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政兜底护牢民生
2018-06-01向颖羿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见习记者 / 向颖羿
过去3年,全省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健全,救助保障水平持续提高,救助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民政兜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农村低保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则退、按标施保。”
“全省纳入农村低保保障的贫困人口达181万人,贫困人口低保保障率达47.8%,超过全国平均保障率16个百分点。”
“全省农村低保实际人均补助水平达2657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5元。”……
4月16日,在赤水召开的全省民政兜底脱贫工作现场会上,省民政厅对外晒出了2017年贵州民政兜底的“成绩单”。
出席会议的贵州省副省长魏国楠对此予以充分肯定。他表示,过去3年,全省各地、各级民政系统,着力健全制度、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健全,救助保障水平持续提高,救助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民政兜底工作成效显著。
民生安全网基本建立
干净整洁的标准间,每月一百元零花钱,一年两三套新衣服,数字电视、活动室等配套设施完善,医疗费不用自己掏钱……这是60多岁的孤寡老人刘其云现在的养老生活,和他一起住进赤水市大同镇敬老院的农村特困老人有58人,全镇实现了特困人员100%集中供养。
当前,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老弱病残和“两无”贫困人口(无业可扶和无力脱贫)成为脱贫攻坚两大“硬骨头”,是民政兜底保障的主要对象。
小康路上,不落一村,不漏一户,不少一人。为了让农村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则退,贵州着力建立健全以收入核查为核心,以民主评议、张榜公示、县乡抽查为基本保障,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为补充的低保对象认定机制。
施秉县坚持创建“广覆盖、全沟通、精对接”的农村“网格化”治理模式,依托全县1900余名帮扶干部,按照“10963”结对帮扶机制,实现了全县16063名贫困人口的帮扶责任人全覆盖。
在做好认定的基础上,贵州还创建农村低保标准分区域划档次调整提高机制,连续三年大幅提高农村低保标准。2017年农村低保最低一档标准达3528元/年。
对农村低保对象中的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群体,贵州加大倾斜扶持力度,在发放基本保障金的基础上,再按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20%增发特殊困难补助金。
截至目前,全省托底民生安全网基本建立并覆盖所有困难群众,有效兜住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共向62万农村低保对象发放救助粮3609万斤。全省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平均标准达9228元/年,全护理和半自理照料护理平均标准分别达17592元/年、9804元/年。特困人员医疗、住房、教育以及丧葬服务得到全方位保障。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基本能够满足特困人员基本生活、看病就医、文化娱乐、生产劳作等集中供养需求。
基层组织普遍激活
一条长约7公里的山路蜿蜒曲折通向赤水市两河口镇大荣村,如今,这条路已经全面硬化,村民靠种植猕猴桃和发展竹产业,2017年,实现人均年收入13800元。
“我们村能够持续发展,调动村民生产积极性,归功于我们的村民自治的基层模式。”谈到村子的变化,大荣村村支书唐永富如是说。
唐永富回忆,以前的大荣村,村民关系和谐度不佳,群众“窝里斗”,无法进行有效组织,“有人出了修路钱,村民不合作,修了两年也没有修成。”
贵州农村低保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则退、按标施保。图为老年人在贵阳市云岩区中心敬老院练习唱歌。(贵州省民政厅供图)
2013年换届选举时,唐永富和村民一起,选出了村民中能力强、最能服众的人作为村委班子,修订村规民约,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其中村民自治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感恩教育算账对比”,将所有有关民政兜底服务,以及民生相关的数据呈现给村民,引导村民有一颗感恩党,感恩社会的心,重点纠正村民“等靠要”的思想。
通过这一制度,大荣村成功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极大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包括现在的进村道路,全部通过群众自治组织解决的。”唐永富回忆道。三年来,大荣村建档立卡的37户126名贫困户,现已实现35户121人脱贫,余下贫困户预计在2018年内可脱贫出列。
为了激活基层组织在民生保障中的能动性,过去三年来,贵州全面铺开基层自治工作,提高民主选举质量,实现“能人”治村。
数据显示,全省第十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新当选的村委会成员中,党员占42.5%、平均年龄41.7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总数的8.6%。
为进一步拓宽群众共商脱贫攻坚的渠道,贵州逐步建立起规范完善的协商制度,采取民情恳谈、社区论坛、专家听证、群众评议等形式,对脱贫攻坚政策落实等重大问题进行广泛协商,实现了基层协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普遍建立起以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为基础的民主管理制度,涌现出一批村规民约示范村。
此外,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截至2017年,全省共建成农村社区服务站13415个,覆盖率达99.84%。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做实政策层面民生兜底的同时,贵州还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织密民政兜底安全网——
2016年以来,全省社会组织共募集资金24亿元用于脱贫攻坚事业,受益群众170万人;
2015年以来,省慈善总会共募集慈善款物4.23亿元,广泛实施助医助学、赈灾助残等脱贫攻坚项目30个;
2015年以来,在27个县(市)实施“三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计划、“社工黔行”系列项目43个,运用社工专业方法服务困难群众5万余人;
2015年以来,全省建成4244个农村互助幸福院,123个功能齐全、管理服务水平较高的农村敬老院成为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低偿养老服务……
成绩属于过去。今年3月,贵州民政兜底工作再发力,省民政厅、省扶贫办联合制定《贵州省民政兜底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围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好脱贫攻坚“四场硬仗”的总体目标,贵州将全面实施“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攻坚”“精准关爱服务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助力脱贫攻坚”“发展农村养老助推脱贫攻坚”“创建移民安置点和谐生活共同体助推易地扶贫搬迁”“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助推脱贫攻坚”“引导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驻村帮扶助推脱贫攻坚”行动(简称“6+1”行动),确保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和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救助保护的兜底作用、基层自治组织和社区建设的基础作用、农村养老和社会组织管理以及驻村帮扶的助推作用。
魏国楠强调,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民政兜底任务是新时代的使命,要深入推进各项民政工作,向脱贫攻坚总体目标聚焦,向脱贫攻坚“四场硬仗”聚焦,向“春风行动”各项任务聚焦,不辱使命,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