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文素养”分析“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

2018-06-01何秀芳

读与写·下旬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语文素养

何秀芳

摘要:作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教育学科,语文一直是基础教育的重点,其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会造成重大的影响。本文中详细梳理了语文素养、语文核心素养等相关概念,并介绍其各项特征,探讨其内涵,以促进语文教育科学发展,充分发挥课程改革的价值。

关键词:语文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及特征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5-0060-02

社会处于不断发展中,而我国对于语文教育的目标和理念也处于发展中,早期的课程标准中将语文素养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目标,而最新的深化课程改革意见中认为,应当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加强各学科的发展体系,更为具体的对中小学语文课程各阶段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做出了指导。

1.相关概念梳理

1.1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对于语文的综合能力,涵盖了听说读写多个维度,包括学习习惯、思维情怀等,可以将语文中的知识、能力、情感相互连接起来,尽可能多涉及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提升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以扎实的基本技能提升语文素养,培养热爱语文的情感。

1.2语文核心素养 。

核心素养指的是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多项指标条目,主要包括"使用工具互动"、"在异质群体中工作"和"自主行动"三类。而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为应当从学生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相关性出发,发掘学生的潜能,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将核心素养的概念运用到语文学科中,加深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终身受益。其定义为:将学习习惯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作为理念,将倾听、表达、阅读、书写能力的培养作为目标,整体提升学生的理解、合作、学习能力,不仅仅作为语文学习素养,而是作为未来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表1中详细列出了语文核心素养框架构建示意图,主要包括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本能力、语文综合素养三个部分,而每一个维度也有相对应的素养要求,具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

2.语文核心素养的特征

语文核心素养的特征包括综合性与实践性、发展性与阶段性、工具性与人文性,要想真正将语文核心素养融入到新课程改革中,需要详细的了解每项特征的含义。

首先语文课程从根本上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其基础知识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语言文字学习是所有课程学习的基础,能很好的体现核心素养中的跨学科能力,能消除各学科之间的差异性,涵盖了知识的最基础部分;其基本能力也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对于语文课程而言,很注重对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包括知识与能力、過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习语文课程可以很好的解读文本、与人交流,这对于生活阅读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其综合素养也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语文教育要求学生具有爱国情怀,具有健全积极的人格,这是综合的素养特征;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应当充分考虑这一特征,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并不是纸上谈兵,教育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做一个具有语文情怀、健全人格、高尚节操的爱国人士,使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达到有机的统一。

其次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发展性与阶段性,这个特征不难理解,人作为一个主观能动的个体,自身的水平和社会环境处在不断变化中,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都会对个体未来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且相互之间存在过度、差异。而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发现生活中的阅读、书写、谈话都和语文核心素养有着莫大的关系,社会参与需要我们拥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解读文本等能力,也会不断对其磨砺提升,可以说是处在变化发展中的,具有发展性,因此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也需要以长远眼光待之。与此同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我们都是从易至难、由低到高,不断的积累基础知识才能获得更高的成就,这也受到不同阶段个体本身理解能力的限制,因此语文核心素质具有阶段性的特征,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以相应的培养策略循序渐进的达到教学目的。

最后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简单的说就是事物自身具备、可达成一定目的的特性,而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基础知识、基础能力都是未来生存交往的必备部分,没有对汉字进行流畅的掌握就不能更好的阅读理解其他各科书籍中的知识内容,也是与人沟通所不可或缺的,这就使得语文核心素养具备工具性;鉴于此,为了能更好的发展其特性,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完成学习知识的内化与迁移。人文性指的是在特定社会文化中成长发展起来的人对有关事物、环境的主观能动性反应的特性,知、情、意等方面都属于人文精神内涵的一部分,简单的说就是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品质等[3],而语文课程是具有人文性的,父子情、师生情等都可以通过语文课程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也能教导学生认知历史,保持个体所具有的个性、创造力。

3.总结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简单的知识传授已经不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重点是培养知识扎实、人格健全、具有个人魅力的新青年,在此过程中"语文核心素养"渐渐代替"语文素养"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特征进一步说明了这是学生的共同素养,需要阶段性、实践性的融入到语文课程中,对此我建议应该建立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教材编订、课堂教学和评价机制,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和社会都要参与到改革中,转变传统观念,以科学的课程标准、切实的教材编订、情景化的课堂教学和多元化立体式的评价方式做好语文核心素养的现实向导,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达到语文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受益终身。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语文素养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研究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语言建构的策略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