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部军旅《那兔》为何“火”遍网络
——青少年国防教育宣传如何有血有肉、过好网络关

2018-06-05贾启龙

中国记者 2018年5期
关键词:事儿兔子动漫

□ 文/贾启龙

一、《那兔》:主旋律内核与商业化外壳的有机结合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生中华家”“亲,你的眼泪冻住了;不要在意这些细节,注意潜伏”……这些源自《那年那兔那些事》中让千万青少年常常热泪盈眶的话语,就是互联网时代搞好网络国防教育宣传的成功范例。

2009年,“中华兔”在军迷林超(网名逆光飞行、麻蛇)的笔下诞生,自娱自乐了两年后,林超开始创作系列漫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简笔画一般的画法、跳跃的叙事结构,看上去像是随笔涂鸦的作品,却获得了巨大成功。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里的各位主角是在我国近现代史中登场的各方势力,他们被幻化为“萌萌哒”的动物,上演了一场动物间的“爱恨情仇”。如讲到日内瓦会议时,动画里“中国兔”与“白头鹰”你来我往“互吐口水、互扔板砖”,以此来表达中美双方在谈判桌前的激烈交锋;又比如,在地球“蓝星”学校里,有两个团体分别以“白头鹰”和“毛熊”(暗指苏联)为首,他们不许其他动物靠近“中国兔”,兔子却发现了淳朴的非洲河马,与他们做朋友、提供无私帮助,这用来描述被美苏孤立期间我国积极援助非洲国家的外交战略……

▲ 本文作者贾启龙与西藏阿里守防官兵在中印边境一线巡逻。

2013年,《那兔》连续 5个月获得新浪微漫画激励计划一等奖,并获得第二届微漫画大赛一等奖;2015年 3月,《那兔》动漫在全网播出,成为二次元世界里罕见的军事题材作品,豆瓣评分也达到了 8. 8的高分;2015年10月,《那兔》第二季开播,次年《那兔》第三季开播……

2018年1月17日下午,由陆军政治工作部文工团与厦门翼下之风动漫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军旅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陆军系列》座谈研讨会在华北宾馆举行,军队舆论宣传部门领导、文艺评论专家、各媒体及公众号代表参加了座谈。

军旅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陆军系列》用可爱、呆萌的“中华兔”形象,讲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共有黄埔军校与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等12集。截至2018年4月,该系列12集已在全网播出完毕,全网点击量逾1亿2千万。

相比庞大的流量,更为重要的是追剧人群的年龄分布。全网有 11个视频网站播放《那兔》, 其中在哔哩哔哩播放量最高。B站是国内二次元用户的聚集地,主要用户年龄大概在16-23周岁,以高中生和大学生为主。B站的观众年龄相对较小,这部动漫缘何能抓住年轻人的心?

秘诀就在于:将主旋律内核和商业化的壳有机结合在一 起。

受众在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触角就要延伸到哪里。90后、00后是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群体,深受二次元文化影响,有着新的审美范式,怎样用互联网思维和传播方式抓住他们的心?其实,在新事物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不只青少年,各个年龄段的人显然都需要形式更新颖、内容更易懂、 画面更生动的国防教育作品。以往,不少党史、军史类的影视作品往往有说教痕迹,《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贴近青少年的观赏需求,采用容易接受轻松的叙事方式和卡通化的表现,激发受众的好奇心,不断吸引年轻人成为粉丝。

憨态可掬的胖兔子,戴着一顶配有红五星的绿军帽,走起路来肉嘟嘟、萌跶跶,怎能不让年轻人喜爱?更为关键的是,《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在用动漫形式展现中国近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和军事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有风趣幽默的桥段,也有细腻感人、催人泪下的情节,让人深受感动和教育。

描述抗美援朝战争长津湖战役时,“中国兔”在严寒暴雪中潜伏,开始冲锋时才发现有的兔子已经在原地冻死,剩下的兔子一边告诉自己不能哭,“眼泪也会冻住”,一边吹响冲锋号角冲向敌人阵地;时过境迁,接回志愿军忠烈遗骸时,一只挂满勋功章的年迈兔子和早已牺牲的兔子战友叙旧,怀念当年英勇作战的场景,也说起现在富足的生活,说到动情处时兔子哽咽着说:“亲啊,我好想你,我们回家!”

这也成为《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动画第一季中让无数人热泪长流的片段之一。

《那兔》是一种尝试,就是放下身段,讲人话,卖得了萌,能自嘲,能腹黑,能跟传播对象平等对话。这样的动漫,谁不爱?

二、《那兔》的溢出效应:激发实现强国梦的思想与行动共识

兔子很萌很搞笑,形象设计生动,含义丰富,是让广大青少年追捧的原因。然而,其背后的溢出效应更加值得点赞。

历史知识的大拓展。百度“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贴吧,目前已有近百万会员,每天都有粉丝聚在这里讨论漫画内容;在微博上搜索《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也可以看到无数网友发言,有的感慨被感动到“泪奔”,有的催作者更新,还有不少人根据《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的情节科普真实的历史中对应的事件和细节。因为《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而对我国历史产生兴趣、进行拓展阅读的人不在少数:“那兔”故事中对很多历史细节进行了隐喻、引申的修饰,很多青少年觉得故事很有意思,却不明白到底指的是什么。为了理解漫画内容,就自己上网查资料、翻阅历史书籍,因此对这部作品越陷越深。

治好了很多“愤青病”“心理病”。有很多青少年看完《那兔》,自觉推荐给周围的“愤青”同学,不知不觉中,他们的思想在转变,甚至这种效应延伸到军营。张权是一名普通战士,他看《那兔》时正赶上两年服役期满,面对走留,心里很纠结。“是‘科研兔’们为了学习,不怕吃苦,不畏艰难,厚着脸皮去求人学的故事感染了我,我当时热血沸腾,备受鼓舞。最终选择留下,因为我觉得在部队 里能更好地传承长辈们的这些精神。”在张权看来,虽然这是一部动漫,但写出了当时的背景,让处在当代的他们体会出当时的不容易,能非常直接地感受到它的教育意义。

激发从军报国的价值追求、守护祖国的责任担当。该剧主要以视频网站为推广平台,口碑传播是它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优势。通过四季节目的积累,“中华兔”形象在网络上已经拥有了上千万粉丝。“每一只兔子,都有一个大国梦”“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生中华家”这些红遍网络的流行语便是网友在观看该片时的经典留言,更成为参军报国、守护祖国的责任担当。一传十、十传百,产生强大的口碑效应,而这就是互联网传播的巨大能量。“我是看着你的漫画长大的 !”在外面演讲时 ,林超有时会碰到同学冲他这样大喊,让他哭笑不得,也有人告诉他 ,因《那兔》的影响而上了军校或者参了军 ,还有人把动漫推荐给自己的老兵爷爷看。

建设中华家,守护中华家更是化为更多的民间行动。青少年不仅更加坚定了投身强国梦的信仰信心,更是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守护祖国。在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头像是那兔的无数账号,他们没有组织,没有工资,却自发、自觉地在互联网上激浊扬清、净化网络环境,凝聚起爱国爱军的舆论氛围。“军功章已经斑驳,历史决不能任人评说”,他们面对解构历史、诋毁英雄的行为毅然亮剑。这种行为值得大力提倡和褒奖!

三、《那兔》的背后:期待更多的林超涌现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的作者“逆光飞行”,本名林超,他还有一个网名叫麻蛇—— 一种在南方很常见的无毒蛇类,他说自己就像这种小蛇一样,其貌不扬,没什么特殊之处。

实际上,《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的漫画风格非常粗犷,用他的话来说,自己只是“幼儿园班长”的水平。但他从小就对各类飞机十分着迷,慢慢成长为一个军事迷。平时喜欢摆弄各种军事模型的林超,也喜欢在军事论坛里和同好们交流,而促使他拿起画笔的也正是一篇名为《小白兔的光荣往事》的网帖。帖子用戏谑的语气讲述了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事件,这给了林超灵感。

一开始,林超把作品上传到军事论坛,新颖的形式和幽默的表达很快就赢得网友们的关注。虽然也有不少人吐槽作品的绘画水平,但还是有很多人因为喜爱而成为粉丝。其中不乏一些军事和历史方面的专业人士,他们时常会帮林超梳理重要史实、讲解历史八卦,也给他的创作提供了不少素材。

然而,改编成漫画创作和推广需要资金支持。“最早投资人都认为这种简笔漫画加既红又专的题材作动画没有什么前途。”在说这个事情的时候麻蛇演了一段当时见投资人的情景——霸道VC 虐创业者的情景剧。

后来又经过几个朋友介绍,他终于找到投资人。然而,他坦言,“还是有很多的遗憾,第一季前几集的关于朝鲜战争有很多东西没能表达出来。”麻蛇在谈到那年那兔第一季最火的前几集的时候这样说,他自己是个军迷,那年那兔最早的灵感也是来自另一位军迷野狼之风的《小白兔的光荣往事》,觉得自己的历史知识不够丰富、全面也是一大遗憾。

目前那兔的故事讲的是中国近代发展史,要将故事延续下去,一个重要问题是通过审核。在接受采访时,林超坦言,在创作第一季的时候,曾被实名举报……直到他牵手陆军,部队完美解决了故事情节中严谨性、尺度性的问题。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的成功说明,对于教育,不是年轻人不“感冒”,而是教育内容能否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因而,当这些平时看起来嘻嘻哈哈的年轻人,在屏幕前盯着“兔子”泪流满面时,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思考的是如何创作更多这样的作品,让国防教育更有血有肉,鲜活生动。同时,我们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国防教育社会化正在全面铺开,《那兔》取得了巨大成功,传媒人应该积极探索:如何通过军民融合的方式,调动广大群众开展国防教育宣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他们提供政策、理论、资金帮助,让更多的林超争先涌现。

(作者是新华社驻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支社记者)

编 辑 文璐 wenlu@xinhua.org

猜你喜欢

事儿兔子动漫
关于睡眠那些事儿
圈里事儿
兔子
动漫二次元
锋绘动漫
守株待兔
想飞的兔子
开口笑
锋绘动漫
可爱的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