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交互式数据可视化报道新趋势
——以国际数据新闻大赛获奖作品为例

2018-06-05文/王

中国记者 2018年5期
关键词:可视化受众

□ 文/王 晶

2018年3月23日,国际新闻设计协会(Society for News Design)评选出了一年一度的最佳数字新闻设计作品,《纽约时报》凭借对拉斯维加斯枪击案的可视化报道再次夺冠。至此,2017年全球数据新闻领域的杰出作品悉数评出,通过这些优秀的数据新闻案例可以看到,数字技术为新闻报道带来的无限可能正在一点点展开,那些文字曾经难以描述的场景通过交互式数据可视化报道,已经能够以受众自主选择与自主生产的方式将新闻事件更直观、更形象地呈现出来。本文以数字新闻设计大赛和全球数据新闻奖(Data Journalism Awards)最新一届获奖作品为例,分析交互式数据新闻可视化的方式与趋势。

一、从解释性图表到交互式数据可视化的转变

如果说一图可以胜千言,那么一个可视化数据几乎可以胜百万言。在社交媒体、移动应用、数字网络等交互平台全面侵占人们生活的今天,交互式数据可视化报道作为数据科学家和公众沟通的有力工具,为受众带来了极为丰富的数据体验。被视为大数据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可视化,在表现形式上经历了从解释性图表到交互式数据呈现的一个过程。以《纽约时报》为例,该报早期的数据可视化从Excel制作的简单图表开始,后来过渡到采用Adobe Illustrator制作静态信息图。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科技发展和公众阅读习惯的改变,《纽约时报》的数据报道团队开始用GIS[1]制作地图并产出Flash作品。目前,在该报由35名数字媒体设计师组成的可视化报道团队中,每一个人都可以胜任数据分析、报道采写和可视化呈现等多项工作。

数据可视化在数据呈现上不仅要通过直观、形象的体验为受众理解数据模式、变化趋势和相互关系提供帮助,同时也要满足受众人机互动的需求。也就是说,对新闻事件的全方位报道要求数据可视化不能只是一张静态的图表,而是要能在不同维度上让受众进行信息选择和追踪。这正是交互式数据可视化的独特之处,一次好的交互式数据可视化体验已经远远超出 Excel和简单图表的呈现,它一定是结合了受众参与的有效传播。由于允许受众根据各自的兴趣对数据展开自行探索,交互式数据可视化更便于受众对新闻事件进行认知和了解,如此一来受众对新闻报道的参与程度和记忆深度都会大大增加。

由全球编辑协会(Global Editor Network)发起的全球数据新闻奖把2017年度调查奖颁给了加拿大《环球邮报》,该报凭借“无据可依”(Unfounded)这一新闻作品将加拿大警方对性侵案件指控的处理结果完整呈现。从该作品中可以看到,在长达20个月的调查中,调查团队通过梳理海量信息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和比对,将数据从地域分布、警局配套、人口分布等多个维度进行点状排列,并最终清晰阐明了一个事实:在人们对性侵犯的指控中,有五分之一被加警方认定为空穴来风,并最终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图1一目了然将报道的核心观点作了视觉呈现,图2则是作为一个总体分布,将2010年-2014年间加拿大全境(有反馈的)873个司法辖区内被定为“无据可依”的性侵指控作了直观的点状排列。这些仍然只是以静态信息图的形式对数据进行了可视化呈现,该报道的精彩之处在于调查团队按照省份地区、警局女性警官比例以及各地区人口分布等具体维度对“无据可依”类指控数进行了分类统计与呈现。图3、4、5分别展现了不同司法辖区的女性警官配置对性侵指控定为“无据可依”的影响。同样一个点状分布图示,报道却通过精心设计将交互性融入其中,来自不同地区的受众可以通过对辖区的选择对真正感兴趣的信息进行查找和追踪。

交互式数据可视化的目的不仅是单纯为了增加视觉呈现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而是从受众角度出发,将针对特定受众真正重要的信息呈现。文章在最后提示读者可以通过在特定位置输入自己的家乡来查看所属辖区“无据可依”指控所占的比例,这种个性化定制服务让受众既可以看到事件的全貌,同时也能够在某个单一维度上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这种数据支撑下信息传受双方之间的互动不仅提高了受众对信息选择的自主性,实现了信息的有效触达,也通过交互体验使这种包含大量数据的内容更加生动。

二、交互式数据可视化与受众参与的实时结合

数据可视化既可以静态呈现,也可以动态呈现。在网络连接和可视化工具不断推陈出新的背景下,基于网络节点之间的互动关联与在线数据的实时更新,交互式数据可视化不仅可以在既有的封闭数据库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分类视觉呈现,同时还可以实现与新闻报道的开放式结合,通过调动受众参与新闻专题,将受众生产的动态数据展现出来。通过这种交互式生产,受众与新闻专题之间的对话模式就会开启,受众通过交互对新闻内容进行重构与吸收,富有个人意义的新闻生产得以实现。

在众多对2017年8月21日横跨美国的日全食所作的新闻专题报道中,《华盛顿邮报》的交互式数据可视化可谓独树一帜。该作品不仅对日全食的形成过程和历史上在美国境内可以观测到的日食进行了全面统计,而且对本次日全食过境美国形成的全食带作了各种丰富的数据描述。然而这些仍然是运用传统可视化技术进行的报道,邮报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将一个完全基于受众生产的交互功能嵌入到了可视化呈现中,通过提示受众在特定位置输入自己的出生年(图6),便可以得知在未来的有生之年一共还可以看到多少次日全食,以及这些日食的观测地点。而且这些将来可能出现的日食路径也都在一个动态旋转的地球上分别以深浅不同的颜色被作了标注,当受众将鼠标放置在选定的路径上,观测时间也会随之显示。这就等于邀请受众对日食报道进行了一次实时数据更新,通过提供个性化数据,受众得到了一个专属的日食观看指 南。

技术的进步为交互式可视化设计提供了各种丰富的组合可能。受众的网络交互体验为受众提供了更有创造性也更加多样化的思考方式,通过实时交互,受众可以参与到数据可视化的生产中,作为新闻生产力的受众其参与性得到了尊重,受众对新闻专题的认可度和记忆度也得到了提升。这也正是交互式数据可视化能够如火如荼地在各个媒体开展的原因。

三、讲好故事:交互式数据可视化的立足之本

国际新闻设计协会在给最佳数字新闻设计奖的获得者、《纽约时报》作品“10分钟,12次连发射击,30个视频”(10 minutes, 12 gunfire bursts,30 videos)的颁奖辞中提到,“时报的视觉呈现团队资源极为丰富,他们将众包的视频、扭曲的声音、全屏的影像、精准的定位、让人瞠目的数据和完美无瑕的动作揉在一起,讲述的新闻故事给观众带来感官、心灵和思维上的强烈冲击,作品富有启发性,让人身临其境、难以忘怀。”[2]由此不难得出,优秀的数据新闻设计需要满足两方面的要求:卓越的平台呈现和强大的叙述力量。首先,作品的视觉呈现要足够吸引人,这就意味着视觉元素要能够调动受众进行感官体验,并协助进行简洁有效的信息传播。好的视觉展示强调作品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精炼出色的表现,不能做每个方面都蜻蜓点水式的数据堆砌,也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数据呈现上厚此薄彼。其次,作品的叙述逻辑要足够清晰强大,好的数据新闻可视化应该符合当下新闻环境中对好新闻的定义。故事应该围绕丰富的视觉素材展开,视频、图片和图表要能被巧妙地编织在报道的叙事逻辑中,视觉团队需要通过对色彩、模版、排印样式以及内容的管理来实现协调一致的主题表达。总而言之,好的数据新闻可视化作品作为一种整体的视觉呈现和受众体验而存在,既要充满精巧和强有力的视觉表达,同时也要有创新和惊 喜。

《纽约时报》对发生在2017年10月1日的拉斯维加斯枪击案进行的可视化报道可以说是对上述要求的完美执行。在这次数据可视化报道中,时报权衡了受众在了解突发新闻事件时的实际需求,放弃了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炫酷技术,最终提供了一个整合好结论和解释的故事。毕竟按照数据新闻可视化团队负责人阿奇(Archie Tse)的理解,“如何传递信息和更好地叙事才是可视化的最终目的。”[3]在这个长达11分钟的视频报道中,时报综合运用了图7、8、9中呈现的现场移动设备采集的视频、警局无线电通信音频、地图、信息制图、图片等多种类型的数据,素材不可谓不丰富。然而该可视化报道全程没有加入交互性元素,受众在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中回到最初的观看者角色,以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方式完成了对这次突发事件的认知和理解。

在这样一个充斥着数据的媒介环境中,人们往往会因为数据种类的多样和复杂对有一定时间跨度和地理跨度的新闻事件产生疑惑,优秀的数据新闻可视化并非一定要始终展示令人炫目的交互技术,关键在于如何通过简洁明了的动态效果,引导受众读懂新闻故事或一份复杂的数据。技术固然带给受众参与内容选择与内容生产的机会,使受众实现了从观看者到浏览者、使用者、乃至控制者的角色转变,但无论采用何种技术,可视化呈现的根本仍然是讲好新闻故事。

(作者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本文由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批准号:2017JT001>)

【注释】

[1]GIS 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缩写,它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地球空间中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和显示的技术系统。

[2] SND Headquarters, The New York Times, Die Zeit,Het Parool named World’s Best-Designed™, https://www.snd.org/2018/03/the-new-york-times-die-zeit-het-paroolnamed-worlds-best-designed-winners-at-snds-annual-bestof-news-design/, 2018-03-23

[3]数据工场:《纽约时报访问记:不是每一个交互都有必要》,http://www.sohu.com/a/198625854_99994803,2017-10-18

编 辑 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

猜你喜欢

可视化受众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思维可视化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