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载厚积薄发,以匠心持守科研
——访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胡志辉
2018-06-02长江蔬菜杂志社山娜
长江蔬菜杂志社 山娜
他是一名科研专家,他关心的不是取得了多少成果,而是如何更好地服务农业;他是一名大学教授,但他讲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让学生在实验室的操作台上“手脑并用”。胡志辉的办公室并不算大,除了办公设备、书和书架,还有2张桌子,桌旁赫然放着10个栽培盆。这10个栽培盆排列整齐,与杂乱堆放的各种资料形成鲜明对比。“在这里种了些毛豆、辣椒、矮生豇豆,研究它们在弱光条件下的生理特征。”好学不倦,连办公室也常常被他充当科研一线的“行营”。
记者:在近30年的时间里,您将全部的精力倾注于豆类蔬菜研究,当初是如何与豆类蔬菜结缘的呢?
一条完整的香菇产业链提供了大量创业、就业机会,全村90%的农户从事香菇种植、加工与经销。活跃的香菇经济让吉祥寺村日渐繁荣。近5年,吉祥寺村不仅没有人外出打工,还吸纳了1000多名外来人口落户,村内常住人口增加了40%。
胡志辉:出于一种热爱土地的单纯情感,1990年我就读于江汉大学蔬菜园艺专业,也许从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这一生与农业、与农民有挥之不去的渊源。但是说到豆类蔬菜科研上的启蒙,有一件事不得不提,记得大学一年级下学期,我有幸参与校内科研项目——豇豆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及利用研究,项目负责人为时任江汉大学农学系蔬菜教研室主任陈禅友。
那时候,科研条件十分艰苦,为了拥有一块试验田,我和陈禅友老师曾一起挥舞锄头开垦荒地,也是得益于他的悉心指导,我真正开始接触蔬菜科研领域,在项目组内协助进行豇豆育种与栽培技术田间试验,从有性杂交到株选再到品系比较,初步建立起系统的科研认知体系。1995年,该项目获得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由我参与完成的矮生豇豆品种鄂豇豆7号育成至今已整整10年,该品种田间生产性能表现优异,尤其适宜坡地和田埂种植。虽然矮生豇豆不用搭架引蔓,但因其产量只有蔓生豇豆的一半,所以在全国豇豆主产区,蔓生豇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未来,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攀升,适宜大面积连片机械化生产和免搭架的高产矮生型品种会成为豇豆育种的主要目标。
记者:我们都知道,科研道路上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在校学习的3年,可以说是您科研道路的起点。
胡志辉:是的,在校期间,除了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外,我经常利用课外时间参与各项科研课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拓展了研究视野和思路。大学二年级,同陈禅友老师一起,在《长江蔬菜》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 “豇豆经济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当时,这篇论文得到了生物统计学老师的高度评价,将灰色系统理论关联度分析法运用到豇豆新品种的比较试验中不仅超前教学课程,而且非常具有科研前瞻性。
胡志辉:首先,从育种源头上看,培育适应机械化栽培和深加工的豇豆专用新品种会逐渐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流需求。豇豆的采收期只有20天左右,一般盛荚期每天采收1次,种植、收获集中于夏菜上市旺季,往往导致价格低迷和大量浪费,有了深加工做后盾,可做到价高时鲜销,价低时加工,农民收益就多一重保障。
记者:多年来,您为我国尤其是长江流域的豆类蔬菜品种革新与技术创新做出了巨大努力和突出贡献,当前又有哪些新进展?
记者:作为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 “生物学”的遗传学方向,以及“植物学类课程教学团队”的骨干成员,在科研之余您还承担了哪些教学工作?
在技术普及和指导服务上,2013年作为全市百名专家服务团成员,在大棚安装、设施蔬菜育苗、水肥一体化测试、藜蒿新品种选育等方面,服务于蔡甸区设施蔬菜基地建设。还在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农场推广豆类蔬菜新品种新技术高效栽培模式,扶持指导示范农户10户,在东西湖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开展豆类蔬菜技术培训3期,累计培训3 000人次。
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的建立,是我国第一个苏维埃县级回民自治政权,开创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先河,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意义。之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沿着民族区域自治这条道路不断地进行探索,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政策制度,建立了一批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先后在淮南、山东、晋察冀解放区分别建立了二龙回民自治区、鲁中回民自治区、枣庄回民自治镇、孟村回民自治镇、宣化二区回民自治区等一批县级民族自治地方。1947年5月,建立了第一个省级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政策进入了成熟阶段,也是我国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开端。
记者:在产学研合作中,帮助企业突破生产技术瓶颈,成为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学研”机构研发及成果转化能力的重要一环,您的研究成果是如何服务于企业的?
2018年,我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了与武汉汇集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项目“都市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整个项目将历时2年,研发经费300万元,涉及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合理规划、有机蔬菜高产优质生产技术研究、植物栽培基质研发、蔬菜植物新品种培育、功能保健蔬菜研发。现在整个园区规划基本完成,项目的实施将极大提升公司现代化水平。
其次,从栽培技术上看,如何有效控制病虫害是当下科研攻关的重要内容。2010年,“海南毒豇豆”事件占据了各主流媒体的重要版面,一时引发海南豇豆乃至海南热带瓜菜有史以来最大的信任危机。海南是我国豇豆主产区,如果气温、湿度适宜,自播种到采收,通常需要40余天。其中,最重要就是打好虫害仗。但高效低毒农药见效慢、价格高,推广普及还需一定时间,因此,从栽培技术上进行病虫害预防引导很有必要。比如深翻土壤,配方施肥,适当密植,及时整枝,雨后及时排水,收获后清洁田园,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合理轮作。
胡志辉:现如今,面向社会技术需求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指向,与企业开展横向科研合作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2014年,我们与武汉荷香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选育出 “香藜一号”藜蒿新品种,助力藜蒿产业做大做强。2016年,又与武汉市文鼎农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农作物分子育种实验室,进行水稻、蔬菜等农作物分子育种技术研究与种子真实性、纯度、发芽质量等方面的检测,为公司良种繁育保驾护航。
1984年11月份,《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暂行规定》正式开始实施,同时也推动了我国招标代理行业的发展。到如今,招标代理行业已经有了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在我国市场上已初具规模。优秀的招标代理机构出于其丰富的招标经验与专业化的招标能力,往往能够明显地提升招标质量与招标效率,在市场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招标代理行业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弊端,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显,甚至部分学者与行业内人士对招标代理行业的能力优势与存在价值产生了怀疑。因此,招标代理行业应该积极对待行业改革,招标代理机构需要及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从而促进招标代理业长远发展。
对于表面人工湿地的作用机理进行如下总结:对于悬浮物来说,植物与基质层具有不错的节流效果。对于淹没在水中的植物根、叶等,在其表面上容易形成生物膜,这对于水的净化,有机物及营养物的净化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记者:多年来,您见证了豆类蔬菜产业技术革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于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您又有哪些看法?
凭借大学3年的成果积淀,毕业时我获得留校任教资格。之后,于2000年赴华中农业大学进修园艺专业本科,2017年赴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研修 “高校生物资源与生态修复”,一直从事豆类蔬菜的研究工作。
医学史上几项最重要的发明——脊髓灰质炎疫苗、宫颈癌疫苗、克隆技术、基因图谱、体外受精、化学疗法——都和它有关。甚至,海拉细胞还被用于调查原子弹爆炸对人体造成的影响,也曾搭载美国和苏联的火箭进入太空升空,被人们用于研究失重状态下的细胞增殖。
⑥ 元数据制作;每幅地理国情普查图均制作一个元数据。基本图应包含元数据,专题图不包含元数据。元数据存放有关数据源、产品归属、空间参考系、数据量等方面的信息。
胡志辉:在科技成果研发推广上,主持完成了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 “豇豆花荚脱落原因和防止措施研究”以及武汉市黄鹤英才 (农业)计划项目“喷施细胞分裂素对豇豆产量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此外,申请的“一种预测豇豆产量的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运用此方法,在豇豆现蕾期即可实现对产量的准确预测,有效缩短检测周期。
胡志辉:我主讲了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植物育种学等实验课程,每学期48个学时。对高校教师而言,既要教学做得好,受同学欢迎;又要科研做得好,获同行认可,两者可谓相辅相成。我主张从生产实际需求出发,用成熟的科研成果来引导学生保持专业研究上的前瞻性、开拓性和实用性。有科研做底蕴,课堂教学才会鲜活生动,才会有灵魂,学生也更爱听。
教学其实也需要一点工匠精神,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锤炼和打磨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更要把学到的知识带到实践中去验证,并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继续带回课堂研习。要把解决问题的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注重教授学生科学探索的方法以及分析、应对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记者:待到金秋9月,又有一批年轻人将进入大学校园,对于那些想在田野上逐梦科研的学子,您有 们呢?哪些话想要送给他
胡志辉:初入象牙塔,许多学生对大学生活充满憧憬,以为能进入理想学府,之后的科研路便会一帆风顺,但期间你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尤其是做农业科研,就等于选择了农村,选择了泥土,选择了艰辛。你必须认同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与农村、农民保持天然的亲切感,如此才能听见他们的心声,才能做贴近产业现实的学术研究。一个农业科研工作者,若能一直保持这种状态,不会感觉太累,许多事也自然会水到渠成。我想,这也是作为一位江大农人,应该做到的。
近年来,我校各级领导、学院、系部、教师先后尝试了多种教学改革,其中,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力度最大。现将我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大致的教学模式分析如下:
回想1990年夏天,一脚踏进江大校园的胡志辉,未曾料到,余生数十载都将与之并肩。28年里,专注执着,不忘初心,一直躬耕于豆类蔬菜研究。对他而言,农业科研不是冰冷枯燥的理论教条,而是这一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不是凝固僵化的符号堆砌,而是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精神传承的通道。技术总是寂寞的,但技术推广后的能量却足以改变世界,倾心付出后诞生的科技成果,其背后不仅是毅力的坚 未知的探索,守,对 更是希望造福人类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