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学改革策略探究

2018-06-04梁娴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教师素养教育理念改革创新

梁娴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动机功利化以及教育意识形态肤浅等问题,从教育理念、教学内涵建设、教学方法及教师素养四个方面提出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 教育理念 教学内涵 教学策略 改革创新 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C-0158-03

目前,社会上存在各类儿童美术教育模式,具体归纳可分为两类:“兴趣培养”型与“学院派”技能强化型。前者侧重儿童的兴趣培养,忽略技能灌输,过于强调画面的形式忽略创作内涵,名曰“玩中学”,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玩”,却发现儿童绘画语言薄弱,提笔忘画,可见“玩”的比重大于学;后者强调技能训练,枯燥的专业训练、抽象的专业术语将儿童的纯真、灵性抹掉,作品形“像”却无神“似”。这种现象反映了当前的儿童美术教育已渐渐忘却了初衷,甚至迷失了方向。究其原因,主要由于针对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性教学论证匮乏、研究人员稀缺,以及社会环境的功利化腐蚀教育本质等问题所引起。本文试从教育理念、教学内涵建设、教学方法及教师素养四个方面探索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学改革策略。

一、教育理念先行

美术创作是一个可以自由表达情感的世界,儿童可以利用各种艺术形式“畅所欲言”,感受作品呈现的成就感。对美的向往是人的审美本能,当基本的审美需求得不到到满足或是缺乏引导,如成人模仿专业的“学院式”标准评价儿童作品或忽略儿童的个性特点强迫其接受抽象枯燥的基础训练,则会给儿童造成无形压力。某些美术教师强调兴趣培养忽略知识的启发、技能的培养,任由孩子“自由涂鸦”,以至儿童因技能薄弱不能自信表现,无法获得创作的满足,丧失学习兴趣。上述现象成因是人们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儿童美术教育的初衷。俄国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如果一个人的智力活动被那些由于观察生活而产生的问题所强烈地激发,而他又赋有艺术才能的话,他的作品就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表现出一种企图,想要对他感到兴趣的现象做出生动的判断……它的作品可以说是描写生活所提出的主题的著作。”美术教育正是一种让人学会用艺术的手法再现生活感受的培养,它未必能把学习美术者变成艺术家,但可以为学习者培养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及敏感的心。儿童美术教育不仅保护儿童纯真天性,培养其创造力及高品位的审美情趣,还能将美术学习中养成的良好习惯如细致的观察能力、灵活的创意思维迁移到学习、生活中,为其日后发展形成积极的影响作用。

“创造”是美术创作的灵魂,儿童美术教育正是将教育对象往创意的方向引领。当代儿童教育观提倡尊重儿童,解放儿童的创造性,儿童美术教育只有立足于科学的儿童教育观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他主张保护儿童原有的创造力,释放并加强儿童的创造力。在这些理论里虽然没有单指儿童美术教育,但是其观点值得当代儿童美术教育者借鉴与思考。由此可见,科学的儿童美术教育理念是在激发并保护孩子的创作兴趣的同时还要适时地进行技能、知识补给,杜绝儿童因为美术表现能力薄弱而放弃美术学习,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的绘画语言才能自由表述内心所想并使作品得到外界认同,获得自信与成就感。

二、教育内涵建设

儿童美术表现形式主要分绘画与手工两类,由于技法与材料的可塑多样性可延伸出各式内容。如果说教育理念是实施教学的先行引导者,那么教学内容是教育的内涵,教育内涵指导着教学形式,教学形式作为教学内容展示的媒介展现教育内涵。有效的儿童美术教学实施,教学内容的遴选决定教育内涵的建设,教师可从儿童的兴趣与个性两个方面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提升教育内涵品质。

(一)原始兴趣与主动兴趣的转换。当儿童的手指力度发展到可以握稳一支笔的时候,他们便喜欢喃喃自语地自由涂画。这仅是儿童的自娱自乐,不算是真正意义的绘画,他们对色彩的喜爱、胡乱涂画的行为是受到原始兴趣的驱使。该时期的儿童绘画称为“涂鸦期作品”,从教育研究的角度可以理解为绘画的原始兴趣阶段或是绘画体验期,此阶段的儿童容易被高纯度、明度的色彩吸引,喜欢“行为带动思考”地随意涂画。教师应以保护兴趣为目的进行“涂鸦引导”,引导儿童用色块、粗线表现,初步感受点线面的结构。4-6岁是绘画兴趣产生期,孩子会提出“我想画”的愿望,绘画主动性明显。在此阶段,教师教授儿童绘画物象,不仅要联系生活实际,还应培养儿童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与能力,引导学习绘画物象的外形特征进行归纳提炼,是培养儿童养成良好观察习惯及主动学习的最佳时期。儿童一旦进入“兴趣保护期”(6-7岁),会更深入地认识美术,他们不仅有“想画”的兴趣,还会提出“画好、画像”的要求。绘画的出色表现可以给他们带来自信,因此对绘画技能的学习渴望也会越来越强烈。在此阶段如不能习得相应的绘画技能与美术基础,他们的态度会由“不会画”转为“不想画”。如部分教育者或家长功利心驱使常用传统保守的标准评价儿童作品,会导致孩子失去信心,绘画行为由主动探索变为被动学习。在儿童学习美术的任何阶段,教育者应考虑多方面的教学因素,了解儿童心理特点,真正落实寓教于乐、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二)尊重个性,肯定区别。漫画家贺有直曾描述画家的创作原则:“画家有一个東西要遵循:发现和区别。没有发现就谈不上区别,这是任何搞艺术的人的根本问题,没有发现就重复了”。孩子们在创作中会因性格、情绪的差异,面对同一物体表现也会存在差异性。何训田教授亦提到“个性化的东西就是不同,共性化的东西就是相同,这需要调配”。教师应鼓励并肯定孩子的“差异”,或许传授的表现技法是相同的,但我们可引导学生表达不同的感受,协调好共性技法与个性表现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

高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诠释教学内容的途径,是与深厚的教学内涵相呼应的教学条件之一。儿童美术教学方法是根据儿童心理特点设计的教学技巧,教师把抽象专业的知识技能化繁为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儿童,激发创造力,让他们通过非语言的美术形式实现自我表述,感受视觉艺术的创作乐趣。

(一)学习、感受经典。经典作品是经过年代洗礼及来自不同层次的受众考验最后沉淀而成。感受经典的美术作品可以熏陶人的艺术情操,临摹经典作品更能拉近人与艺术的距离。儿童美术教学可以不采用学院派的专业化教学模式,但让儿童耳濡目染经典作品,对提升儿童的美术修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当然,感受、学习经典作品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临摹不能作为唯一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视经典作品为教学助手,多方面解读作品,帮助儿童感受作品构图、学习色彩调和造型的提炼及作品的思想或创作背景,这些隐性知识可将儿童带入更高层次的创作体会。例如,梵高的作品中丰富的色彩可以让孩子明白色彩之间的关系,米罗的作品可以告诉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如何呈现于纸本上更精彩,马蒂斯的夸张造型热烈色彩会使孩子们倍感亲切……受能力及心性影响,儿童的临摹相似度并不高,越是低龄的儿童越是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创作,他们对待经典作品不过是如对待同伴的画作一般平等自然,他们的画作敢于直白表现自我,风格常与大师的“我画我心”境界不谋而合。

(二)联想学习法。为满足儿童的创作愿望,教师需要用一种直观的方法解釋专业术语或示范。教学实验证明,联想学习法对于学习抽象的基础概念是行之有效的。例如学习单色排线技法,可以通过“像什么”来解释有序匀称排线的要领,他们会因此联想到“龙卷风”;解释同类色和对比色的时候,可以让儿童联想身边的兄弟姐妹关系,而当画面色彩产生不和谐效果的时候,他们则会联想到“朋友闹矛盾”的情景。由于联想的事物、内容都源自儿童的生活,是他们的亲身经历,学习联想法会让儿童产生直观、亲切的感觉。

(三)随机创作法。根据儿童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直接支持的心理特点,儿童的绘画创作随意改动性大,常因思维和行动不同步而停止绘画。教师可以运用随机创作法引导儿童“自圆其说”,可以故事的形式给儿童编一个继续画下去的“理由”。曾有前辈称“能够称其为艺术的东西,从本质上说都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出现过的新东西,无论它们是色彩还是形状,至于是否是‘好的色彩或‘好的形状那是后一步的事”,儿童在自说自画的过程其实是想象再现的过程,教师需要宽容和耐心,允许“错误”的出现,引导儿童“将错就错”地继续创作,有时候偶然性的“错误”反而会成为画面的亮点。只有放开束缚自由绘画,儿童才能体验其中乐趣,挖掘自我的潜力,笔先行于心有时会比深思熟虑后的绘画制造更多创意,因为“所有艺术的意义在我们‘发现它们的未知”。

四、教师能力与修养

作为教学的执行者,教师的能力与修养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儿童美术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美术功底,更需要熟悉儿童心理,拥有高尚的师德品行。人们常说“艺术是个性的,教育是共性的”,一旦面对热爱美术渴望知识的儿童,美术教师应该放下独立创作的艺术个性,积极探究儿童学情的共性,钻研于教学,为授业解惑而孜孜不倦。

儿童美术教师的美术专业素质必不可缺。例如,教师对艺术的理解常会反映出其教学语言的准确度与规范性;专业扎实的美术基础则会影响教学示范与评价的有效性。艺术需要灵性的带动,作为艺术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灵活的应变能力是教学的调和剂,不仅可以在儿童创作中巧妙应对儿童情绪问题,还可以为其创作给予一些建设性的专业建议。这种教学应变能力有赖于教师的艺术敏感度。儿童美术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儿童的创意,从多角度感受儿童创作初衷,才能客观评价儿童作品,发现其作品的独特美,成为陪伴儿童行走在艺术道路上的“知画、懂画”的伙伴。人们常说“孩子就是大师”,这个说法或许略有夸张,但就儿童丰富的想象力而言,也算名副其实。儿童绘画表现的大胆率真,画面的想象空间常让人望尘莫及,其绘画品性亦是美术教师所欠缺的,教师在专业创作中学习儿童的作画态度甚至手法表现,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而促进教学相长。

上述探讨了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作为基础教育的新领域,它有待改革不断完善,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研究更多的儿童(下转第189页)(上接第159页)美术教学模式,培养新生一代的创意思维,为培养创新意识的社会新型人才教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96

[2]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J].教育观察,2013(18)

[3]王寅.艺术不是惟一的形式[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63;125

[4]李睦.我们不知晓的绘画[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0:37;42

[5]钱初熹.学校美术教育在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中的力量[J].艺术百家,2012(6)

[6]张茹.论中外当下教育观念与媒介现实中的儿童立场[J].科教文汇,2008(3)

[7]李家骝.色彩表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教师素养教育理念改革创新
浅谈师生问答细节的教育思考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研究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