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正育才,发展优长
——论导师制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2018-06-05天津市新华中学刘春凯
■天津市新华中学 刘春凯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
导师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进行德育,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导师制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使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以外,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作为其工作的另一部分。通过几年的实践,笔者对导师制有如下思考。
一、导师的选择和培训
这里的“选择”不是选择哪些教师可以做导师,而是选择哪位教师可以做哪些学生的导师,比如学生优势学科或劣势学科与相应教师的匹配,单亲家庭学生、贫困生、学困生、问题生等与相关教师的搭配问题等。一般来说,可以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内心倾向于哪位导师,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适当调剂,因为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对于导师首先要讲明设置导师制的目的、意义、范围、方法等。因为教师工作紧、任务重,导师制实际上是延长了教师的工作时间、加重了工作负担,那就要让他们了解并理解,打消他们的顾虑,取得他们的支持,让他们愿做、爱做、主动去做,这是导师制成功的前提。
其次明确导师工作的范围,即“导什么”。导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所“导”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导师是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要“以德树德,以志励志”,做学生的楷模,逐渐提高学生的遵规守纪意识,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主、自律、自立、自强意识,形成良好品德,做一个积极、健康、上进的优秀学生。
导师是学生学业上的指导者。导师要先对所“导”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有个基本了解,然后视具体情况逐步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逐步提高其学习能力,促进其优质、高效地完成本阶段学业,顺利、如愿地进入更高一级学段的学习。
导师是学生生活上的启导者。导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指导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难题,如小到日常生活的困难,大到经济难题、感情纠葛甚至单亲家庭缺失的爱等都应尽力给予启发引导,帮助他们端正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生活,提高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导师是学生心理上的辅导者。当所导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或挫折时,导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尤其是中学生,他们视野开阔,精力旺盛,生活优裕,情感丰富,面对缤纷的大千世界和高度发达的时讯网络时代,容易受到这样那样的引诱、困扰或误导,甚至误入歧途。导师要未雨绸缪或及时发现,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战胜困难挫折,激发起学生自尊、自爱、自强的愿望。
二、导师工作的开展
导师制要求导师在工作中专心、细心、耐心、精心、爱心“五心”并举,既要会做慈母,还要敢做严父。
1.学生分配。一般来说每名导师所带学生以3—5名为宜,若太多,导师可能忙不过来,或是虽“导”却似蜻蜓点水,难以深入、细致、扎实地投入工作;若太少,班级学生又分配不完。学生分配时还要注意优秀生、学困生、问题生的搭配等问题。
2.情况了解。导师首先要通过谈话、问卷、电话等手段对自己所导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家庭、学习、兴趣、爱好等)做初步了解,随着工作的深入逐渐加深认识。导师对学生了解得越全面、透彻,工作越好开展,指导才更能对症下药。
3.定期交流。交流应该是多方面的:第一,导师每周至少与所“导”学生交流一次,了解各方面情况。当然,也可以是学生主动找导师交流、沟通,但无论哪种方式都要求有文字记载,特别是学困生和问题生,最好还要有方案设计。第二,导师每周要与班主任、任课教师沟通一次,了解所带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行为习惯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第三,每月至少与学生家长交流一次,尤其是走读生,更要做到家校沟通,互通信息,防患未然。第四,每学期至少家访一次。这点可视学校具体情况而对时间、次数做适当调整。
4.追踪辅导。每名导师所“导”学生一般是1—3年,因此,每位导师要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跟踪记录学生成长、发展的轨迹,以便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形成教育成果(如案例分析、论文等)。
当然,以上仅是基本的要求,而学生是变化的,事情是发展的,导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机动、灵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三、制度建设,确保导师制的实施
1.建立导师会诊制度。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班主任牵头,每两周举行一次(也可以视情况随时进行,因为单位小,导师相对集中,灵活方便),针对某个(或几个)学生或针对某个(或几个)问题或现象,尤其是问题生或棘手问题,各自提出方案,汇集集体智慧,共同诊断,献计献策,制订下一阶段教育计划,共谋发展,共同提高。
2.建立个案分析制度。以级部或年级为单位组织,每月组织一次个案分析会。导师针对自己所导学生一个月的发展变化(可以是一个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也可以是一次成功或失败的谈话)进行综合描述,供大家借鉴,既是为发现情况、增强导师责任感,也是为其他导师汲取经验教训、取长补短提供参考。
3.建立导师交流制度。以级部为单位组织,不定期(每学期可组织1—2次)举办座谈会(联谊会、分析会、交流会)组织导师交流,最好是非正式的自由交流,允许导师畅谈自己的做法、看法、体会或者意见、建议等,畅所欲言,无拘无束,迸发智慧的火花,这类似于剑桥大学的“下午茶”制度。
4.建立导师论文和个案分析评选制度。每学期每位导师提交一篇论文或个案分析参加评选,对评为优等的除给予物质奖励外,还要在评职晋级中给予适当加分并向报刊推荐发表。
此外,如果学校条件允许,最好专辟出几间“师生谈心室”(或曰师生交流室、师生工作室、师生话吧等),这样更便于师生平等互动、加强沟通,学生才更能敞开心扉畅谈。如果在办公室,往往因其他教师的在场使得学生有所顾忌而影响谈心效果。
几年来,特长级部导师制的开展,使学生更了解生活中的教师,教师也更了解生活中的学生。这种亲情化、个性化教育必将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让教师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伙伴,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体会到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