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底蕴核心素养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落实途径

2018-06-03董小华许健玲

教育界·上旬 2018年1期

董小华 许健玲

【摘要】核心素养对于完善人格、塑造品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人文底蕴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领域的一大热点,也是我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文章阐述了人文底蕴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与语文教育的关联,在此基础上提出落实人文底蕴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以促进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人文底蕴核心素养;语文教育教学;落实途径

【基金项目】文章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学科共建项目《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人文底蕴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D16XJY05)阶段性成果。

一、人文底蕴核心素养的内涵

所谓人文底蕴,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人文底蕴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文化基础维度的主要表现之一,具有丰富性、时代性等特征,与语文学科密切相连。人文底蕴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起着指导性作用,同样也是我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一个重要要求。培养人文底蕴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重点在于让学生在人文领域进行充分的学习与发展,学习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等多个方面。

从历史发展来看,人文底蕴有着很强的时代性。因此,看待人文底蕴,要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与特定的文化特点,要区分传统文化底蕴与当代文化底蕴。对于传统文化,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当代文化底蕴要不断改进,辩证地创造。人文底蕴的基础应当包括生命理解、人文意识及文化素养三大方面。人文底蕴的内涵是贯穿于各个时代的对科学的追求、对仁义的推崇以及对美的向往。人文底蕴的核心即人文价值,要想获取核心素养的真正内涵就得透过其表面,追寻深层次的理念。在当今时代,要把握人文底蕴核心素养的内涵,就必须将人文底蕴核心素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以处理好立德树人的问题为指向。

二、人文底蕴与语文教育有着密切关系

第一,语文教育的学科特点与人文底蕴的目标指向相匹配。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语言知识,运用语文知识,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语文学科除培养实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之外,也要进一步落实对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的培养以及情操的陶冶。人文底蕴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人文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研究方法,掌握最基本的学科素养,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形成科学的价值取向。语文是人文领域所有学科的基础,义务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更是整个语文学习体系的基础。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也是人文底蕴的目标,二者具有一致性,而小学语文对于人文底蕴的培养有着基础性的作用。

第二,语文教育的学科价值符合人文底蕴的价值取向。语文学科除了具有运用价值,还有育人的价值。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端正学生态度,丰富综合知识,发展综合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完善人格态度等。而这些恰恰也是人文底蕴的重要价值取向。

第三,语文教育的学习内容符合人文底蕴的基本方向。如小学教育阶段,语文课堂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拼音识记、识字与写字、简单阅读、初级写作、综合性学习几个方面。而语文素养也同样是通过拼音识记、识字与写字、简单阅读、初级写作、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的学习而逐渐形成的。因而语文的学习内容集中体现了人文底蕴的基本方向。

第四,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底蕴核心素养的落实途径恰恰在于母语的教学。语文的主要学习对象是中国学生的母语,因而它也是最基础的学科之一。语文所包含的学科素养主要表现为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锻炼与提升、艺术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几个方面。

要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落实人文底蕴核心素养,关键是要树立大语文观念。所谓大语文,就是在语文教学方面不仅应构建从课内到课外的大语文观,还应当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础方法、基础思维教育,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

三、人文底蕴核心素养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具体落实途径

(一)加强地方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

地方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区长久以来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精髓,集中体现了地区、民族的魅力与特色。在教学中渗透本地区的地方文化、历史艺术,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乡之情,增强民族认同感;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地方传统文化。以岭南地区为例,存在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雷州文化四大地方文化,该地区具有非常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如果能将这些资源引入课堂,对于培养人文底蕴核心素养将大有裨益。教师可以以经典文学作品诵读为主线,以养成教育为策略,以德育教育为主体,以综合评价为手段,让学生在岭南地方文化中汲取有益的道德力量,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

(二)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确,阅读会在潜移默化当中提升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但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能力还处于比较低级的状态,且学习内容较浅,玩心大,缺乏足够的自制力,很难保证在课后进行足量的阅读。且在全球化的今天,多元文化正冲击着传统的文化体系,美国大片、日本动漫、韩国综艺、网络文学无时无刻不在对青少年产生着影响。且就现存的多元文化而言,质量参差不齐,高雅与低俗并存,精华和糟粕混杂,青少年对于这些作品往往还缺乏足够的辨析能力,如果只是不加筛选地广泛阅读,可能会误入歧途。因此,教师应当加以引导,将经过筛选的作品带给学生。

(三)进行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

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谈兵不可取,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客观的世界中,这个世界充满了实践和探索的可能性。虽然理论知识也非常重要,但无论何时,语文教育都不仅仅以学科知识的形式存在,它更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文化渗透是不够的,也要投入生活中,投入现实世界,在生活实践中濡染性情、陶冶情操,提高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

(四)以課堂有效教学为基础

虽然丰富的生活实践对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核心素养是不可缺少的,但就小学生的现实而言,让他们到社会上去和陌生人交谈,深入了解社会并不现实。因此还是要把重心放到注重课堂的有效教学上来。只有有了深厚的文学底蕴积累,才能理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豪迈情怀;只有生活有了足够的积淀,对文学有了足够的思考,才能真正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传统课堂教学固然有其短板,但完全脱离传统课堂是动摇了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之根本,到头来只会事倍功半。身为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模式同模式化的课堂是有区别的,且不能遵循“拿来主义”或者“教条主义”,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它的精髓,有其适用的特定场景。对于每种教学模式都需要以科学的、现代的理念来指引,结合具体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质量不断提高,实现有效教学。

(五)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教师自身的素养和气度,相比于教学方法和技巧更加重要,正如我们在德育教学中一直强调“身教重于言传”。凡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培养守时的时间观念对一个人的素质很重要。当然这不是说教师要在课堂上反复向学生强调守时的重要性,而是要通过言传身教来向他们灌输这个观点。比如上课的时候应当尽量准时,不侵占学生的下课时间,更不要迟到。到了下课的时候,只要铃声响起,即使还有内容没完全讲完,简单一两句话收尾后也要结束,绝不拖堂。这其实是用行动告诉学生:“我尊重你们的时间,希望你们也要尊重我的时间。”慢慢地,学生就从教师的行为当中认识到了守时的重要性。这样的言传身教很容易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上课的时候学生不但不会迟到,在下课前也不会有人提前收好课本开始躁动。同理,要让学生愿意自发地培养人文底蕴核心素养,首先教师就要身体力行,把自己作为榜样。

(六)完善语文教育学科评价体系

只有有了评价,才会有正反馈和负反馈,激励学生主动上进。在建立语文课程评价体系时,要高度重视对人文底蕴核心素养的评价,制定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评价机制。在语文教育的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当中,都不能忽略对人文底蕴的考查,要循序渐进逐渐落实对人文底蕴核心素养的评价。比如针对小学语文课程来说,要建立起综合的评价机制,其基本途径包括完善日常评价,修订考试评价内容,运用创新评价方法等。评价内容涉及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综合能力、写作基础、日常运用四个测试领域,考查角度包括知识掌握程度、知识运用能力、情感态度表现等多个方面。

总之,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核心素养任重而道远。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原则是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策略,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使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让他们可以对世界、对历史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给学生一个形成独立、完整的人格的机会,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现代化人才。此外,还要让学生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清楚地了解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才能为身心的健康发展、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荣冉,轩颖.人文底蕴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落实途径[J].基础教育论坛,2017(10):9-10.

[2]尹保云.人文底蕴与学术创新的关系[J].史志学刊,2008(04):127-133.

[3]韩建琴.大语文教学观下重基础素养[J].学苑教育,2017(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