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厂中校”的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
2018-06-04李盛福
李盛福
【摘 要】本文阐述实施基于“厂中校”的现代学徒制的意义,并从师徒配置及教学安排、课程安排、评价模式等方面具体分析基于“厂中校”的现代学徒制的具体实施,总结实施成效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厂中校” 实施 成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C-0036-03
怎样才能培养优秀的能够满足企业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面临的严峻考验。传统的学校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近年来,笔者所在课题组通过和贵港市汽车后市场服务企业——贵港市桂商汽车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基于“厂中校”的现代学徒制实践试点探索,为企业培养汽修专业人才。“厂中校”的教育任务就是通过“厂中校”教育,使学生具有熟练的操作技术技能,为以后参加工作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生产一线提供高技能专门人才。通过三年来的实践,学生的技术职业素养、汽修技能等综合素质和能力明显强于本校其他按传统模式培养的汽修学生。我们也从这种“厂中校”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中积累了不少经验。
一、实施基于“厂中校”的现代学徒制的意义
(一)基于学徒和师傅角度。在对学生和师傅的调查访谈中,学生说,他们在“厂中校”的环境中,既是学徒又是企业员工,白天在维修车间接受师傅的技术技能的传授,晚上还自学理论知识或是接受学校老师授课,这种技术技能、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而是变以前的老师要我学为我要学,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也提高了。由于在真实的企业环境里和师傅边工作边学习,专业技能得到了提高,职业意识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熟悉了以后的工作环境,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满足汽车维修企业需求打下良好基础。工厂的师傅说,有学生徒弟的协助,提高了汽车维修的绩效。而要更好地管理好、指导好学生徒弟的生活和学习,自己事先要深入学习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这样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专业职业素养也相应地得到了提升。另外,在指导学生技术技能的训练中,在和学生的沟通、切磋中,创新的火花自然产生,师傅的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职业生涯也得到了拓展。
(二)基于学校和企业角度。当前,企业对岗位技术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一线的要求。顺应工矿企业的发展要求,基于“厂中校”的现代学徒制应运而生,校企联合办好“厂中校”,既能為学校解决资金、实践设备、师资的不足,又能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方便,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零对接。对于企业方来说,办好“厂中校”,能为企业自身提供既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又具备比较好的岗位技术能力的新生力量为企业工作,让学生熟悉企业的生产管理要求和文化,掌握工作岗位的技术流程的操作,从而促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得到提高。
二、基于“厂中校”的现代学徒制的实施
(一)师徒配置及教学安排。在“厂中校”学习期间,根据不同的岗位,不同的技术技能特点,采用一师多徒、一徒多师、一徒一师的师徒灵活配置方式。在见习熟悉技术技能岗位流程阶段,一般采用一师多徒式,由1个师傅指导3-5个学徒。在技术技能岗位实操训练阶段,采用一个师傅带多个学徒与一个学徒向多个师傅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一个技术技能岗位由1个师傅带3个徒弟,每个学徒在所有保养维护、维修技术技能岗位流程中进行轮换实操训练。在学徒独立操作协助师傅工作阶段,采用一师一徒或一师带1-3个学徒的带徒方式,学徒灵活找寻师傅,使每个学徒都有对应岗位的师傅,完成技术技能课程学习。晚上,由一个师傅带领集中学习专业文化知识。
(二)课程安排。“厂中校”学习期间,安排以汽车维修企业为主,以技术技能训练为核心,以提高学徒(学生)岗位能力为目的的体现企业文化精神的学徒制教学课程。
(三)建立校企双主体共同考核的多元评价模式。在“厂中校”中,对学生的管理与考核,要基于以下特点:一是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要完成学校里的课程学习的任务,又要完成在企业里作为学徒、企业员工完成的学习工作任务。学生要很快适应学校、企业两种环境,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厂中校”的现代学徒制能按照学员(学徒)的特点进行灵活的教学,学员(学徒)有较大的自主权。三是可以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以灵活弹性地安排学习时间完成课程学分。
根据以上特点,“厂中校”的现代学徒制考核,一方面,在企业中,以企业导师考核评价为主体;另一方面,在学校中,以学校导师考核评价为主体,形成校企双主体共同考核模式。即建立校企考核相结合,兼顾理论与技术技能操作相结合的考核评价制度。考核方式包括:着重考核学徒(学生)平时学习综合表现;理论、技能并重;线上或线下考核;实践课程考核以企业导师为主,或校企双导师共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出勤率、遵规守纪的情况、工作态度、合作精神、责任感、技术技能操作流程的熟练程度、汽车保养维护、维修操作岗位的熟练程度、工作效率、创新精神、运用专业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实践证明,“厂中校”的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三、基于“厂中校”的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成效
(一)有效地凸显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力。师徒一对一的技术技能专项指导,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学徒在师傅的帮助指导下,不仅可以提高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汽车维护维修的技巧,达到熟练掌握技术、提高操作技能的效果。
有个性差异就有发展,“厂中校”的现代学徒制能发现并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师徒一对一,打破传统的“简单划一”的技术技能训练模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技术技能训练理念和提高岗位能力的教育理念,尊重引导每个学生,使他们在道德、人格上形成各自的生命独特性。“厂中校”的现代学徒制,就是根据学生差异来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根据个性要求安排相匹配的训练项目与适宜的教学训练方法和师傅,谋求适合差异的训练方法和策略,使每个学生的差异能力提高,形成自我学习风格,最终大家学习步调一致,共同进步。
(二)有效地体现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在专业知识的教学和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中,不同的学生个体,需要个性化、有针对性的训练。传统的单一的被动的技能训练方式已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应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以兼顾不同特征、不同层次的职业学生的发展,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性教学方式。基于“厂中校”的现代学徒制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学生在工厂车间的真实环境里,由个性不同的师傅进行汽车维修专业知识的传授、汽车维护维修技术技能的训练,能使学生对汽车保养维护、汽车的故障修理保持敏感和好奇心,让学生在不同岗位有针对性地提问题,掌握解决技术技能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使每个学徒(学生)能比较好地找到适合于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
(三)有效地传递技术技能隐性知识。在技术技能的传承和学习过程中,一般认为,可以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来表述的,是知识的一种形式,叫“显性知识”。而隐藏在大脑里的不可编纂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叫“隐性知识”,包括信念、适应能力、直觉的洞察力、判断力、意志力、责任心、激情等等。这些“隐性知识”深植于个人的经验与意识之中,是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靠讲授的课堂是学不到的,只能在“做中学”,在实实在在的实践训练中才能真正领会掌握。“厂中校”的现代学徒制,能够提供给学生学习隐性的技术技能知识的个别化教学。其一,学生通过观察师傅在汽车维护维修的工作过程,潜移默化地学习模仿。其二,在面对面的师带徒的技能训练和工作中学习和交流,学习师傅的“言传”“身教”,边做边学,从而习得实践训练中的经验教训——技术技能隐性知识。
(四)学生掌握技术技能本领显著提高。“厂中校”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生产车间与课堂一体化,学生亲临其中,在汽车维护保养、汽车维修整个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维修厂的师傅亲自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模仿,按照维修厂的标准流程完成维护维修技术技能操作,也按照相关标准指标进行新产品验收,培养了技能,获得了工程经验,提高了职业素养。试点实践证明,经“厂中校”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培训学习,学生显著地提高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比如学徒班的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分别获2016年全国机械行业技能大赛“第五届‘中锐杯汽车(制造服务类)专业技能大赛”汽车检测与维修赛项二等奖、2016年全国机械行业技能大赛“北汽新能源杯”纯电动汽车服务技能大赛三等奖、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检测与维修第3名二等奖和2017年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检测与维修第3名二等奖。
(五)带队教师的技术技能水平明显提升。学校带队教师通过在企业车间现场的实际操作以及和企业师傅的共同研讨等,提升了技术技能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专业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有10个老师通过了技师考试,带队教师获“优秀教师”称号。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导师的选拔。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带徒导师将会全面影响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学校应优先安排专业知识扎实、工作责任心强、职称学历高的专业教师担任导师;企业则应优先选拔技能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责任感强的人才担任师傅。
(二)带徒师傅的培训提高。“厂中校”带徒师傅既要完成日常工作,又要兼顾指导学生,要教会学生用专业技术技能知识解决工作问题,也就是使学生“会工作、会学习、会发展”,这就要求师傅要有教育和管理知识。故对带徒的师傅需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培训,这种培训可通过学校或相应的培训机构进行。这需要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协商解决。
(三)导师考核。对导师的考核,分为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两部分。师德方面主要考核导师的思想觉悟、工作态度等,通过考核小组考核、同行评价与学徒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业务考核主要通过定期检查教学文件、不定期听课、同行评价、学徒评价、考核小组抽查学生学习效果等方式进行。每个学期对导师进行一次整体评价。评价结果与待遇挂钩,并作为将来聘用与否的重要依据。
(四)导师待遇。校企雙方确定现代学徒班导师待遇标准。对校方导师,其奖金待遇将比同专业其他普通班教师要高。校方将指导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内容,(下转第54页)(上接第37页)并确定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对企方导师,其奖金应高于相同岗位其他普通员工。
本课题实践表明,“厂中校”的现代学徒制,不仅能为学生(学徒)、企业、合作学校带来收益,也能促进企业师傅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职业院校教师提高技术技能,还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企业在办学中的优势,较好地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总之,只有充分发挥企业方办学的主体作用,才能又好又快地为生产一线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雷沪,李万锦.现代学徒制中知识技能转移路径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职业院校离散式顶岗实习的实践[J].职教论坛,2015(6)
[2]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
[3]王鹏,吴书安,李松良.现代学徒制框架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5(20)
[4]王媛媛,周慎.现代学徒制:隐性技术知识传播的“桥梁”[J].继续教育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