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初期以来苏州年画的流变

2018-06-02李文墨

关键词:桃花坞木版姑苏

李文墨

图1、《全本西厢记》清 桃花坞十友斋 日本海杜美术馆收藏

图2、《母子花篮图》中堂 清初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博物馆收藏

“苏州是我国南方年画的主要产地之一,被认为是南方年画的代表,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等地的年画各领风骚,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深广的影响。”[1]我国传统年画在共同的文化背景环境之下,具有相同的文化特征,即反映地方民俗风情与信仰的内容。本文以苏州年画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民俗的文化生态环境下,它的产生、发展、衰败甚至消亡,以及对其他产地年画在诸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基础建立在同一个文化生态环境之下,由相同或相似的民俗文化决定,产生了对某些文化的认同感及其相对应的市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年画改造到20世纪80年代的年画创新,其根源都在于民俗文化不灭,利用人们使用年画的风俗习惯,寻找宣传国家政策与传播时事的窗口。

一、年画研究与“文化生态学”理论的引入

(一)年画是民俗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

随着民俗文化研究逐渐被重视,年画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也随之受到世人关注。百年之前,年画已是西方人研究东方社会民俗与信仰的重要资料,而如今这些年画成为各国重要博物馆和著名大学的馆藏。没有去过大英博物馆的国人也许看不到清代早期苏州地区的门神是什么样子;没有去过哥伦比亚大学的国人也许看不到完整的“京百样儿”的北京清末时期的纸马。当下人们提及年画都会联想到杨柳青抱着金鱼的胖娃娃,其实年画的内容是丰富的,那些我们曾经熟悉的年画,随着我们民俗文化的淡化而变得慢慢没落。一方面,年画是反映老百姓精神世界与民俗生活的生动写照;另一方面,我们已经将年画这种民俗品类存活的文化生态环境破坏了。

(二)关于“年画”文化生态环境的作用

民俗的文化生态环境决定着年画的生存。因为从民间市井文化方面看,大众的偏好往往因民俗传统的发展而改变。我国各地的民俗传统历经千百年,有其自身明晰的发展脉络。民间年画当属一种受民俗文化生态影响极其深入的民间艺术品类。纵观全国年画产地发展沿革,只要民俗传统特征没有消亡的地区,年画的生产及其市场都会存在。这一点是收集现存年画相关产品的一个重要依据。民俗文化是地域空间进行交流、产生并沉淀下来一种文化上的认知和习惯。通过对年画产地分布的分析可知,明清大运河水系和长江中下游两岸的年画产地相对比较集中,且年画样式和使用方式都存在共同的特征。这种现象源于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促进民俗文化的相互交流,形成共同的文化生态环境,年画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就不足为奇了。因此,通过“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分析苏州年画的发展变化,强调文化生态环境对苏州年画发展的重要作用,有益于今后年画技艺的发展。

二、关于苏州年画的认识

(一)苏州年画的基本范畴

本文所指的苏州年画,是指在苏州地区生产并在民间流传的民间年画形式,属于民间日常的美术用品。具体包括具有年画使用性质的姑苏版画,以及通过各种传统制作方式而生产的年画产品。年画,作为民间日常的美术用品,其普及性与出口品、士大夫的文雅用品有所不同。当下的“桃花坞木刻年画”是从年画产地来看,仅限于清末民初遗存下来桃花坞地区画店生产的年画,而“苏州年画”则包含了桃花坞、山塘街、虎丘以及苏州城郊等地区生产的年画产品。顾公硕先生①在1959年2月发表的文章中最先提出“苏州年画”的概念,文章提出,“桃符与门神”相关的图案与年画性质相近,是研究苏州年画需要注意的资料,研究苏州桃花坞年画不能忽略苏州虎丘画铺。文章将1950年以来的苏州年画重印产品所做出了分类。②[2]

苏州年画,无论题材还是风格,都偏重于清新雅致。明清时期,苏州富甲天下,文风昌盛,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审美趣味统统反映在当地的民间年画之中,反映广大城乡市民的雅俗共赏的内容,显现出市民意识与都市文化。苏州年画容纳了宋代院体画、明代界画和文人画的手法,展现出反映江南民俗文化的民间美学。

(二)苏州年画发展历程与刻版产品

苏州年画发展历程的特殊性在于在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其发展过程中的鼎盛期和受历史事件影响的骤然凋零期。周新月先生在《苏州桃花坞年画》一书中, 对桃花坞年画的发展演变过程做出了梳理和分期:初始期指明末至清顺治、康熙时期;兴盛期指清雍正、乾隆时期;蜕变期指清道光时期;衰颓指清咸丰、同治时期;创作期指1949年至今。据一些文献中的论述,苏州年画的成熟,约在明代中期,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所刻的《寿星图》便是例证。

从清初至清中期以来,从苏州年画的制作工艺来看,分为版印、手绘、版绘兼有三种品类。苏州年画大部分来自于版印的制作工艺,由明末清初的木刻技术发展而来,古籍中的木刻插图演变为后来几个类型的版画产品。第一类延续插图风格,例如丁亮先的“凯普菲尔版画”,属花鸟静物题材,这是供文人玩赏的一类版画类型。第二类为雍乾嘉时期出口的版画产品,即姑苏版画。这些产品都应市场的需求提高制作工艺,实施产品供给。处于江南百工汇集的苏州,能工巧匠众多,他们利用传统版刻的方式表现西方铜版画的艺术效果,即“仿泰西笔法”。第三类版画产品就是因民俗文化而生的年画产品,这类年画产品同其他地区年画一样,是当地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用来表达美好愿望的一种民间艺术品,由特定的民俗文化所决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变自己的风貌特征。

从苏州年画不同的发展时期和产品来看,姑苏版出现的鼎盛期以及太平天国事件中后期是两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年画发展阶段。因此,结合文化生态学的观点,应针对苏州年画这两个发展阶段予以分析。

三、制作工艺多样的鼎盛期

(一)姑苏版是海上丝路的一道风景线

“姑苏版”是记录苏州城市生活最重要的历史图像资料。日本艺术史学家黑田源次首次提出“姑苏版”的概念。所谓“姑苏版”,是指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全盛期的作品(另一说把康熙作为早期的年画作品,而将嘉庆时期的作品纳入到姑苏版之列),此类作品内容着重描写苏州市民生活和城市景观,表现方法受到西方绘画透视、比例关系等技法影响,享有“东方古艺之花”的美誉。

首先探讨姑苏版生产最初的目的。学界认为日本是“姑苏版”的主要市场和收藏地区。日本的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全盘西化过程中开始崇尚西方的艺术品类。而姑苏版产生发展的康乾时期,是日本民间世俗文化兴盛发展的江户时代(又叫“德川时代”),浮世绘产生发展于这个时期。因此,日本并非是“姑苏版”的主要销售地。从已知仿泰西笔的姑苏版作品中可以看到,不论是反映都市风貌的风景画,如《全本西厢记》(图1),还是描绘仕女娃娃的人物画,如《母子花篮图》(图2),都是运用西方审美为基调而创作生产的。这应是对外贸易过程中,目标市场所决定的结果。这种仿泰西笔法版画如同出口西方的“出口瓷”一样,用中国的制作方式来满足西方的市场。因此,出口欧洲才是姑苏版产生的最主要的一个动因。这个时期出口商品往往要经过日本的长崎港口从而转运到欧洲,这样会使一部分姑苏版遗存流传到日本,这也在情理之中。但姑苏版最终的主要目的仍是销往欧洲,赚取外汇白银。

从我国外销瓷的发展历程上来看,明末至清中期是我国出口外销瓷的一个高峰。在日本同样收藏着大量的与姑苏版生产同一时期的外销瓷器(图3)。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姑苏版”是与外销瓷器一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道风景线。

(二)“姑苏版”影响之下的苏州年画

清中前期因 “仿泰西笔法”的存在,改变了民间年画的制作面貌,而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衰弱,出口制作停止,该技术逐渐淡出年画制作流程。

中央美术学院的张烨教授在其博士论文中表达观点是洋风姑苏版中运用透视法、仿泰西笔法的多少,是洋风姑苏版本身发展阶段的判断标准之一。到嘉庆道光时期,背景的省略和运用泰西笔法的减少是当时年画的标志。也许这一点是版画出口品的一种断代标准。笔者认为在乾隆、雍正时期,仿泰西笔的刻印技术也会影响到第三类版画产品(因民俗文化而生的年画产品),背景的省略和运用泰西笔法减少的情况,恰恰可以说明用作民俗类的年画作品运用了当时的版画制作技术,但因为控制成本做了相应改变。

“西风版”的技艺在康乾时期十分盛行,但并未占领整个民间的年画市场,当时市场上有很多适用于广大市民的年画风格,这种风格也是呈现多样化的,也许比我们想象中丰富。二十四孝蓝拓条屏画(图4)、墨拓八仙寿星图、寿星引路手绘中堂等年画或者相关产品都是属于这一类的年画产品。

四、集中木版套印制作工艺的中后期

(一)桃花坞成为苏州年画主要产地

图3、外销瓷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

图4、《二十四孝之六孝》清中期 蓝拓版印 虎丘吴文墨斋 笔者收藏

图5、《西湖十景图》 清乾隆十年(1745年)墨版套色敷彩 日本町田市立国际版画美术馆藏

图6、《西湖十景全图》 晚清南京博物院藏

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了人们对日常民俗文化用品的品质要求。清晚期,社会更为动荡,苏州年画历程更为艰难。受到战火影响,苏州年画由山塘街、虎丘、桃花坞三处产地与销售地,转为仅桃花坞一处作为苏州地区的年画产销地。与此同时,苏州年画受到都市化进程的影响,向上海地区美术作品靠拢。从已知的年画藏品来看,包括上海小校场木版年画在内的这一地区的年画,基本上以木版套印工艺为主。这些年画的生产仍以满足广大使用者的需求为目的,降低了制作和销售的成本。

有学者认为苏州年画由原来的精致刻版的西风版向江南农村年画和上海小校场年画做了转变。假设观点成立,这与画店安置在古城内部桃花坞地区存在着矛盾。苏州年画有史以来一直面向最广大的城乡市场,更多地反映江南的都市与乡村生活。年画的生产与销售同其他商品生产和销售一样,是作为一项特色产业进行发展的,而产地设置在城市中也属少见。另一方面,年画转向上海小校场地区,延续了苏州年画的一条根脉,又用图像的方式记载了上海这个近现代大都市的各种文化变迁。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房志达师傅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苏州桃花坞与上海小校场两地交流依然频繁,不仅画样共用互通,刷印工、裁纸工的调配也是共用的。这种转型实际上是苏州年画复苏演进的过程,这是年画发展历史的延续。

(二)文化生态环境对年画继承的决定性作用

年画主题内容继承的内在机制,并没有局限在师承关系之下的口口相传抑或画诀秘典的传授,其深层次的生存扎根于民俗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中,形成具有某一共性的文化生态环境,在这种生态环境中年画等一些民俗物品才可以生根发芽、百花齐放。在苏州乃至江南地区,不论是麟儿系列、三星高照、寿星引路、麻姑献寿、八仙祝寿这种特定题材,甚至各类门神都是民俗习惯所要求的。在苏州年画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人认为太平天国起义与辛亥革命导致苏州年画的衰弱和精品制作技术的消失。其实这些观点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年画使用群体的改变。太平天国战火仅仅造成版样的遗失,但江南地区的民俗生活环境尚未改变,人们对年画的使用及其对应的风俗习惯尚未改变,年画的制作与供给同样不会间断。在经历过战火洗劫之后,前期的年画内容在后期的作品中依然延续,仅仅是刻工、作坊规模和外在条件发生变化而已。(图5、图6)

因此,风俗习惯是年画制作与发展的基础,文化生态环境对年画继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五、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苏州年画

(一)受苏州年画影响的范围

特定的文化地区造就特定的民间年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区同样也存在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风俗习惯和民间文化。往往士大夫等中产阶级所推崇的东西趋于高雅、新奇、先锋,这一点与民间绘画特别是年画具有本质的区别。文化生态环境成为民俗文化共性研究的基础,各自地区的个性在共性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在清代中后期苏州年画对周边地区乃至对长江黄金水道沿线的年画有着明显的影响,受到苏州年画影响的地区分布较广,这反映出苏州桃花坞年画在我国众多年画产地中的重要地位。

以圆形样式的月光年画为例。月光年画形式源于宋代圆形画面的院画作品,这是苏州早期的一种年画形式,它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和江南水网传播到扬州、南京、芜湖,同时也可以说明这些区域具有共同的文化生态环境,对月光年画这种形式产生了文化认同感(图8-图10)。

(二)其他产地的年画

各产地的年画有自身的发展轨迹,例如扬州木版年画,学者孙璐在相关业内人士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扬州博物馆所藏的数百片年画板片进行细致分析后,发现扬州木版年画虽受苏州桃花坞、南京十竹斋的影响,但扬州自身拥有杰出的雕版印刷技术人才和设计人才,而且还有众多的名人书画家参与,扬州木版年画是有别于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具有独立艺术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年画品类。[3]类似扬州木版年画的情况,还出现在南通地区。

近30年以来,扬州木版年画基本上已经断流,没有传承人,仅存的印版成为馆藏,而南通地区,大量珍贵的刻版被收藏外,年画依然在民间占有一定市场。南通是一个不被学界重视的木版年画产地。南通木版年画受苏州年画影响较大,但当地文化生态环境在其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初期因地区的民俗生态环境尚存,民间艺人自发复刻南通木版年画。在这一时期可以看到因文化生态环境滋生出的新的年画产品。这些新的年画产品是符合传统习俗、反映时代特征的。这种有特色的民俗文化生态环境为年画创作、生产与销售提供了市场,使今天的我们得以看到这些年画产品(11、图12)。

图7、《五子夺魁》 清晚期彩色套印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收藏

图8、《富贵荣华》 清中期套版彩绘 笔者收藏

图9、《麒麟送子》 清晚期苏州桃花坞王荣兴画店 笔者收藏

图10、《招财进宝童子》 清晚期版(复刻)芜湖年画 上海图书馆收藏

六、结语

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分析苏州年画的发展变化以及受其影响之下的其它地区的年画,可知年画的生产与传承取决于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这种文化生态环境由一定地域空间内的众多民俗内容构成。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如何让传统文化为当代生活服务,这个问题摆在诸多地区的年画面前。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年画进行改良,是为了通过年画传播国家政策,那么当前国家大力度保护年画技艺,则是为了保存它承载的民族技艺与昔日荣光,增强我们国人的文化自信。只有加强对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的培育和营造,让生产出的年画产品得到广大老百姓的认可,这才是传统年画在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苏州年画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已成为现代日常生活中的装饰品和收藏品,今后也将成为日常民俗活动的必需品。

注释

①顾公硕,收藏家,江南私家藏书楼过云楼第四代主人。顾公硕是苏州著名藏书家、书画家顾鹤逸的幼子。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苏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苏州市博物馆副馆长。对苏州刺绣、桃花坞木刻年画等苏州工艺美术的重振做出了很大贡献。曾将祖传的书画、典籍和私家园林怡园无偿捐献国家。

②文中介绍,桃花坞年画铺中现存的旧木版是清末作品,比较粗糙,新中国成立后曾经整理重印,内容大体上可分成五类:(一)迷信用纸:门神、灶马、张仙射天狗、天官、福禄寿三星等,种类很复杂;(二)农事画:这是专为农民设计的一套年画,记载农事时节的有春牛图,关于养蚕的有猫象(捕鼠),金鸡报晓(除蜈蚣)等;(三)装饰图案用纸:有糊墙花纸,中秋糊香斗花纸,糊风筝用纸,花炮包纸皮,匣面花纸等;(四)人物故事画:这类是年画的主流,题材也很丰富,例如采用连环画形式的民间故事画、戏剧画、仕女画、胖娃娃等;(五)时事年画:旧社会对国家大事的看法,人们与政府之间总有矛盾。这些时事年画既来自民间,代表人民的意见,反映人民的思想感情,因此是非常重要的史料,“董福祥军门象”就是一个例子。

[1] 王稼句.桃花坞木版年画.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5:2.

[2] 顾公硕.苏州年画.文物.1959(02): 13-15.

[3] 孙璐. 扬州木版年画与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之比较.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6(01):177-181.

图11、《一子光荣 麒麟送子》门对 1980年代南通地区 笔者收藏

图12、《治国国强 安民民富》文天祥门对 1980年代南通地区 笔者收藏

猜你喜欢

桃花坞木版姑苏
悠悠姑苏情,酥脆“蟹壳黄”
姑苏繁华地 吴中第一镇
当浮世绘遇上桃花坞
姑苏好时光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视觉艺术符号分析与解读
姑苏城外寄乡愁
桃花坞与梅花岭
寻梦桃花坞一晌清欢
论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的建立与开发——兼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程的应用价值研究——冯骥才先生对中国木版年画的抢救及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