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使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2018-05-31梁庆旭
梁庆旭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以知识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课堂的“主宰”,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者,是课堂的配角,缺少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机会,自身潜能未能得到挖掘,创造力受到抑制.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如果教师忽视数学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忽视知识的产生过程,不能将新知识融入学生的生命、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自主性、自觉性、创造力逐渐丧失,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数学教学要回归本真,教师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解决问题.
在探究学习中,教师不要将概念、原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实例、问题进行观察、实验、思考、交流等掌握原理,获得结论.合作探究区别于一般的个人探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一些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同伴、小组等集体合作的方式展开共同分析、探讨,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获得结论.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出生活问题
合作探究始于问题,而问题要融于情境之中,构建数学知识与生活實际之间的联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情境的创设不是随意而为,要与学生的内在需求相契合,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起点,选择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迫不急待地弄清楚问题的真相.
例如,在讲“设计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同学们,下面的这些标志你都认识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这些图形贴近生活,给人以美的享受,人们是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的.这样,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对数学充满兴趣.
二、开展自主探究,确定疑难问题
在合作探究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对问题有所认知,并有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而在合作探究中主动交流,实现深度思考,有的放矢合作探讨,从而提高探究效率.
例如,在讲“生活 数学”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某粮店出售三种品牌的面粉,袋子上分别标有质量(25±0.1)kg、(25±0.2)kg、(25±0.3)kg的字样,从中任抽出两袋,它们的质量差最多是多少?在自主探究中,学生常常不清楚(25±0.1)的意义,从而在合作探究中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交流得到解决.
三、小组合作探究,共同释疑解难
当个人的力量无法解决问题时,学生就会在合作探究环节,将自己遇到的疑惑告诉大家.由于小组存在着个体差异,大家的认知基础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各异,这个学生不会,那个学生可能会,大家一起交流探讨,一般难度的问题就能解决.比如,对于“(25±0.1)kg的意义”,有的学生认为,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是表示24.9至25.1kg这个范围.有的学生认为,其最大值为25.1kg,最小值为24.9kg.经过同伴的交流讨论,学生明白了这三种品牌的面粉中最大值为25.3kg,最小值为24.7kg,因而它们的质量差最多是0.6kg.有的学生认为,从(25±0.3)kg中就能得到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差就是0.6kg.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深入.在教学中,如果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学生就会难以深入把握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在观察、实验中探求规律.
例如,在讲“一次函数图象”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一次函数y=2x+3的图象?小组成员通过取值、计算、描点、连线、分析,发现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且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由此分析画一次函数的图象只需确定2个点.然后适时追问:选取哪2个点更加方便?学生激烈讨论,发现取与坐标轴的两个交点,即(0,b)和(-bk,0)比较合适.
四、集体交流合作,互学互助互补
在小组合作探究之后,对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有了一个解答,但解题是否论据充分,是否完美,需要全体师生的认可.面对同一问题,各小组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法,通过集体合作交流,相互探讨,相互学习,促互补充,相互促进,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入.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究氛围,将思考与交流的主动权让给学生,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建构知识、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