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核心能力下技工院校文化基础课改革的思考
2018-06-04翟剑锋
【摘要】专业核心能力,是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部分,它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信息收集、人际沟通等多方面的发展都有着密切关联。基于此,本文结合职业核心能力的相关理论,着重对技工院校文化基础课的改革进行探究,以达到保障人才输出质量,为社会提供综合性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 技工院校 文化基础课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0-0234-02
引言
技工学校是社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分支,是时代技术性人才输出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结构的逐步完善,社会各个阶段人才培养的趋向也需进一步调整。为了进一步发挥技工院校在当代人才输出中的作用,就要着重分析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优势,做好专业教育阶段性对接。
一、职业核心能力概述
职业核心能力,也可以成为职业关键能力、职业通用能力,主要是指任何职业中都需要的、具有普遍性和可转移性的能力,在人的职业发展中占有主导性地位。一般而言,职业核心能力可以被分为:学会学习能力、交流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五方面。职业核心能力在职工院校文化基础课程中的融合,是职工院校课程改革的新方向。例如:学生通过文化基础课程,对有规律的文化知识交流与学习,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等,这些都是技工院校直接对学生技术能力培养的体现。
二、当前技工院校文化基础课开展中的不足
依据我国新教改的目标可知:职业技工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学,同时,也要开展文化基础课程,增加学生文化底蕴,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信息收集与整合的能力,辅助技工能力的发展。因此,国内98.17%的技工院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均开展以语文课程为核心的,技工文化基础课程。但结合我国当前技工院校文化课程的实践情况来看,技工学校文化基础课开展中依旧存在着众多不足,笔者将这些问题归纳为:
其一,文化基础课程开展理论过强,实践空间较少。这是由于部分技工学校对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认知上的误区,从而只将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停留在表层,缺乏对学生内在认知、思维整合以及信息概括能力的引导。
其二,文化基础课程开展被动性大,学生主动参与比例低。部分技工院校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依旧停留在“教师教授,学生识记”的视角,缺乏教学课堂的活跃性,再加上语文教学内容,主要以文字叙述为主,文化基础课程内容枯燥无味,从而严重制约了学生主动认知参与的积极性。
其三,技工院校中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师资力量有限,专业教师少。大部分非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很难正确把握文化基础课程中的重点,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上途径受阻,从而也会出现职工院校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水平低下的情况,对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提高都带来了阻碍。
三、基于职业核心能力下技工院校文化基础课改革
为了保障职业技工从业人员专业技术、综合素质都得到提升,迎合社会综合化技术人才的需求,必须结合当前技工院校文化基础课开展中的不足,实行课程实践的全方位改革。
(一)文化基础课程内容灵活运用
1.辩证性教学思维
从技工院校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视角进行探究,要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教师必须转变教学实践理念,重新审核文化基础课程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形成计划性、目的性的文化基础内容教学新方向。例如:某技工院校教师,通过语文学科内容,引导学生构建情境交流环境,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人际交流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摒弃了一味追求理论教学的方式,采取换位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学习自主探究能力。案例中该教师的做法,就是将技工院校文化基础课程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相互结合的直接体现,并敢于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实现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式的创新,达到了技工院校教学辩证性思维的实践效果,是教师教学思维自我调整与创新的代表。
2.文化课程内容运用
技工院校中的文化基础课程,主要结合常见的文化知识,对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加以引导,是侧面增强技工学生能力的途径。为了实现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使学生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增强,须实行更权威的信息整合形式,逐步探索更加多维的文化交流空间。
一方面,教师利用语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辅助式信息探究。例如:教师进行《挑山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讨论“我”通过记录与这些挑山工的对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你又是从课文中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结合课文内容,整合信息并回答问题。该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课文故事,引导学生逐步进行课文核心信息的搜索,同时,教师也在其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课文内容为依据,自主进行思维整理,这是对其语言组织能力、运用能力培养的体现。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能够自主提升职业核心能力,应在学科内容教导的基础上,更深入的引导学生核心能力的质变。举例来说,某技工院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关于《兰亭序》的学生教学演练课堂,引导学生通过课后对《兰亭序》课文内容的研究,主动讲解语文教学内容,并在班级中进行展示讲解,此时,教师依据学生的课堂实践情况,进一步对学生整合信息、语言分析能力进行探究。该教师通过借助课堂教学内容,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将“学会”变成“会学”的课堂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自身对课文知识的引导,对自身文化知识进行综合积累,同时,也让学生在课堂实践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信息知识能力的收集和主动整理挖掘,这是技工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在文化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的形式。
(二)教学课堂互动性增强
首先,教师的教学内容,应将枯燥变生动,提高职工学生对语文学科内容的主动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借助多媒体,将《兰亭集序》配乐朗讀出来,直观性视听教学效果,会让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课堂变得耳目一新,打破了学生只能通过阅读提升文化能力的渠道,而多媒体中数据资源丰富,知识点广泛,能够将文化基础语文课程内容,与多方信息结合在一起,这样,自然也就达到了课堂教学互动性强,信息收集整合能力、语言互动实践主动参与效果较好的教学目标了。
其次,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把握这一特征,实行语文教学互动课堂的层层递进。例如:教师课堂进行教学过程中,第一阶段,要结合古诗、文言文内容,逐步进行有载体式的灵活性语言思维引导、信息资源收集与归纳;第二阶段,逐步将语文教学课堂,转变为演讲、不确定性话题讨论以及课堂即兴回答、速问速答等语言教学环境。学生逐渐从静态文化知识教学向着动态职业核心能力引导的方向转变,从而保障了课堂教学内容的灵动性、互动性,这也是全面打开新时期,技工院校文化基础课,改革工作全面拓展的必然性条件。
(三)教学师资力量队伍丰富和专业化发展
技工院校文化基础课改革工作的全面推进,也应做好学校教学师资队伍的创新探索,教学师资队伍逐步丰富和专业化发展,就是要加强技工院校文化基础教师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能力提升,需确保文化知识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广阔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全面探索新时期技工院校能力教学工作开展的优势不足,如结合语文知识内容,融合职业核心能力,实行教学中信息的分析,实现技工学校文化基础知识教师能力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师资队伍的发展,必须保障教师队伍人才的不断供应,将技工语言运用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培养,作为新时期院校人才评价的新标准,促进技工院校文化基础课程中,隐性信息的教学与引导。
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职业核心能力下技工院校文化基础课改革的思考,是社会职业人才输出向着综合化方向发展的基础,在现代人才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为了发挥技工院校文化基础课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就要实现文化基础课程内容灵活运用、教学课堂互动性增强以及教学师资力量队伍丰富和专业化发展,实现技工文化基础的综合化改革。因此,浅析基于职业核心能力下技工院校文化基础课改革,将是国内人才培养新时期,迈向发展新阶段的直接体现。
参考文献:
[1]高敏.浅谈技工院校英语教学中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12):18.
[2]黎云.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技工院校文化基础课改革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6.
作者简介:
翟剑锋(1982.07-),男,遼宁海城人,本科学历,毕业于齐齐哈尔大学,现有职称:助理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语文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