全息息相关。不能简单将废弃物处置视作某些部门的工作职能,要更加强调全员参与、合力承担。特别是直接参与实验的师生最了解废弃物的种类、特性,充分发挥师生在处置分类收集方面的主体性作用,对于后期处置的顺利安全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3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加强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处置管理的工作路径

以东华大学构建危险化学品废弃物三级管理体系为例。立足校园两级管理体制特点,联系工作实际,东华大学探索构建学校、院系和实验室三级管理体系,体系构架见图1。

图1 三级管理体系构架图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构建分类收集机制、完善协同体系、加强制度建设等举措推动三级管理体系发挥效用。

3.1 科学高效的分类收集是基础

对于实验室废弃物规范化处置离不开前期科学的分类收集[9]。三级管理体系视角下,要依据各级职能科学制定收集方法。

(1) 学校层面,重点制定分类收集的制度和流程,体现宏观指导,为院系和实验室开展处置工作提供政策依据。

(2) 院系层面,负责组织本单位实验室按规范要求完成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废弃物的收集和存放,制定详细的操作实施细则,对各个实验室提出明确要求。学校运用分类指导策略,在实验室数量多、废弃物处置量大的学院设置处置工作站,进一步激发院系参与处置的积极主动性。

(3) 实验室层面,工作职能和任务更加具体,从各实验室的日常工作内容和实验环节出发,详细规范处置流程,依规完成废弃物的安全分类收集。

3.2 积极构建协同体系是导向

(1) 在实验室之间以及院系之间的协同方面,依托三级管理体系,要重点根据学科相近性特点,跨学院和实验室建立实验中心,形成资源共享机制,降低因实验室多而分散造成的废弃物的无序排放[10-11]。

(2) 在校级部门协同方面,要将实验室废弃物处置纳入实验室管理整体工作格局,融入实验室建设、准入、考核、经费管理等全过程。尤其在实验室工程建设阶段,更加强调早做布局,系统规划,避免在实验室建设阶段即埋下处置安全隐患,导致安全管理“先天不足”。同时,将废弃物排放类型、数量规模接近的实验室进行集中规划,提升处置的便捷性。在实验室准入过程中,要预先评估可能产生的废弃物排放量以及处置能力,明确要求实验室提供详细处置流程、指定专人负责。在实验室考核过程中,将废弃物处置情况纳入评价体系,探索环境污染“一票否决”制。

(3) 在校内外协同方面,与有处置资质的公司达成长期合作意向,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环保部门支持,从社会公益效应角度给参与处置的企业一定政策性优惠,提升其处置意向及响应速度,确保处置的及时性、规范性,有效杜绝安全隐患。

3.3 完善的制度建设是保障

在三级管理体系中,要逐级制定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

(1) 强调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目前高校在制度完备性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然而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定偏差,亟待进一步提升制度的可操作性,应关注流程设计,将宏观制度转化为清晰简洁的“流程表”“路线图”,从实验室废弃物的产生,直到废弃物被送到回收地点或者直接在实验室被处理,每一步都有明确具体的要求[12]。

(2) 强调监督体系的强约束性。实验室废弃物处置是环境保护体系的重要环节,在高校日常开展废弃物处置的实际过程中,并没有充分构建有效的监督机制,直接导致师生主观上存在“按要求处置和不按要求处置一样”等错误认识,校园内违反规定堆放废弃物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要完善监督评价体系,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集体及个人进行相应处理,以制度约束逐渐形成行为自觉。

(3) 强调培训体系的全覆盖性。规章制度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日常宣传及培训效果。要系统构建培训体系,将培训覆盖每一位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教职工等科研人员。尤其要以三级管理体系为载体,分级设定培训计划,细分培训对象。校级层面重点开展学生实验室普及性培训教育,提升对实验室安全的宏观认识,建立一支具有较强责任心、熟悉实验室业务流程、积极参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工作队伍;院系层面,重点加强对实验室负责人及骨干成员的岗位培训,如事故案例分析、废弃物一般处理技术等;实验室层面,须结合日常实验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训练,在醒目位置张贴废弃物处置的流程和相关注意事项,确保每个参与实验环节的师生了解废弃物处置的要求和操作流程。

4 结语

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高校实验室废弃物管理,是高校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举措,是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构建平安校园的基本保障和根本要求。构建实验室三级管理体系,从当前实验室废弃物日常管理工作实际和存在的问题出发,将协同管理的理念落实于废弃物处置的各个环节,能够有效整合各部门工作合力,进一步激发师生参与废弃物处置的积极主动性,切实提升高校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工作水平[1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人民网.专家、代表热议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EB/OL]. [2017-10-20].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20/c414305-29598725.html.

[2] 李亮.浅谈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的管理[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6(5):49-50.

[3] 李秀珍,李勤,王征,等.实验室废弃物分类制度与校园安全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5):198-201.

[4] 吕陈燕,NoelNguyen,陈全.美国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安全管理浅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2):192-196.

[5] 蓝丽婵,陈华絮,黄真池.生物类实验室废弃物安全管理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8):110-112.

[6] 李勤,李秀珍,王征,等.建设实验室废弃物安全管理体系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91-193.

[7] 杨延梅,陶义,周富春.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分类收集现状调查与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190-193.

[8] 秦川.中国宏观调控的时机与力度研究(1978—2004年)[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6.

[9] 由继红.高校实验室废弃物的研究[J]. 生命科学仪器,2011,9(4):38-40.

[10] 何积秀,张建英,倪吾钟,等.高校实验室废弃物污染的现状及防治措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9):160-162.

[11] 张立全.生物技术实验室废弃物的安全管理探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238-240.

[12] 彭实,邢晓星,吴良莉.美国一些高校实验室废弃物管理概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5):162-166.

[13] 谢幸秦.解析实验室化学废弃物安全处置[J].中国化工贸易,2015(15):13.

猜你喜欢

废弃物管理体系实验室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制造了全世界三分之一废弃物的产业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电子废弃物
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管理的思考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