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历程与挑战
2018-06-03张雨
张雨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进行“精准扶贫”主战场。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改善民族地区的贫困情况刻不容缓。本文笔者将以云南省禄劝县农村为例,通过分析禄劝县农村贫困的原因,提出其实行精准扶贫的建议。最后总结我国少数民族进行精准扶贫所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精准扶贫;历程;挑战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扶贫道路至今已经走过了将近40余年。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进行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要求,自此,精准扶贫就真正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在我国的扶贫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一直是我国政府进行扶贫的主战场。经过努力.大多数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自身条件过于恶劣,在当下仍然无法脱离贫困,这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二、云南省禄劝县农村的贫困原因
(一)禄劝县农村基本概况
禄劝县地处滇中北部,距离云南省会昆明市72公里,主要为彝族和苗族的聚居地。禄劝县国土面积共4228.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98.4%,平原面积为1.6%。除了1.6%的地区种植水稻之外,其他大部分地区种植玉米、荞麦、马铃薯或小麦等农作物,粮食产量极低。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是畜牧业,经济来源单一,收入普遍较低。禄劝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贫困人口多、面积广、程度深,是禄劝县在脱贫工作中所面临的重大难题。
(二)禄劝县农村的贫困原因
1.教育与技能培训十分落后
在教育方面,2000年以来,国家大规模撤并农村中小学,导致禄劝山区的农村适龄儿童上学只能去乡镇中心小学.家长负担过重,辍学率上升。在技术培训方面,当地普遍缺乏具有针对性的非农就业培训和现代农业技术培训。20世纪90年代末期,当地居民依然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效率十分低下。
2.当地居民思维方式难以改变
由于当地居民长期生活在大山中,形成了封建闭塞的价值观念,对技术进步与接受教育改变生活没有意识。这就导致了居民无法通过自身的改变来使自己的生活变好。 3.自然生态恶劣 禄劝是典型的山区贫困县,境内多为山地,绝大部分地区都是种植玉米、荞麦、马铃薯和小麦,造成当地的粮食产量极低,无法满足当地人民的基本需求。再者,盲目的过量伐木炼钢、滥砍树木,整个山区的植被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三、禄劝县精准扶贫项目实施历程
(一)大力建设基础设施
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由国家提供资金、机械、材料等,受资助村村民则按照国家的规划和要求积极参与项目建设。以禄劝县农村来说,当地村民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参与建设了村庄的电线、公路、房屋等工程,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
(二)培训和推广种植养殖技术
在实行扶贫之前,村民普遍缺乏科学的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针对这一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解决:(1)通过种植和养殖技术培训,提升村民生产生活状况。(2)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培养村级科技员。通过这两项具体举措,来提升村民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让村民不仅仅能通过种植养殖技术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也能通过这个创造经济收入。
(三)关注妇女、儿童及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
精准扶贫中所有当地人都应参与到发展项目中,使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声音,行使关系到自己未来的决策权利。妇女、儿童及贫困人口就是需要保障其权利的弱势群体。对于妇女,可以通过成立妇女组织,增强妇女的参与意识。对于儿童,可以开展儿童助学项目,保障贫困家庭儿童的受教育权。对于其他弱势群体,应主动关注他们的生活,保障其参与社区发展和利益分享的机会与权益。
(四)激发村民主动獲取发展资源的能力
为了培养禄劝县农民在主动获取发展资源的意识.在对村民的技术进行指导时,从直接邀请技术人员变为搭建合作平台。这样的方式改变了村民被动接受技术培训的局面.激发了村民主动接受培训的意识,体现了村民的主体性。同时使村民能够具有主动获取外部发展资源的意识,对社区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四、新时期下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挑战
(一)贫困人口数量多,贫困程度深
据统计,2014年民族八省区农村贫困人口为2205万,贫困率为13.9%,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31.4%且高出全国贫困发生率7.5%。因此,民族八省区贫困面依然较大,扶贫任务非常艰巨。所以在现阶段的精准扶贫中,应该立足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充分发动村民参与,结合贫困村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精准瞄准贫困村民,精准识别和分析致贫原因,重新发现和传承村庄资源潜力,充分整合利用外部资源,精准实施多元主题参与的综合性贫困治理。
(二)扶贫过程中农民参与性不足,文化自觉欠缺
由于快速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农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日渐式微。因此,在对民族地区进行扶贫中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挑战——村民自觉文化的缺失导致扶贫项目难以有效的落地生根。这是因为村民在接受外来扶贫政策资金的干预和驱使下,被动或主动的迎合着各种扶贫项目,难以真正的接受。这样的扶贫方式无法有效的解决贫困村民的实际发展所需。
(三)扶贫开发项目未有效发现和利用民族村寨的独特乡村价值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及社会在开展扶贫项目的时候,都非常注重外部资源的输入,忽视了村庄潜在资源、内在价值及内发动力,从而导致扶贫对象瞄准偏差、扶贫手段单一、扶贫管理与考核机械片面等问题。因此,在对民族地区进行精准扶贫时,应整理挖掘村落民族特色产业,动员和激发村民们重新发现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村落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鲁可荣,杨亮承,朱启臻.精准扶贫与乡村再造[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2]刘以行.昆明市县两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