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基础教学工作室模式探究
2018-06-02宋晓真
宋晓真
一、设计基础教学由来已久的问题及局限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工艺美术教育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无论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还是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开始转向符合现代设计的教育模式。“三大构成”加基础图案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成为大多数艺术设计院校设计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不仅拥有感性的形象思维,还能够进行理性思考。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素描、色彩再加三大构成的单元制教学模式已经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种对形式的被动认知,对形式的程式化“美感”的记忆训练直接制约和影响之后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进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从入学伊始学生便在各个没有交叉、鲜有沟通的基础课程中疲于奔命,非常不利于知识的吸收和消化,教师也迫于各种教学检查的压力,没有充足的时间传授知识,唯作业论、唯结果论的考核方式完全没有从专业塑造的需求上反思设计基础课的课程内容、课程标准以及可操作性等一系列问题。
艺术设计是不断发展的新兴学科,设计教育也不能止步不前,因此,从设计基础开始思考如何从学生的能力、思考方式、学习方法的角度,找到合适的基础教学路径,处在转型期的工艺美术基础教育如何以科学合理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为指导向多元化、特色化、个性化发展理应成为所有艺术设计学科教育研究的首要问题。
二、为什么要创设工作室制教学环境?
工作室教学环境,是一种相对自由开放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指以工作室为教学活动的载体,给学生模拟岗位要求,布置真实抑或虚拟的任务,培养学生所需专业知识技能,在一种不同于传统封闭教学的环境中使教学与实践达到完美的结合。目前很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课教学中都会采取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但是学生一般都是在专业课程阶段(通常是三年级)进入工作室,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还相对单一,长期以来依然沿用传统的单元制教学。那么设计基础教学为什么要创设工作室教学环境呢?
基础工作室教学环境的创设不同于专业课教学中的工作室制模式,也有别于之前相对封闭、传统的课堂教学,实质是模拟专业工作室流程,以小型教师团队、分组设计、多课题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工作室模式。教学核心着重在学生设计价值观的建立与设计方法的培养上,关注学生从无到有的心理、思维历程的演进规律,以进阶式推进与节点评审的设计推进手段将课题分层解剖,形成一个完整的流程。在这样的团队工作氛围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工作室团队在过程中细化调研组织、工作计划制定和设计节点控制等目标管理要求。学生能感知到设计推进的节奏,产生自主的阶段目标控制意识,运作模式力求灵活性和实用性。
(一)工作室制教学环境的教学意义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根本思想就是研究如何把艺术与技术完美地集于一体,强调设计思维,重视工艺制作。在基础课程中就思考如何引入工作室教学的环境,让学生对于基础表现、基础技能等课程如何与后续专业衔接有清晰的感受与认识,能从丰富的、灵活多样的基础课程阶段,形成个性化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框架,从单纯的手法训练转变为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养成把控设计整个过程的能力。
(二)工作室制教学环境的现实意义
从社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设计师的质和量都明显跟不上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脚步,比如很多室内设计的从业人员都是从平面设计或者工业设计等职业转行过来的,并没有经过室内设计系统专业的教育和培训,造成了设计水平、装修质量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高职院校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性、专业实践性以及技能针对性,使学生基本具备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效应的工作本领。在“工作室制”环境下的教学,可以合理安排专业基础课和其它设计辅助软件工具课程设置,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实操环节,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实践课题,有效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道德和协作精神,为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从事相关专业设计做好前期准备。
三、工作室教学环境在设计基础课程中的作用——以校际联合课程为例
围绕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职守与边界,本着共同探索设计基础教育的宗旨,在笔者参与的苏州工艺美院与南京艺术学院等四校联合基础课程的项目中,进行了一些这方面的尝试。联合课程由一系列看似随意实则用心的短期课题组成,选题较为多元但都经过较为精心的编排,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有意义的切入点。课程一开始,教师团队便在如何安排课程结构内容、如何达成教师之间的合理配合、课程成果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等方面进行缜密设计,提出了以工作室环境为导向的教学实施计划。
(一)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架构上将造型基础、色彩基础、二维与三维设计基础、基础机械制图等多门基础课程融合为一个有机课程群,进行体系化的梳理和有机串联,在不同的课题主题的引领下贯穿至整个学期,改变过去单元课相续的形式,采取交错穿插的方法。
借由教学工作室的平台,在阶梯式推进与节点把控的教学思路指导下,整个课程体系被梳理成两条主线,即学生学的过程与老师教的过程。结合不同的课题将各个流程的知识点模块化,呈现为整体的链式结构的层层递进,既加强综合性和逻辑性,又能及时跟踪多个平行教学工作室的进度,对各项任务完成的时间和要求做到合理调度(表1)。
表1 、课程体系模块
这样的课程安排拉大了课程的时间维度,学生也才真正有空去观察、体验、感悟,学会用自己的状态与方式去吸取课程知识与技能,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综合理论学习方法与工艺技巧,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对自己的艺术设计发展之路有更全面的认识,利于从传统的造型模式向设计模式顺利转化。
课程安排中有一个补丁模块,所谓补丁模块即学生在工作室进行课题学习的同时,还可以留出一定的时间分批次进入其他教学团队工作室,比如数字建造或者景观建筑工作室,这些工作室会在真实或者虚拟项目的基础上归纳出一部分基础课程所需要的知识包,让学生熟悉各种数字制图软件,如Rhino,Grasshopper,Revit,AI,CAD 等,熟悉各种数字建造硬件,如激光切割机、数控机床、3D打印机、三维扫描仪等器械。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字设计软件自身的一些形态生成原则和实体建造的方式等,解决某些初步的技术问题,这样对接下来的专业课程学习会有更充分的准备。
(二)教师团队组建
在系主任的直接领导下,成立由多位中青年教师组成的平行教学工作室——大概三人左右组建一个工作室,负责两个班级,贯穿整个学期。专业带头人作为主课教师负责整个课程的把控,其他教师根据自身擅长的领域负责课题进行过程中的一些版块,教师的专业与背景应根据项目的性质与特点由课程负责人拟定。为了使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各个工作室及教学团队可以相互交叉使用。这样下来三名教师的工作量和原有教学模式工作量基本持平。借助教学工作室模式搭建的平台,不仅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学理念不断得到细化和提升,而且不同专业方向教师共同参与基础课教学的行动不仅从总体上保证了基础课教学的课程要求,也让学生有了更加宽泛的基础知识结构。
(三)教学考核评估
课程评估由阶段节点评估和终端评估相结合,阶段节点评估注重环节过程性评价,便于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及时回馈微调。终端评审分成三个部分:学生互评占总分的10%;教学团队评审包含课程负责人、相关教师以及与课题有关的技术或企业人员占总分的50%;系部整体评估占总分的40%。学生最终展示的内容应包含版面、学业报告书、草图、模型以及与方案有关的所有课程资料。评审组依据学生的汇报现场评定,给出成绩,并解答学生的疑问。经过这样一轮考核评估,学生已经为接下来进入专业工作室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系部还会督促各平行教学工作室之间形成竞争意识,形成一个小型的行业比拼状态。
四、基础教学工作室模式优势分析
(一)设计价值观的初步建立
在课程中我们发现,小组团队的同学在选择项目、查找素材、设计作品的过程中,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他们各抒己见,标新立异,且能够主动掌握设计的发展方向,建立初步的价值判断。作为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师,自开始就引导学生建立起基于环境与空间概念的设计训练框架,树立以空间为核心的设计价值观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频繁有效的教学互动
自助式教学的推进、发展和逐渐成熟,让教与学的互动与反馈更加频繁有效。教学工作室组织的核心就是学生实践过程与教师组织引导过程之间的反馈与互动。这样以小团队或主要靠学生为主的自助式的教学运作方式,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了设计顾问的角色,引导学生随时可分可散的灵活性组织。这样既有交叉又有集中的教学方式,让教师教学思路变得更宽,积极探索全面化、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始终保持在亢奋状态。
(三)合理对接产学研
在传统的教学概念中,基础课教学在教学成果上面一直处于弱势状态。尤其在重设计、轻绘画的大设计氛围中,基础课教师和学生的产学研成果往往显得捉襟见肘。基础教学工作室的创设,从国际的视野制定教学理念,调整课程结构,完成教学探索,并从理论层面加以总结,打破了原有单一的教育模式,教与学的成果变得丰富多样,课程与产业、教学、科研等关系更加紧密,形成了合理对接。
五、结语
总体而言,在基础教学中以教学工作室作为基本单元,创设有内涵的实践育人的教学环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利于知识的接受与消化,为教师之间的协调配合、通力协作拓宽了思路和空间。当然,在平行教学中也有许多需要妥善处理好的问题,比如课时比例如何分配课题是否要同后续课程深入衔接等。在理论和实践上也还需多年的教学探索与改进。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基础教学工作室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在新时期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多样性人才。
[1] 李燕.工作室教学环境的室内设计基础课程的构建与实践.设计,2015(6)
[2] 胡艳珍.对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思考.包装世界,2011(2)
[3] 郑莉珍.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微工作室”创新教学模式探究.职教论坛,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