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对护理专业有效教学的影响
2018-06-04李敏彭芳颜丽霞范丽红康丹徐慧兰
李敏 彭芳 颜丽霞 范丽红 康丹 徐慧兰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护理专业有效教学相应发生了变革。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多样化、教学方式现代化和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总之,信息化技术对护理专业有效教学具有积极意义,为教育者和管理者建立护理专业有效教学模式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信息化 有效教学 影响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2017年一般课题《高职护理专业实践课程有效教学研究》(GZYYB2017120)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0-0240-01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最早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伴随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而来,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1-2]。世界各国教育界对有效教学的研究非常广泛,从不同视角探索有效教学实现的路径。
护理教育的发展一直围绕有效教学的研究,有效教学最终目标是培养护理学生的核心能力。护士核心能力是指护理教育应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核心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能力,它使劳动者能够迅速适应岗位的变化,顺利进行职业活动,具有普遍性、可迁移性和工具性的特点。随着医学模式和社会需求的转变,护理服务的范围逐步扩大,服务的内容也日趋复杂,护理人员必须从生物-心理-社会以及人对环境的协调等方面去研究护理服务对象存在的健康问题并给予恰当的解决方法。这不仅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水平,而且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精神以及社会责任心。护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有效教学对护理专业学生岗位服务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护理专业有效教学相应发生了变革。
一、教学资源多样化
传统的护理专业教学资源主要为教材、病例等,相对比较单一而局限。随着教育信息化改革,信息技术大量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图文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现代化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使得传统的教学资源变得多样化。护理专业有效教学实现路径之一就是借助信息化技術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国家教学资源库、国家网络资源共享课程以及各省市学校级别的优质核心课程资源,完善各类教学标准,借助互联网平台、大学城等,将课程资源按照一定的标准建设好上传到特定的学习平台,将教学资源碎片化、微小化,实行解构,再通过信息技术重构,使得专业理论、技能和素养的培养得以实现,学生对教学资源的获得感增强,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随时方便获取,及时巩固了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方式现代化
信息化技术走进课堂之前,护理专业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来传递知识和技能,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信息化技术大量应用之后,教学方式逐渐现代化,并且迅速展示了变革的优势,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例如网络课堂的出现、远程教学的实施。护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由于服务对象是人,在教学上有专业的特殊性,很多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护理手段不可能全部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学习和试验,那是与医学伦理学的相违背的。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护理专业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关键指标。自从信息化技术引入护理专业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限制,任何病例和工作场景均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呈现,例如模拟病房、模拟案例、仿真情景等,并给护理专业学生提供反复学习理论和联系操作技能的空间。从“教的课堂”转变为“学的课堂”,不是靠教师单向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进行自身职业核心能力建构的一个过程,学习是一种学生能动的活动。
三、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信息化技术使得教师更容易实现由“控制者”向“主导者”的转变,彻底转变由灌输式教育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例如提供一个案例,让学生根据病情表现探索该病人的诊断,应采取的治疗和护理措施,采取恰当的实施方法进行护理,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提高临床护理能力,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总之,信息化技术对护理专业有效教学具有积极意义,为教育者和管理者建立护理专业有效教学模式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文佳.中职教育医用化学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3(32),69-71
[2]陈晓端,孙渊,何同舟.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7),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