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幼儿争抢行为的解读与疏导

2018-06-02黎清

教师·中 2018年4期
关键词:幼儿

黎清

摘 要: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幼儿间的争抢行为时有发生。幼儿的自我中心思维特征明显,是非观念又比较模糊,那么如何来疏导以减少幼儿间的争抢行为呢?文章从幼儿的发展特点出发,重在因势利导,加强日常的规则教育,让幼儿心中有杆秤;运用移情教育法,让幼儿体验他人的感受;采用间歇强化法,让幼儿学会自控和协商。

关键词:幼儿;争抢行为;解读与疏导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1-28

作者简介:黎 清(1976—),女,浙江衢州人,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新华幼儿园教师,高级教师。

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幼儿之间难免会有“你争我抢”的时候:他们会为一块小小的零食而争抢;会为一盘棋谁输谁赢而争吵;甚至会为谁来当“医生”,谁来帮老师发个物品、拿个东西而互不相让……诸如此类的争吵、争抢现象在幼儿园是时有所闻、时有所见。

场景一:

小一班活动室,幼儿入园后陆续进入各个活动区域,或拼搭积木,或看图书……忽然,从娃娃家传来了争吵声还有哭声,只见贝儿和依依一同抓着一个布娃娃正上演“拉锯战”。

贝儿:“是我的。”

依依:“我的,我的,是你抢我的。”

贝儿大叫:“我没抢,我是从那里抱来的。”

依依急得哭了:“呜呜,我还要玩的,我还要给娃娃喝奶呢,你还给我!”

贝儿用力拽娃娃:“是我玩的,就不给你!”

依依大声哭:“我要告诉老师……”

场景二:

大操场上,中三班的幼儿正玩得不亦乐乎,有的在“翻山越岭”,有的在“穿越火线”……,这时乐乐和小杰却因为一个飞盘而展开了一场你追我赶的争夺战。

乐乐大声喊:“这个飞盘是我的,快点还给我。”

小杰跑得快:“不给,就不给!”

乐乐继续喊:“还给我,还给我!”

小杰一边说“谁叫你们不带我玩”,一边随手将飞盘扔了出去。

只是很不巧,飞盘掉进了戏水池里,随之也响起了乐乐的哭声。

……

一、对幼儿争抢现象的解读

记得有一首儿歌《幼儿“所有权法则”》,是这样诠释幼儿间争抢原因的:“如果是我喜欢的就是我的,如果能从你手中夺过来,那东西就是我的,只要看来像我的,那就是我的,如果东西损坏了,那就是你的,如果我认为对的,你就是错的。”

正如案例一中的两个幼儿,一个认为布娃娃是自己先玩的,虽然中途离开了一会,但还是应该她接着玩;而另一个则认为:“我拿的时候,娃娃没人在玩,这会儿当然应该是我玩。”由此引发了一场布娃娃“争夺战”。幼儿的视角总是独特的,他们常常会因为玩具上的某个图案或是某个小小特别之处而偏偏喜欢同一个玩具,即便这一类的玩具准备得足够多,还是会引发争抢。又如案例二中的小杰因为想加入同伴的游戏未果,就恶作剧地抢了同伴的玩具,引发了冲突。

幼儿间的争抢行为是幼儿在特定的情境下,为维护自身利益或是表达内心情感的需要而选择的一种行为方式。引发幼儿争抢的原因或是目的不尽相同,可能是为了获得某个物品,为了表现自己,为了引起关注等,这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自身的性格以及当时的情境等是密不可分的。幼儿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即他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主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很难做到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种只知有自我而不知有他人的观念,导致幼儿不习惯和别人共同合作游戏。就如案例一中的贝儿和依依,她俩若能协商一下,两人一起玩娃娃,就完全可以避免这场争吵,但幼儿往往缺乏相互沟通、协调的意识和能力。正如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幼儿在玩桌面玩具时,如果自己需要的一个“零件”没有时,就会很顺手地从旁边的同伴那儿拿。

二、对幼儿争抢行为的疏导

幼儿由于受心理和语言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在争吵之后往往会变成“力”的较量,而非“理”的争论。其结果往往是“有理者”哭,为自己吃了点小亏而愤怒伤心;“有力者”心想事成,为自己占到了点便宜而洋洋自得。这样的结局很容易让幼儿心目中的是非标准混淆,影响幼儿个性及社会性的健康发展。所以,教师对于幼儿间的争抢行为不能由其自然、任其发展,应及时给予化解。

1.重视日常的规则教育,让幼儿心中有杆秤

规则意识是个体对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幼儿阶段是培养规则意识的重要时期。幼儿间的争吵,很多时候是因为幼儿规则意识淡薄,或是活动前对于活动规则要求不明确、有误解造成的。因此,减少幼儿争抢的关键是教师在每个活动前都要让幼儿明确规则,并且这个规则是幼儿能够理解并执行的。在集体生活中,教师需要制定一些关于日常生活、学习、游戏等活动的规则,让幼儿在每次活动前,就明确自己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这些规则的制定,一定要让幼儿参与其中,共同讨论商定,因为只有幼儿自己参与确定的规则,才更容易被接纳、被理解、被遵守。

比如,“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这条规则是:要用他人先拿到的玩具、图书时,或想玩他人带来的物品时,应有礼貌地与他人商量,得到他人同意后才能拿。规则要求明确,不仅可以避免一些无谓的争吵,同时也让幼儿心中都有杆秤,为争吵的公正解决提供了是非判断的标尺。若有个别幼儿不遵守规则的,教师或同伴要及时地进行引导。其实经过教育,幼儿都明白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去抢,而应去借的行为准则。但是借东西就会有两种结果:借到或是没借到。借到了自然是满心欢喜,可要是没借到呢,是伤心哭闹,还是先下手为强?教师要让幼儿明白争抢哭闹都不是明智的选择,要学会正视挫折,提高与同伴的交往合作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2.运用移情教育法,让幼儿体验他人的感受

有专家指出,要解决行为问题,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同理,要疏导幼儿间的争抢行为,就得先让幼儿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从而懂得要谦让、要分享的道理,如此,争吵行为自然也就减少了。当幼儿出现争抢行为时,特别是有幼儿因此磕了、碰了、伤了时,教师一定要冷静,千万不能就一通批评了事,而要耐心询问原因,帮助幼儿在认清自己感受的同时,觉察和体验同伴的心情,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争取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我们经常采用讲故事、指偶表演、角色游戏等方式对幼儿进行正面引导,如选择《小胖和机器人》这一故事,故事中生动的形象让幼儿懂得调皮捣蛋、经常欺负别人的幼儿是不受欢迎的,而当小胖不再欺负人时,才会被大家喜欢。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教师也可以和幼儿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让爱争吵的幼儿扮演被欺负的小朋友,体验玩具被抢走时的难过心情,感受遇到困难时的焦急心情,从而体验到他人的感受,这有助于幼儿克服自我中心思维,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在学会换个角度想问题的时候,他们也就容易明白“别人的东西不能抢”“别人已经在玩的玩具,自己想玩时就得先跟人家商量”等道理。

3.采用恰当的强化法,让幼儿学会自控和协商

我们的教育培养目的是教会幼儿在冲突发生时,注意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用协调而非争抢的方式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针对幼儿不同的个性、喜好,来确定一些行之有效的间歇强化物,并按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的顺序进行排列。如为孟孟小朋友选择的强化物分别有:微笑、抱抱、纸工、讲故事、巧克力糖、分点心、五角星、玩玩具等。当幼儿面对冲突,能好好协商而不争抢时,就给予他想要的东西。相反,若有不良行为出现,就延迟满足需要,以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同时要及时地对幼儿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幼儿认识并改正错误。教师要善于抓住每個幼儿在交往中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表扬,让幼儿看到自己表现原来这么受欢迎,也体验到与人友好相处时的快乐和满足。

参考文献:

[1]钱源伟.幼儿健康心理八十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幼儿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