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透刺加滞针治疗陈旧性面瘫疗效观察

2018-06-04潘万录杨国强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8年4期

潘万录 杨国强

【摘 要】目的:分析透刺加滞针治疗陈旧性面瘫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陈旧性面瘫患者纳入本次实验,入选病例均来自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按照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采取透刺加滞针治疗,B组采取常规针刺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案的应用效果。结果: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0%)较B组(66.7%)更高,House—Brackmann量表积分较B组更高。结论:对陈旧性面瘫患者实施透刺加滞针治疗可获得理想的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值得推广。

【关键词】陈旧性面瘫;透刺;滞针

【中图分类号】 R28【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3783(2018)04-03-190-01

面瘫即面部神经瘫痪,俗称“吊线风”、“歪嘴巴”、“口眼歪斜”,由面神经炎症引起的面神经麻痹,陈旧性面瘫是面瘫的常见类型,因起初症状不明显未治疗,或治疗不及时等原因造成发生时间较长的面瘫[1]。中医在陈旧性面瘫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就刺加滞针治疗陈旧性面瘫的方法和疗效进行具体分析、总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收治的60例陈旧性面瘫患者纳入本次实验,入选病例均来自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按照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8—70岁,平均(35.6±4.3)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3.2±0.6)年。B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18—65岁,平均(35.1±4.1)岁;病程3个月—9年,平均(3.1±0.7)年。经SPSS19.0软件分析,A、B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可行。

1.2 方法 A组采取透刺加滞针治疗,选取患侧地仓、四白、阳白、颊车、地仓、攒竹为主穴,以合谷为配穴。指导患者取平卧位或坐位,选取40毫米的毫针,取四白透迎香、阳白透攒竹、颊车透地仓。在得气后行单向捻转针柄至滞针,采取捻转补泻之补法,在捻转的同时朝外轻提针柄,以有麻胀感为宜。直刺合谷穴,采取捻转提插之泻法。B组采取常规针刺治疗,主穴与A组一致,但仅采用捻转补泻之补法。两组患者每次留针时间为40min,每天1次,以10天为一个周期,共治疗三个周期,每个周期间隔两天。

1.3 评价标准

1.3.1 比较A、B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治愈:患者在治疗后各项症状完全消失,外观、面部感觉和运动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患者在治疗后各项症状基本消失,外观基本正常,面部感觉和运动功能有所改善;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外观、面部感觉和运动功能未见改善或者恶化。治疗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之和。

1.3.2 比较A、B两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采取House—Brackmann面部神经功能分级量表评估患者面部神经功能,评级越高则面部神经功能越佳。

1.4 统计学方法 对A、B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采取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以标准差(x±s)、百分率(%)表示,并开展t值和X2检验,若P<0.05则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A、B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B组的66.7%,组间比较P<0.05,详见表1。

2.2 A、B两组患者House—Brackmann量表积分对比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House—Brackmann量表积分相比P>0.05;在治疗后,A组患者House—Brackmann量表积分显著高于B组,组间比较P<0.05。详见表2。

3 讨论

陈旧性面瘫是一类常见的顽症,其病程往往较长,治疗难度较大。西医将其归为多种因素引起的面部神经麻痹,中医认为该病多因诸邪入侵面部少阳、阳明之脉,而引起气血淤滞、正邪相搏,邪气横穿颜面而致病。中医在陈旧性面瘫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透刺加滞针疗法治疗陈旧性面瘫可获得较好的疗效。陈旧性面瘫属阴性,多为偏虚证,因此治疗手法应以补法为主,并配合平补平泄,并注重推拉上提手法,需适当控制力度。透刺滞针疗法的关键在于取穴要准,要保持恒定的刺激手法,适当控制透刺滞针刺激量,以使患者感觉到舒适为宜,若刺激量过大则可使患者产生明显的局部疼痛感,且疗效不佳[2]。操作医生的透刺手法需柔和、轻巧,在治疗时需密切观察患者表情,需全神贯注,体会针感,注意病所,促使气至[3]。透刺加针刺治疗陈旧性面瘫可疏通经气、行气通络,有效改善面部神经营养,促进面部神经和肌肉功能的恢复[4]。本次实验表明,透刺滞针疗法较常规针刺疗法治疗陈旧性面瘫的疗效更佳,其治療总有效率高达90.0%,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明显改善,House—Brackmann量表积分较治疗前显著提升,且两组相比P<0.05,本次实验结果与张孟玲、王禹[5]的实验结果类似。

由上可知,透刺加滞针治疗陈旧性面瘫具有显著疗效,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伍国华. 透刺滞针反向牵拉针法治疗面瘫后遗面肌挛缩40例疗效观察[J]. 亚太传统医药, 2013, 9(7):93-94.

[2] 刘立安, 孙湖, 朱云红. 表面肌电图检测在评价周围性面瘫预后中的应用[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2, 27(10):946-948.

[3] 张加英, 徐炳国, 戴丽娟,等.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 2014, 23(2):347-348.

[4] 李莹, 张中一, 陈跃来,等. 巨刺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针灸, 2015, 35(1):7-10.

[5] 张孟玲, 王禹. 透针滞针牵拉法治疗久治不愈面神经麻痹23例体会[J]. 临床军医杂志, 2013, 41(9):984-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