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巧曲问,漫溯阅读文本最深处

2018-06-02陈景良

教师·中 2018年4期

摘 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曲问,提示学生该从何处入手分析文本,有效促使学生探究并思考;可以用曲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追本溯源地了解文章的背景,促使学生深入探究;可以采用曲问的方式,让学生尝试从文章的细处入手进行分析,感受作者的个性。

关键词:曲问;提示路径;追本溯源;细处着眼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1-15

作者简介:陈景良(1982—),男,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富林镇中学教师,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曲问并非直切主题的提问,而是用曲折的方式旁敲侧击的提问。和直白提问相比,曲问有着更好的教学效果,能避免提问过于简单、散乱,无法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等问题。

一、提示路径,找到关窍

对于初中生而言,其虽然已经拥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逻辑思考能力还不太强。因此学生很可能在阅读时流于表面,无法深入到文本内部进行感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便需要进行曲问,提示学生该从何处入手分析文本,这样能有效促使学生探究并思考。

例如,《故乡》一文按照“我”回故乡的活动来描写以及“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和内心的情感。阅读这篇文章能让读者感受到农民生活的艰辛和变化,感受到封建制度对人们内心的荼毒和伤害。若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教师可以采用曲问的方法,可以先不问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也不问作者为何要描写闰土、杨二嫂等人物,而是采用曲问的方法进行提问:“是什么让杨二嫂从‘豆腐西施变成了喜欢小偷小摸的‘圆规?”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且能引导学生尝试从探究人物的变化入手分析文本。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了分析文本的方法,通过分析杨二嫂、闰土等人在生活中的变化,了解到旧社会农民的生活越来越艰苦,进而认识到作者创作本文的目的。通过这个曲问可以看到,合理提问能帮助学生找到突破文本的切入点,令阅读更深入。

特级教师柳咏梅在教学中便经常会运用曲問指导学生阅读,采用曲问引导学生思考某些片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和直接提问相比,曲问有助于学生自主发现并探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文本中各部分之间的关联。

二、追本溯源,深度探究

若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巧妙之处,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理解作者在人物塑造、情节设计方面的精巧之处,还要让学生将文本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思考,探讨文章的文学意义和其在当时那个时代的价值所在。这便要求教师能用曲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追本溯源地了解文章的背景,促使学生深入探究。

如在学习《范进中举》时,教师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假如你是一名古代的新闻记者,你要如何报道范进中举这件事情呢?”学生虽然不明白教师为何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都被这个问题吸引,纷纷尝试编写有新意的标题和新闻内容。教师则可以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如告诉学生思考哪些内容是在新闻中必须写进去的。有学生认为要在内容中强调范进考试很多年没有中举的事实,还有学生认为要强调人们对待范进的态度,解释范进为何会发疯等。随着讨论的逐步深入,学生渐渐地明白了教师提出这个问题的真正目的,原来教师的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探究范进的现象所具有的时代特征,分析当时社会的状况,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影响之深。

三、细处着眼,领悟个性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散文,这些文章往往是体现个人情感的作品,学生若要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化思维,不能只是粗略地进行整体阅读,还要分析文章的细节内容才行。教师可以采用曲问的方式,让学生从文章的细处入手进行分析,感受作者的个性。

例如,《紫藤萝瀑布》看似写的是紫藤萝的形貌,实则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若要让学生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创作风格,感受作者的创作情感,教师可以通过曲问的方式,进行提问:“作者通过哪些方法来展现紫藤萝的繁茂?紫藤萝是否是一帆风顺,一直都如同瀑布一般绚烂?”学生首先通过细节品读了解作者如何描写紫藤萝。作者通过色彩的描摹、形态的刻画和芳香的描述,展现了紫藤萝的风貌,从视觉写到了味觉,调动了读者全部的感官,这是作者创作风格的体现。不仅如此,作者还由外而内,从紫藤萝的外表写到了紫藤萝的旺盛生命力。紫藤萝并非一直都繁茂,但是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才是作者钦佩的地方。学生通过细节感受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对生命力的赞颂。

学者王荣生提出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文章的细节,感受“这一篇”中所传递的独一无二的情感,对这种情感进行认知和感受。教师采用曲问,虽然并未直接问与情感有关的问题,但是通过细节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和个性。

参考文献:

[1]夏 倩,赵蒙成.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研究——基于课堂观察LICC模式的探索[J].教育参考, 2016(5):92-97.

[2]李泽洲.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7(19):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