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计算机类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2018-06-05王晓蔚翟玉庆李香菊操凤萍谢修娟
王晓蔚, 翟玉庆,2,3, 朱 林, 李香菊, 操凤萍, 谢修娟
(1.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88;2. 东南大学 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江苏 南京 211189;3. 东南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8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IT行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独立学院在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目标不明、能力聚焦不够、功能衔接不紧、实践项目不实、平台载体不多等。鉴于以上情况,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模型设计为突破口,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切入点,逆向驱动、聚焦应用、顶层设计、多维循环、构建了以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线、环环相扣、螺旋进阶、持续优化、与行业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独立学院计算机类实践能力培养体系[1-4]。
1 独立学院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
1.1 校企合作,逆向驱动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改革
对校内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性改革的直接动因源于校企合作[5-7]。2006年,根据教育部“独立学院应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精神,我校在全省独立学院率先尝试“3+1”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不断暴露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弱项短板,如知识点、能力点零散、编程能力不强,针对实际应用的软件开发能力较差、创新实践能力薄弱,无法直接对接企业的用人需求。此现象引发对校内培养环节的全面反思,发现存在实验课程彼此关联性差、实践内容聚焦核心能力不够、实践环节运行呈开环状,学生动手实践的内驱力不够等突出问题,促使我们下决心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
1.2 研究先导,构建“分层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模型
对应用型计算机类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结构[3]进行研究是改革的逻辑起点。从2006年开始,我校先后进行了“工程思维与系统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一主线、双能力、三阶梯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及“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研究的子课题——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办学模式创新研究”等省部级项目与课题的研究,认识到独立学院计算机类人才培养必须与研究型大学有所错位,“985工程”“211工程”等研究型高校的人才培养重点应放在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着眼于将客观规律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即要强化对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8-9]。经过对市场需求的深入调研分析,遵循能力培养进阶规律,构建了与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分层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模型(如图1所示)。
1.3 整体设计,重构“可循环改进”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在构建能力培养模型基础上,明确提出“贯穿实践全程、贯通课程内外、拓展实践时空、链接校内校外、形成运行闭环”的建设思路,重构了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使之具有“三个体系、两个机制、一个平台、可循环改进”的特点。
经过系统实践,形成了企业需求与课程内容循环改进、实践课程体系自身循环改进、课内课外循环改进、校内校外循环改进等多重循环的培养体系。
1.4 顶层设计,实施项目牵引、逐层综合、循序渐进的实践课程改革方法
引入顶层设计思想,按照“立足专业特点、面向工程应用、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能力培养思想,设计多个具有工程典型问题的应用型项目作为综合课程设计内容[10],项目所涉及知识点涵盖专业主要课程,再自顶向下列出相关课程。首选8门课程(见图3中加粗文字)对其理论和实验大纲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对课程内容进行详细关联性分析,以项目为主线对课程设计任务进行总体设计和分解实施,先修课程设计内容尽可能作为后修课程模块或技术支撑。其他课程适时跟上,使之形成循序渐进、逐层综合、螺旋上升关系[11]。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能力提升递进、设计要求分阶、项目选题实战、考核评价多元”的分阶段、多模块、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3所示)。
图2 可循环改进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图3 分阶段、多模块、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1.5 载体拓展,强化学生实践创新的内驱动力
率先在成贤学院推出“Linux应用开发”实践环节MOOC课程,共录制了20个视频,总时长10余h。开发了部分实践课程配套学习网站,网址为:http://172.28.20.150:10000;可以实现每天24 h无间断学习,打开了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时空。同时,改革教学方式,课堂搬到实验室,使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
为实现实践能力培养的及早性、渐进性和多样性,组建了软件创新小组,学生从大一下学期即可参与,依托创新小组活动,学生获得了6项专利成果。还将企业实习提前至大二暑期,经过企业认知实习,为后续学习注入强劲动力。依托实践创新项目,学生不仅发表了8篇论文,还自行开发“校门口”APP软件,并投入运营和使用。这些举措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实践创新的内驱动力。
1.6 严格管理,建立能力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研制并具体实施了学生创新实践规定学分、校企合作规定学分、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实施方案、学科竞赛计划等,进一步明确了实践创新项目和学科竞赛的经费支持及奖励等激励机制。
建立了校企合作信息反馈机制和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建立了社会参与和评价机制,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参与培养方案制定调整、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参与监督与评价;建立了持续改进机制,使质量监控与毕业生跟踪反馈结果及时有效利用,保证人才培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2 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几点体会
2.1 校企合作逆向驱动校内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改革是有效的路径
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推动校内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打破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不对接的壁垒。较早并持续从各种形式、多种途径的校企合作中捕捉到校内培养的薄弱环节和学生实践能力素质的弱项短板,将此作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改革的动因和推力,提出了校企合作逆向驱动校内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改革的新思路。这种逆向驱动的改革路径有一定的特色。
2.2 分层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是可行的模式
提出了计算机类应用型人才“分层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明确了相关课程的能力培养功能,学生经历“基本认知与程序设计能力→系统认知与算法设计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 IT行业工程应用能力→系统及创新能力”培养过程,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所需的能力可得到切实的锻造和提升。实践证明该模式具有可行性。
2.3 多重循环改进机制和分阶段、多模块、循序渐进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用的体系
建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阶段、多模块、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横向形成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校内研学——校外培训的渐进课内实践教学内容进阶体系,纵向实现了5层螺旋进阶式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并形成企业需求与课程内容循环改进、实践课程体系自身循环改进、课内课外循环改进、校内校外循环改进等多重循环改进机制。在实验课程内容上提出了顶层设计思想,以具有工程典型应用问题作为综合课程设计的内容进行顶层设计,并逐层往下进行相关实验内容设计,使实验内容环环相扣、循序渐进、逐层综合。该实践教学体系和实验内容设计思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3 结语
尽管我校学生入口为二本批次,但经过4年的培养,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其中一批优秀学生被全球500强企业录用,并从事开发工作,成为美国Intel总部、百度(中国)、Oracle研发中心、富士康集团公司、中软、金智等业内翘楚企业的业务骨干,在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志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8(3):18-20.
[2] 王志英,蒋宗礼,杨波,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2):42-44.
[3] 蒋宗礼.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11-14.
[4] 郑秋梅,吴春雷,崔学荣,等.IT类专业多层次实践创新平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5):7-9.
[5] 翟玉庆,杨全胜,王晓蔚.面向系统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1(21):17-21.
[6] 操凤萍,李香菊,赵勍邶,等.工程思维导向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体系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6(10):87-89.
[7] 杨全胜,吴强. 基于网络辅助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91-93.
[8] 谭艳斌.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构建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2):238-242.
[9] 杨全胜.强调系统综合观,鼓励创新精神-记“计算机系统综合设计”课程改革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3):31-33
[10] 陈文智,陈越,庄越挺.面向系统设计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3(20):70-76.
[11] 李香菊,郑英,谢修娟. 独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 计算机时代,2015(11):9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