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荒山秃岭 今朝绿水青山
——记全国林业英雄、原山林场党委书记孙建博
2018-06-05
文/本刊记者 张 克
4月的山东省淄博市,放眼望去满眼翠绿。从市区驱车往南40多公里,一个多小时的路程,经过蜿蜒曲折的山路,沿途不时惊飞各种山鸟,道路两旁长满了侧柏、松树、刺槐、柞树和多种果树,如诗如画的如月湖湿地水面引来成群的野鸭。这里就是全国林业系统的一面旗帜和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典范——原山林场,一个天然的大氧吧。
“呜呜……”一声长鸣,“五一”节期间,如月湖湿地公园的“绿水青山号”森林小火车正式通车,这条约2公里长的旅游观光铁轨载着全国各地的游客驶向绿茵深处,成为原山林场生态文化游的又一亮点。
4月底,记者如约来到原山林场。
今年1月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绿化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决定,授予原山林场党委书记孙建博同志“林业英雄”称号。原山林场已经发展成为“集生态林业、森林旅游、文化产业等多产业并举的新型林场,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完美统一”。至此,孙建博成为我国继马永顺、余锦柱之后第三位“林业英雄”。
这是一个怎样的“英雄”呢?
孙建博1959年出生,幼年时因发烧,被医生一针错打在神经上,导致了双腿重度残疾,那一年才3岁。从此,孙建博幼小的人生和一根拐杖相生相伴。
在林场“艰苦创业纪念馆”前,来访的客人一拨接着一拨。看到有客人到来,年近60岁的孙建博略显吃力地走出来。他的个子不高,左手拄着拐杖,右腿每走一步,都要习惯性地用手拖曳一下,并不时地按摩几下。“岁数大了,走起路来吃力。”岁月的磨难已经在孙建博身上显现出来,看着让人心痛。
“从昔日荒山秃岭,到今天森林覆盖率高达94.4%的绿水青山,是什么力量让您做出如此惊人的成绩?”面对记者的提问,过去的一幕幕、一桩桩艰难岁月历历在目,仿佛呈现在孙建博眼前。
“百人传水”的创业故事
1957年原山林场建场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还不足2%,荒无人烟。
记者了解到,国有林场是国家森林资源的精华板块,更是我国优质生态产品的重要提供者。由于大多处在偏远、交通不便的生态环境脆弱和恶劣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加上长期以来的体制机制制约,为数不少的国有林场举步维艰,林场职工成为弱势群体之一。
原国家林业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4855家国有林场中,有486个林场场部不通公路,170个不通电,575个不通电话,1575个存在饮水安全和吃水困难;2013年,全国国有林场在职职工人均年收入只有1.8万元,仅为同期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35.3%。
在原山林场艰苦创业纪念馆里,一幅“百人传水”的大型油画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画面上,数百林场职工在荒坡上排成“之”字形,联手往山上传水浇树。
今年75岁的原山林场第一代创业者段新安告诉记者,1957年建场时,原山被人们称之为“石头山”,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由于气候干旱,加上地表都是石灰岩山地,原山的造林条件特别差,林木成活率非常低。
据工作人员介绍,1961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原山地区旱情十分严重,林场建立后栽下的第一批树苗岌岌可危。那年,从开春以来就没有下过雨,林场职工都焦急万分,而当时又没有水泵往山上运水,眼看树苗就要缺水旱死,林场职工便自发组织起了运水队。于是在林坡上排成“之”字形,用马车拉水到山脚下,再由职工手把手往山上传水浇灌树苗。上百人用了整整3天的时间才把林区的树苗全部浇灌了一遍。
“60年来,正是凭着这股百人传水、战天斗地的精神,原山林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工作人员介绍,直到今天,“百人传水”的故事依然没有结束,在植树造林、护林防火、建设旅游设施等工地现场,依然能看到干部职工肩并肩、手拉手,齐心协力战胜困难的鲜活场面。
“苦尽甘来”的另类人生
“他是吃过大苦,受过大罪的人。”早年一起跟孙建博摸爬滚打,现任原山林场副场长的王延成这样评价他。幼年的残疾让他的人生历尽磨难。孙建博青年时期曾卖过酒瓶子,收过破烂,干过临时工。靠着多年的市场经验,80年代的他还在原山林场承包过陶瓷门市,带着一帮人闯荡市场并小有名气。
1996年,孙建博被任命为淄博市原山林场场长,2005年任林场党委书记。从此,他把林场当成了自己的家。上世纪80年代,原山林场被确定为“事改企”首批试点,林场“断奶”。只会种树看树的原山人不得不走出林场,走向市场“找饭吃”。
“他能行吗?”有人质疑,更何况是一个残疾人。
孙建博上任后,林场先后接收了4家企业的近千名职工,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孙建博坦言:“当时也办了不少工厂,但因为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加上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变化,靠贷款上的十几个项目只有少数盈利。”到1996年,大多数企业经营不善亏损破产,负债多达4009万元。
孙建博介绍说,当时淄博良庄园艺场因13个月发不出工资,很多职工全家下岗在家。没有收入只好包地种麦子、玉米。有时一季麦子没有收成,玉米还未成熟,吃了上顿没下顿。有的职工交不起水电费,只好关了电灯点蜡烛,有的甚至靠卖血给孩子交学费。最窘迫时,126家有名有姓的债主轮番上门讨债。
在原山林场艰苦创业纪念馆里,一块展板上描述了这样一段故事:1996年底,淄博市将良庄园艺场划给原山林场管理,其下属刀具厂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欠外债十余万元,经营无法维系。当时债主领着几十个人到刀具厂准备拆机器,但职工们都想保住机器。相持之下,孙建博拄着拐杖,拖着病腿,站在了债主面前。
“一年之内,保证把所有的债务全部还清,否则全部由我个人偿还。”孙建博说。机器终于保住了。
此后不到一年,刀具厂就将债务全部还清。
“生态是根”的完美诠释
监测数据显示,原山林场营林面积从1996年的40588亩,增长到2015年的44025.9亩,净增3437.9亩;活立木蓄积量净增11676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94.4%;从资源总量上,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新原山。
1998年,原山林场决定发展旅游业。“我们原山能成为全国林业系统的一面旗帜,最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旅游业。”孙建博说。当时,孙建博敏锐地察觉到林场非常适合搞休闲旅游,于是提出了依托林场森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建设山东省第一家森林乐园的想法。为了节约资金,林场职工全部上阵,自己设计旅游设施,自己动手搞土建,据统计,当年的森林乐园有80%的工程量是林场自行完成的。1999年6月1日,山东省第一家森林乐园开园,之后不久,全国第一个旅游黄金周到来,林场就这样以超前的意识和胆魄赚取了第一桶金。
原山人尝到了绿水青山的甘露,这之后,第一家鸟语林、民俗风情园、山体滑草场、齐长城等生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项目相继建成。如今的原山林场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森林文化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活动营地、世界华人艺术家文化创作基地等。
“把荒山变成绿水青山是我们的责任,再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我们进入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孙建博说。
从一名默默无闻的一级肢体残疾人士到成为全国林业英雄,孙建博走出了令常人都为之惊叹的完美人生。
“苍茫的云海里有座大山,她的名字叫原山。风吹清波接祥云,绿树芳草碧连天。金山银山在哪里?就在绿水青山间……”这是林场新近创作的《绿水青山歌》。
20多年来,孙建博用“生态是根”的理念爱护着林场的每一片绿色,用奉献之心撑起了一片绿荫。如今,昔日的荒山秃岭发展成为集生态林业、森林旅游、文化产业等多产业并举的新型林场,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