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实施中小学课后服务 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8-06-05吴淑媛刘东岳
■本刊记者 吴淑媛/文 刘东岳/图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建立健全课后服务制度,鼓励各地各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家长需求,探索实行弹性离校时间,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的总体思想,2017年底,天津市教委、天津市人力社保局、天津市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我市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精神,本市在实施中小学生素质拓展课外活动计划的基础上,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对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学生的课后托管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坚持“面向全体、家长自愿;学校主渠道、免收学生费用”的原则,于2018年春季学期开始在本市各中小学全面实施。中小学在开展素质拓展课外活动之外,每天下午放学以后安排课后服务,课后服务原则上17∶00结束。课后服务内容主要是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开展体育、艺术、科学普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等。
开学以来,各学校课后服务开展得如何?
镜头一:“你们知道青蛙吞食时为什么会眨眼睛吗?”“你们知道汉字‘舞’的由来吗?”“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故事大王》的童话世界,好不好?”……这是和平区西康路小学课后服务课上的情景,学生脸上充满了好奇,完全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据了解,为满足学生课后服务需求,切实解决学生下午放学早、家长接送难的问题,西康路小学除开展常规素质拓展课程外,又增加了丰富的课后服务课程,如科普、手工、朗读、书法、作业辅导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结合以“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特色,通过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低年级为兴趣阶段、中年级为鉴赏阶段、高年级为拓展阶段。为了方便管理,学校要求教师们根据各班不同情况,安排课表、编写教案、搜集资料等,进行课前准备。该校副校长白文娥告诉记者:“学生们通过朗读、书法课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通过科普、手工等课程了解科学、走进生活,培养了动脑、动手的实践能力。”
镜头二:在和平区鞍山道小学的课后服务课上,学生们正在教师的讲解下进行汉字结构学习与书写。据了解,为了将课后服务课程充分利用起来,赋予更多的学习内容,学校增设了一些特色课程,习字课就是其中之一。该校校长李庆东表示,他们将利用这些时间提高学生们的文化自信,通过写书法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传承文明、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此外,学校根据自身特色、教师特长、学生兴趣和社会力量等制订了更加多元化的学习内容,如折纸、捏泥人等,让学生在校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镜头三:在河西区恩德里小学,三点半后,校园里一派热闹景象,各种好玩、有趣的课后服务课程开始了。据了解,针对不同年级的作业情况,学校对课后服务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在低年级,学校会安排剪纸等非遗项目,而其他年级则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周一的“开放课堂”,所有的师资来源于校外公益人士,包括一些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周三称为“百家讲坛”,邀请“瓷娃娃”群体、退伍军人、环保人士给学生讲述他们的故事;每周五,学生们可以根据这一周学习方面遇到的问题,由教师进行答疑解惑。此外,学校还定期组织志愿者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从而带动整体素养的提升。
对此,不少家长也纷纷为课后服务活动点赞。
河西区闽侯路小学学生家长卢女士表示,实行课后服务活动以来,孩子的作业可以在学校完成,而且有问题可以随时问老师,免除了以往放学后老人陪孩子写作业的尴尬。孩子放学后有更多的时间参加户外活动,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有益的。
和平区中心小学学生家长李女士说,课后服务政策真是太好了,真让人省心。原来,李女士的孩子就读于一年级,由于和爱人都无法正常接孩子,孩子放学后一直放在校外托管班,为此孩子没少哭闹。实施课后服务课程后,孩子不用再去校外托管班,李女士下班后能够正常接,这让孩子十分开心。
南开区科技实验小学学生家长张女士告诉记者,自己是一名中学教师,工作单位离孩子就读学校很近,没有晚自习时她下午四点半下班。以前需要老人从很远的地方帮忙接孩子,现在方便了,她下班后正好到学校接孩子。她觉得,这一举措对于缓解双职工家庭接孩子及课后作业辅导方面问题确实有很大帮助。
其实,针对学校下午放学早的问题,近年来一直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17年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各地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提出要求:要充分发挥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广大中小学校要结合实际积极作为,充分利用学校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
今年3月的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三点半”现象再次指出,“三点半”现象之所以会成为年轻父母和整个社会关注的难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教育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这一现象的特点是,关心这个问题的年轻父母正处在职业发展的关键阶段,也处在抚育子女的关键阶段,同时这个现象又更多地出现在大中城市。由于分工、作息时间不匹配,父母没有办法去接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由此带来了成长中的烦恼、发展中的困难。陈宝生说,教育部历来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2017年初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通知,一年多来,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摸索出了一些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法。接下来要做的,一是总结成功经验加以推广,二是和有关部门协商解决三点半难题涉及的相关政策问题。另外,对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密切关注跟踪。
的确,近年来,天津的不少学校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河西区恩德里小学是天津市较早探索解决“三点半难题”的学校,从2014年至今,学校的“快乐三点半”活动课程已开展了4年。该校校长韩洪涛告诉记者,学校采用“学生自愿,家长委托”的方式,把学校教师按专业特长组织起来,同时邀请社会公益组织和热心人士帮助学校共同策划活动、组织学生,形成合力。如今,河西区青少年宫、河西区军休所老战士宣讲团、民进区委会以及社区志愿者等都成为了学校的课后服务活动资源。学校的“快乐三点半”活动不仅开设了合唱、舞蹈、腰鼓、快板、糖画、园艺、厨艺、围棋等课程,还设置了“校队集训”“恩德讲堂”“五彩社团”“答疑解惑”等专题。如今,“快乐三点半”成为了该校学生每天期待的时间,成为了学生缓解学习压力、培养不同特长的重要阵地。
在天津市中心生态城,生态城南开小学于2017年秋季开始招生,有一年级新生4个班,二至六年级插班生各2个班。从建成招生开始,学校就开展课后服务活动,包括社团课、辅导课、活动课三大类。其中,课后服务主要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免费辅导帮助,社团课和活动课主要开展体育、艺术、科学普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社团活动等。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开展的社团活动采用“选课走班”和“跨学科”的模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报不同课程。为了方便学生和家长,该校还专门设计了选课系统,让小学生也能感受到“大学选课”的自主性。
(责任编辑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