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罐法配合中药贴敷和TDP照射治疗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瘫的效果及护理
2018-06-05张霞
张 霞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中医院 脑病科, 江苏 连云港, 222100)
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管内段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型面肌瘫痪,是临床上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常见病、多发病。症状表现为口眼歪斜,无法完成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1-2]。据流行病学调查,周围性面瘫在我国发病率约30/10万,在各种原因引起的单侧面瘫患者中占60%~70%。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生育期女性发病率略高。确切发病原因和机理不清,目前普遍认为其发病与病毒感染和神经缺血有关[3]。其发生还可能与肌体免疫力降低、遗传、糖尿病神经病变、血管压迫、面神经管的先天性狭窄等因素有关。寒冷和凉风刺激、过度疲劳、难以承受的不良心理刺激、上呼吸道感染、妊娠等可为本病的诱发因素[4]。医院自2015年1月起采用闪罐法配合中药面瘫散贴敷和特定电磁波谱(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较好,现将治疗方法和相关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连云港市赣榆区中医院2015年7月—11月收治的110例急性期单侧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科面瘫的诊断标准,为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瘫。患者脑CT、MRI检查正常,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均无心、肝、肾主要脏器合并症,神志清楚,行动自如。排除血液系统疾病、面部皮肤溃破、皮肤病、糖尿病、性传播疾病及严重过敏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4例患者中男40例,女14例,平均年龄(32.13±4.34)岁,平均病程(10.63±2.08)d。观察组56例患者中男41例,女15例,平均年龄(31.76±4.11)岁,平均病程(11.12±2.72)d。2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知情同意,治疗方案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在营养神经药物甲钴胺治疗基础上实施针灸,观察组在营养神经药物甲钴胺治疗基础上实施闪罐法配合中药面瘫散贴敷和TDP照射治疗。
1.2.1 针灸治疗: 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络,选局部穴和手足阳明穴为主。主穴阳白、颊车、地仓、翳风、合谷。配穴风池、列缺[6]。人中歪斜配水沟;鼻唇沟变浅配迎香;颏唇沟歪斜配承浆;舌麻、味觉减退配廉泉;目和困难配攒竹、昆仑;流泪配承泣;听觉过敏配听宫、中渚。手法宜轻,针刺宜浅,取穴宜少[7]。
1.2.2 中药面瘫散贴敷: 根据中药面瘫散的使用方法进行贴敷治疗:①面瘫散的制法:白芷5 g, 防风5 g, 草乌5 g, 丹参5 g, 全虫5 g, 川芎5 g, 生姜5 g等组成,研细末用开水调和,用时将调和好的面瘫散摊敷在纱布上,摊敷的面积与患侧面部大小相等,约为15 g,纱布为供应室统一消毒供应,规格为32 cm×19 cm。②敷贴时间:约30 min,患者出现局部灼热、瘙痒剧烈时应即刻撕下。
1.2.3 TDP照射治疗: 先预热5~10 min,再距离患者面部皮肤20~30 cm处照射治疗,照射时皮肤感觉温度40 ℃时治疗效果最好,或以患者自感舒适为宜。温度过低疗效差,温度太高易灼伤皮肤。每次照射时间为30 min,1次/d,患者如有高热症状,应暂停TDP照射。照射治疗时,照射部位皮肤应裸露,进行神灯照射时为保证患者的安全和确保照射的要求,需有护士全程看护,采用ThermoLabs红外快速体温枪(该体温枪可以测量皮肤表面温度)测量照射部位的皮肤温度[8]。
1.2.4 闪罐法面部拔罐: 患者面瘫散贴敷配合神灯照射治疗结束,休息30 min后给予面瘫侧面部闪罐火罐法拔罐治疗,选取和患者面部面积相适宜的玻璃罐,用95%酒精浸润的消毒棉球、镊子、火柴或酒精灯等,将罐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止。每位患者闪罐治疗3 min为宜。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的面瘫临床症状-额纹是否对称,眼睑闭合是否自如,口角是否歪斜,用力鼓腮有无漏气等情况,记录症状改善、症状消失、疾病达到临床治愈的时间[9]。2个疗程结束,统计2组治愈、好转、无效例数,以计算痊愈率。满意度调查采用医院护理部发放的中医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为标准,满意率=(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满意)/总调查人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临床效果比较
2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治愈53例(94.64%),好转3例(5.36例);对照组治愈32例(59.26%),好转16例(29.63例),无效6例 (11.11)。观察组治愈率94.64%(53/56),高于对照组的59.26%(3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54,P<0.01)。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和达到临床治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1。
组别n临床症状改善症状消失时间疾病达到临床治愈时间观察组5610.35±1.0614.50±1.8116.66±2.12对照组5416.68±1.6920.53±1.9526.37±2.36t-28.671-18.725-25.717P<0.001<0.001<0.001
2.2 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护理满意度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非常满意51例(91.07%),比较满意4例(7.14%),满意1例(1.79%);对照组非常满意23例(42.59%),比较满意12例(22.22%),满意10例(18.52%)。2组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59,P<0.01)。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面瘫是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袭面部筋经,致经气阻滞,经络不通,经筋失养,肌肉松弛不收所致。而治疗的关键在于疏通面部经脉,使经气通气血调[10]。目前,西医治疗面瘫仍以静脉点滴抗生素、抗病毒、激素及营养神经药为主,随着抗生素的使用,细菌耐药性正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这些药物可使机体免疫功能减低,增加耐药菌的繁殖,也给治疗和护理带来困难[11]。
近年来中医学内病外治和穴位敷贴治疗各种慢性疾病的方法已经被列入透皮吸收治疗系统,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故国内此类的研究比较多见,如宋智慧等[12]取马前子穴位外敷既有穴位刺激又通过特定药物局部吸收和经络传导,使药物充分发挥其功效期。朱崇应[13]中药湿热敷治疗面瘫取到很好的疗效。而除了中药外贴的治疗手段之外,国内还有用TDP治疗仪来辅助治疗面瘫的研究,另外,多种文献报道的临床中医辅助治疗手法也很多,例如针灸、艾灸、闪罐、穴位按摩、中药口服和外贴治疗等[14]。
中药面瘫散外敷广泛用于面瘫治疗,配方中的白芷、防风、草乌具有祛风解表散寒、温经胜湿止痛解痉的功效;丹参、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气开郁止痛作用;全虫(蝎子)性味辛、平,归肝经,外用适量有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的功效;生姜性热,可驱风健胃和提神醒脑。但由于个体局部皮肤吸收利用的差异导致治疗效果各异,中药贴敷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理想效果。而面瘫散患侧外敷后配合TDP照射治疗,疏通肌腠,加速血液循环,加强机体局部皮肤和组织的渗透能力,让药物渗透入穴位经络中,以促进中药贴敷疗效的作用[15]。
闪罐法是传统拔罐的一种方法,大多采用火罐法,所用的罐不宜过大,适应于肌肉比较松弛,吸拔不紧或留罐有困难处,通过反复拔罐和起罐,使皮肤反复呈现紧和松状态,促使局部充血、不充血和再充血,形成物理刺激,对神经和血管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可增加细胞的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营养供应,适用于治疗肌萎缩以及局部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证患者[16-18]。医院康复科在为患者实施中药面瘫散贴敷配合神灯照射治疗结束,休息30 min后给予面瘫侧面部闪罐法拔罐,选取和患者面部面积相适宜的玻璃罐,将罐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止。3种治疗方法配合使用,从而达到缩短面瘫病程、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减少痛苦、推广中医药贴敷在临床治疗面瘫中应用的目的。由于贴敷安全无痛苦,对于面瘫患者来说,是比较受欢迎的治疗手段,其安全性也有保障,借助神灯照射和火罐闪罐疗法,使其发挥最佳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王念宏, 宣植, 杨铭,等.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概述[J]. 针灸临床杂志, 2016, 32(8): 89-92.
[2] YING L I, ZHANG Z, CHEN Y, et al. Clinical efficacy on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at acute stage treated with opposing needling technique[J]. Chinese Acup Moxib, 2015, 35(1): 7-10.
[3] 杨万期. 针刺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J]. 湖南中医杂志, 2015, 31(7): 193-195.
[4] 余少正. 面神经远端血管压迫对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的影响[J]. 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31): 44-45.
[5] 颜子伟. 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瘫病的临床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 2016, 8(34): 57-58.
[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2: 531-622.
[7] 杨熳, 谢安平. 针刺结合穴位按摩治疗周围性面瘫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4, 28(1): 145-146.
[8] 张娜, 王来英, 张翠英,等. 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联合TDP神灯照射治疗肩周炎60例疗效观察[J]. 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8): 123-124.
[9] 苏伟, 李建武. 针刺联合隔物温和灸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15(6): 64-65.
[10] 倪克锋, 龚燕, 陈利群,等. 冯伟民疏风牵正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J]. 浙江中医杂志, 2014, 49(1): 54-55.
[11] 孙涛. 抗生素的使用与细菌耐药性[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4, 30(2): 151-155.
[12] 宋智慧, 商淑慧. 艾灸配合马钱子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J]. 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z2): 456.
[13] 朱崇应. 中药湿热敷辅助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观察及护理[J]. 护理学杂志, 2012, 27(1): 29-30.
[14] 叶婷欣, 刘农虞. 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研究[J]. 中国针灸, 2015, 35(s1): 111-119.
[15] 钟渠, 周贤刚, 郑桃晓,等. 中药外敷联合针刺治疗面瘫临床研究[J]. 中医学报, 2013, 28(11): 1755-1756.
[16] 毛少文, 陈艳, 董赟. 从现代医学角度浅析留罐法、走罐法、闪罐法的联系与区别[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4, 5(12): 11-14.
[17] 周兵霞, 王寅. 拔罐法临床应用举隅[J]. 新中医, 2013,45(8): 237-238.
[18] 郑家丰. 针刺结合闪罐治疗面瘫病(面神经炎)临床疗效观察[D].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