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问题中探究 在探究中发展
2018-06-04张旭龙
张旭龙
【关键词】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综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25-0064-02
随着数学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变化,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编写体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将“应用题”转变为“解决问题”的活动贯穿于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之中,融入“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及“综合与实践”的每一部分,统合概念建立、计算应用、法则推导、性质理解等多种思维方式,更加关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了贯彻新课程理念,促使课堂教学目标引领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开展“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让他们经历问题的发现、分析、探究、建构、解决、应用的生成过程,实现在问题中探究,在探究中多元发展。
下面以人教版四下《条形统计图》一课为例,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教师在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创设贴近生活实际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从生活中引发数学问题,从而唤起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一堂数学课的灵魂与核心。在預设课堂教学时,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着手,抓住学生思维活跃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创设生活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例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一课的导入环节,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为了使同学们“个个有特长”,学校将开办特长培训班,开设哪些班合适呢?英语口语交际、音乐、美术、书法、田径、乒乓球、象棋……每类都开一个班行吗?学校该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学生一听到要帮学校解决问题,立即引起情感共鸣,一个个跃跃欲试。
“怎样去调查了解同学们的兴趣呢?”“让我与几个同学去调查,然后把每个人的爱好告知学校,行吗?”“就算你知道了同学的个人兴趣,你又准备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出来呢?”问题提出的过程,往往就是问题意义的建构过程。学生站在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最后达成共识:必须了解同学的兴趣情况,收集解决问题的有关数据,整理、分析和说明这些数据并做出决策。在情境探索中,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转化自然而成。
2.自主探究,分析问题,增强自主意识。
导入环节重在激发学习兴趣,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所提问题深入分析,理解问题背后的意义,从而与已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建立联系,以便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使实际问题数学化,提出独具个性的解决方案。
在教学《条形统计图》一课时,教师可先组织学生自由调查。初步调查后,学生用语言文字陈述数据信息。面对黑板上密密麻麻的人名和兴趣名称,学生陷入了深思:这样的记录看起来多不方便啊,要使大家一眼就能清楚地明白参加各类特长班的人数,又该怎么办呢?经过思考,有的同学认为可用画“正”字来记录,有的同学认为可把调查到的数据加以整理,制成表格形式……由繁到简,学生根据对实际问题的理解,明白了统计的内涵、意义和价值;由思到行,同学亲自探索,学生懂得了调查、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由生活问题到数学模型,学生获得了真实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用数据说话的思维方式。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喜悦。
合作学习是从个人单独的学习转变为同伴合作学习与个体探索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它有利于学生从同伴中直接学习态度、技能以及各类综合信息。在合作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应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并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加以解决,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例如在本节课的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结合自己的分析,把调查结果用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看看哪一组的统计结果清楚直观?你们还发现了什么?还想说明什么问题?各组学生一接到任务,便开始行动:有的数数,有的分类整理数据,有的制表,分工合作,沉浸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最后在全班交流时出现了统计表、条形统计图两种方案。通过表图对比,学生发现统计表既能清楚地看出各种特长班的人数,又便于计算;而条形图更能形象直观地反映出各种兴趣组人数的数量差异。通过这样组与组之间的交流辩论,让学生碰撞思维,深度思考,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教会了学生懂得相互接纳,互相赞赏,在体验参与、体验创造、体验成功的愉悦情感中共同成长。
4.综合应用,感受价值,创造生活乐趣。
对学习而言,得出结论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终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逐步发展思维能力,习得思想方法。将这些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学生便能够利用新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并在解释过程中对已得到的结论作进一步验证,或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新的研究,体会数学的创造之趣。
正如学习《条形统计图》这节课以后,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自己设计了一个统计表,准备到各班调查其他同学的兴趣和特长情况,为学校开设特长班提供数据参考;有位学生帮爸爸的小工厂设计了一个条形图,反映各月份工艺品的产量差异,以便制订新年度的生产计划。这些例子说明,通过学习,学生真正懂得了统计的价值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懂得用统计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观察事物,并运用统计的知识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取并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问题解决的过程,正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动态生成的过程,是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主意识、体验参与合作、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发展能力的过程。正如袁振国先生所言“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市澄海东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