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这条思想主线
2018-06-01曹应旺
文_曹应旺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九大的灵魂,也是已经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则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主线。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这条主线。
“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关键词。报告203次提到“人民”,4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处处强调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报告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人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关键词。开卷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仅直奔“以人民为中心”这条主线,而且这篇千字短文,18次提到“人民”,誓言:“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人民”,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梁家河担任党支部书记以来,在正定、福建、浙江、上海任职期间经常说的、想的、做的关键词。他每到一地都“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赢得了他双脚走过的所有地方的老百姓对他由衷的赞誉。习近平总书记是从人民中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领袖,德之厚者、智之大者!
“以人民为中心”,是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怎样看自信的钥匙。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结束语中指出:“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这也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特别强调的一段话。它深刻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能自信的问题。这就是土地广袤、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这三大因素迭加在一起的国家才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国家。这三大因素的底色和中心是人民。人民是这广袤土地上历史的创造者。人民也是这广袤土地上时代舞台的“剧作者”。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
“以人民为中心”,是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如何治国理政的钥匙。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习近平治国理政“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观。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习近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的力量是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贵州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吸引了一批国内外大企业落户,为贵州新增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图为贵阳大数据呼叫中心。(贵州图片库供图)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习近平治国理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价值观,将治国理政的价值判断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标准,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为解决脱贫问题他深入湖南、贵州等地调研,在湘西十八洞村形成了“精准扶贫”的对策思路。为解决长期农业社会形成的厕所简陋影响人民卫生健康的问题,他提出了“厕所革命”。这都是胸中有民,小中见大的事。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我们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他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这是习近平治国理政“以人民为中心”的方法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而产生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治国理政中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方法论。他认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聚合人民群众的力量,正是十八大以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的根本性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曾生动指出:“广开言路,博采众谋,动员大家一起来想,一起来干。正所谓‘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以人民为中心”,是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钥匙。执政党和人民的关系是血肉关系、鱼水关系。执政党如果离开了人民还能治什么国、理什么政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他说:“人民群众最痛恨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最痛恨各种特权现象,这些现象对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具杀伤力。我们必须下大力解决好消极腐败问题,确保党始终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把党建设好,号召:“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地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