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问题意识 培养关键能力
2018-06-03白凌晓
白凌晓
在数学教学中牢牢地扭住“问题”这个牛鼻子,注重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勇敢地问,问在点子上,刨根问到底,既能培养学生质疑、敢想、善思的必备品质,又能为增强学生的关键能力打牢基础。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本文以《打电话》教学为例,略述一二。
问题意识的“点火器”:启发和引导。在教学《打电话》前,老师出示了《沏茶》和“烙饼”的图片,问:“怎样沏茶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怎样烙饼才能最快?谁来说?”针对“打电话”这个实际问题,老师提出“你觉得有哪些关键信息值得我们重視?”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提取关键信息:“1.要通知的人数: ;2.通知的方式及用时: ;3.对于通知的要求: 。”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提出 “你打算怎样解决呢?”的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进入探究新知的实际过程,在老师有效地启发和引导下,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带着问题去探究,问题意识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已经点燃了。
问题意识的“发动机”:自主与探索。如果说回顾旧知和导入新知需要老师激趣与引导,那么,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的环节,就是在“该如何设计打电话方案”的问题导向下,放手让学生去经历探索比较的过程。在学生 认识到“逐个通知”太慢后,会立即转入“分组通知”的各种可能方案的探索比较中,老师只需提醒“怎么分组?分组之后再怎样通知?通知完共需要多长时间?”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算一算,积极思考,手脑并用,得到了几种分组方案。通过汇报分组的方案,讨论交流,学生明白:一是逐个通知,只有老师一人通知,队员都是闲着的,而分组通知时组长在帮忙通知,所以分组通知用时少;二是并不是组分得越多用时越少。那么“还有更快的方法吗?怎样通知才能保证用时最少?”学生在继续画一画、算一算中,明白只有接到通知的队员继续通知后面的队员,直到全部通知到为止,这样每个接到通知的队员包括老师都不空闲,才是最省时的方案。
老师让学生在列举和比较多种方案中亲历优化的过程,高度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落实,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找到了优化的方法。这个过程,主动权一直在学生手里,学生经过了思考及动手画、算,展示、交流、汇报作品、生成最优方案的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调动了学生不断学习和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就在学习主体地位的落实中得到巩固和发展。
问题意识的“加油站”:肯定和鼓励。在学生经历探究寻找最优方案的过程中,由于个体的差异,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达到最优策略的能力。在探索分组通知时,学生可能出现分3组、4组、5组等,即使分3组,也可能出现(5,5,5)、(6,5,4)、(7,5,3)等情况;在找到最优方案后,完成老师提供的表格任务,借助表格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规律时,学生的回答也会出现不太严格、不太规范的情况;在概括、提炼、总结规律时,学生的能力也有高有低。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及时肯定学生回答的正确性,保护和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不怕说错,营造一个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充分的表达。保护了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就是在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时不断地给其鼓劲。
问题意识:决定关键能力的“通行证”。学生学习数学,不是仅仅看学到了多少知识,重要的是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学生要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学会观察,积极开动脑筋,面对问题,穷追不舍,这需要老师的悉心呵护;每堂课,每一天,坚持持续不断地启发、引导、鼓励、肯定、保护、培养,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就会慢慢养成敢问、想问、会问、善问、乐问的习惯;面对不同的问题和结果,甚至敢于质疑并能说出自己的理由,提供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从习惯的养成上升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层面上来。长此以往,坚持不懈,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习惯,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畅通无阻的王牌“通行证”。
(作者单位:襄阳市教育科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