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长管理归因理论及策略调整
2018-06-01覃恩贤
覃恩贤
摘要:"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人们也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反过来说,一所好学校必须要有一位好校长!校长是一个学校的核心人物,也是关键人物。更是重要的决策人。校长的管理理念,办学思想,办学目标,治校策略等都是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小学教育;管理;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3-0034-01
校长可谓是一所学校的重要人物和核心人物,同时也是管理学校的重要负责人和决策人,要知道校长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能够决定着学校未来的发展。本文就论述了小学校长的学校管理策略。
1.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校长管理的重要性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它是学校管理中工作量最大、工作对象人数最多、涉及面最广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是学校管理的核心。校长在整个学校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决策地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实到每个学校,关键要通过校长来领导全校师生实施并推动进而变成现实。校长的管理理念及所产生的行为将直接决定新课程在各个学校中的实施状况。随着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全面整合,对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学校教学管理模式使小學校长在教学管理中困境重重。
2.转变教学管理理念
小学校长要按新课程实施的要求,树立为小学推进教学改革服务的教学管理理念,从传统的以应试教育的小学教学管理理念转变为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小学教学管理理念,并且要有捍卫教学管理理念的毅力和勇气。校长要"敢为天下先",顶住家长、社会等种种舆论压力,坚持正确的教学管理理念。小学校长还要善于将自己的教学管理理念转化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实际行动,把教学管理理念转化为学校的规章制度,然后通过制度的约束力把教学管理理念最终转化为教学管理实践。
3.转变教学管理内容
从强调知识、分数的教学管理内容,改变为培养学生能力,是否有创造性的教学管理内容。传统的小学教学管理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忽视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改革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得,更注重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关注教师的教学业绩。因此新课程改革后小学教学管理应以教学为主,坚持走质量内涵发展的道路,无论是教师,还是校长,都要积极投入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集中精力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抓教学的校长不是一个好校长,小学校长必须要转变教学管理的内容,结合学校实际,开发富有校本特色的方案。
4.转变教学管理方法
4.1深入课堂。校长通过深入课堂来了解教学实际情况,是对教学工作最具体的检查指导,也是最有效的教学管理方法。校长身在课堂,能及时了解教学动态和教学信息,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加强教学改革与管理,进行科学决策,准确及时地提供依据。才能将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教学之中,成为学校课改程改革与实践的领路人。
4.2关注教师。校长要关注教师个体、挖掘教师潜能。办好学校,校长是关键,教师是基础。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质量的教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呼唤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和策略,由"关注结果"向"关注过程与方法"的转变。新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留给教师创新的空间与余地比较大。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小学校长更要结合小学教师的特点,关注教师,帮助教师在新的环境下塑造自己的新角色,充分发挥每一个教师的潜力,为提高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服务。
4.3科学评价。小学校长教学管理也要由以往的终结性、选拔性的评价标准转变为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标准。强调评价的诊断性、多元性、综合性、过程性、激励性,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从传统的以"分"为本的评价标准转变为现在的以"人"为本的评价标准。把学生和教师的因素放在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首位,真正使全校师生得到全面发展,人性得到完美体现。
总之,创新校长管理理念不应该只是在办公桌前思考的理论性的东西,它更应该体现在校长工作的方方面面,只有正确把握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学习各类理论知识、世界各地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究教育中所蕴含的规律,真正的、脚踏实地的做好校长这一工作,才能从中提炼出真正适应学校,能够促进学校的发展与优质教学活动的展开,具有创新性的校长学校管理理念。
参考文献:
[1]李永娥.试论小学校长的学校管理策略[J].学校管理,2004,(5).
[2]李永娥.小学校长管理运用归因理论的策略思考[J].吉林教育,2007,(2).
[3]孙贺.关于提高农村小学校长管理能力和加强学校管理的思考[J].教书育人,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