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维导图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2018-06-04刘颖
刘颖
摘要:小学生在学习写作之初,会对老师抽象的讲解感到无所适从,即使老师对习作方法反复讲解和强调,学生依然会觉得复杂难懂。将思维导图应用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学生通过生动具体的结构图形来理解写作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本文详细探究了思维导图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研究本课题的相关教研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思维导图;习作教学;素材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9-0057-01
1.思维导图的基本特征分析
思维导图用中心点加分支的模式来表现人们的联想过程。中心点为核心内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分支为核心内容所引发的各种思考和理解,即使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可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依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思维导图用具体而生动的结构模型帮助人们清晰地梳理出知识脉络,使人更容易理解抽象而复杂的内容。除此之外,思维导图的分支一般是由关键词或者关键图形组成,这同人们的记忆习惯高度契合,这种方法在大脑调取有关材料时,显得快速而有效。
2.思维导图在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2.1帮助学生选择题材,拓展思维。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常常不知要写什么,为"下锅的米"绞尽脑汁。造成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以及思维的局限。而素材的选择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章的好坏。下面结合一位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说明:
这位学生提出的中心点是"美丽的仙人谷",由此发散出"百竹园"、"瀑布群"、"仙坛石"、"珍稀树木园"这四大分支。同时,又从每个分支出发,仔细观察并记录不同景物的主要特点,以及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发散思维,随时用关键词把素材以结构图的形式保存下来,才会使学生对主题更加明确,形成一个个系列。
例如,动物描写类作文《我家的猫》,学生在选择素材时,可以先在思维导图中列出关键词:外貌特征、生活習性、与主人的相处方式等,后根据关键词进一步发散思维:在外貌特征中,可以描写小猫的五官、四肢、尾巴、活动时的样子;在生活习性中,可以描写小猫爱睡觉(懒)、爱吃鱼等;在与人的相处方式中,可以描写小猫爱玩捉迷藏、帮主人捡东西等。思维导图中写出关键词句后,再针对性地查找素材资料,像"睡到日晒三竿也不愿意醒来"、"小猫见到小鱼的时候,瞳孔又圆又大"等,将素材进行归类和整合,一篇生动的文章便跃然纸上。
2.2帮助学生梳理结构,条理清晰。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有了素材却往往不知该怎么写,教师教授的写作思路又太抽象,因此时常出现"流水账"式或"文不对题"式的作文。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将复杂的内容结构化,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学生明确了文章的结构,条理自然就清晰了,困惑也迎刃而解了。应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打好文章框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在指导说明文的写作时,教师可以直接给出思维导图的中心点:扫地机。让学生先介绍扫地机,引发学生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由此,学生拓展出扫地机的"外形"、"如何工作"、"作用"这三个分支,又根据分支,查找资料,最后将各分支内容统筹为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又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要求写一写自己。学生在确认中心点"我自己"后,教师和学生展开谈话,引导学生从"外貌"、"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画出分支,标注关键词。这样学生就确定了文章的基本架构和写作思路,这个结构继续帮助学生在接下来的写作中紧扣主题。
2.3帮助学生评析文章,提升能力。习作评析在习作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看教师点评的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此改变以往不正确的习作模式,在修正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如果教师在评析中利用思维导图,可以站在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剖析,可更加直观地表现出教师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学生快速理解和学习。同时,老师应该注意思路的清晰,让学生能明确其意图。评论的详略也应该得当,点到为止,以此让学生清晰地理解自身习作的优点和缺点。
比如在点评课文《白杨》时,老师可以分别提炼出文章中最亮眼的词句,把这些词句放在思维导图中进行分析归类,用思维导图的各个分支来分别表现这些类别,以此清晰地看出作者在《白杨》这篇文章中运用到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学生通过看老师的思维导图内容,会快速明确作者所用的写作手法,同时也能借助优秀词句来看出这些写作手法的具体应用,以此明确自己的写作方向和具体手法。
3.结论
在小学语文的习作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厘清作文脉络,优选素材,同时利用思维导图的模式评析作文,能够让学生清晰地理解自己文章的优劣之处,以便快速修正不足。思维导图应该在教学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以此提高学生的习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陈云川.思维导图在小学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2(30):61-61.
[2]周能庆.思维导图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5):14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