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60例的临床治疗体会
2018-06-04张叶群
张叶群
【摘 要】目的:探讨不同药物治疗慢性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8月本中心收治的慢性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患者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仅采取慢性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西医常规治疗方式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方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0%(24/30)、93.3%(28/30),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更好(P<0.05)。结论:针对慢性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患者,选择中西医联合方式治疗,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临床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 R271.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18)04-03-232-02
慢性盆腔炎属于慢性炎症,在女性生殖器官、盆腔腹膜部位以及周围结缔组织有着非常高的发病率,慢性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有着非常高的发病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病情容易反复,有着非常大的治疗难度[1]。以往临床上针对慢性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患者以单一西药方式治疗,很难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选择中西医结合方式,能够使慢性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治疗效果有显著的提高[2]。本文选择2016年8月-2017年8月本中心收治的慢性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患者60例进行研究,探讨不同药物治疗慢性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資料 选择2016年8月-2017年8月本中心收治的慢性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患者60例,最小年龄28岁,最大年龄60岁,平均年龄(45.8±4.7)岁,病程3-25周,平均病程(14.3±3.2)周,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盆腔炎与盆腔积液诊断标准,排除严重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等方面因素干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仅采取慢性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西医常规治疗方式治疗,克林霉素,口服,2片/次,4次/d;奥立妥注射液100mL,静脉注射,持续治疗7d。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方剂治疗,药方:当归、柴胡、败酱草、制元胡各10g,白芍、枳壳、红藤、制香附、王不留行、云苓、皂角刺各5g,赤芍8g,温水煎服,1次/d,持续治疗7d。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显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无效,为达到上述标准。
1.4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所有试验数据均运用SPSS20.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其计量资料通过t来进行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0%(24/30)、93.3%(28/30),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更好(P<0.05),具体情况见下表1:
3 讨论
盆腔炎非常容易因为生殖器官感染引发,慢性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患者在临床上存在有下腹胀痛、月经异常、白带增多等异常表现,患者盆腔一侧或者双侧均附件区域存在有非常明显增厚以及压痛感。当前临床上针对慢性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的治疗以西药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方式为主,但是很难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导致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非常严重影响。抗生素类药物能够实现对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有效抑制,细菌内外渗透压失衡破裂死亡,另外,还能实现对细菌DNA复制和转录的有效抑制,但是因为患者病情较为复杂,存在非常高的复发率,仅采取西医治疗方式很难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3]。选择中医治疗方式,药方中有药方:当归、柴胡、败酱草、制元胡、白芍、枳壳、红藤、制香附、王不留行、云苓、皂角刺各、赤芍等药物,柴胡有着非常好的调理月经不调效果,当归能够抑制细菌生长,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白芍以及赤芍有消肿、行淤效果,诸药合用,对于慢性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有着非常好的治疗效果。西药治疗方式往往治标不治本,患者治疗之后病情容易复发,与中药方剂联合使用,能够将中药治本效果充分发挥出来,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者腹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帮助患者更好的康复。
本次研究表明,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0%(24/30)、93.3%(28/30),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更好(P<0.05)。
综上所述,针对慢性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患者,选择中西医联合方式治疗,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焕焕.中药灌肠联合体外电场热疗治疗慢性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4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7,(6):27-28.
[2] 余惠芳.64例慢性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的临床治疗体会[J].当代医学,2017,(28):99-100.
[3] 杜娟.慢性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23):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