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分析
2018-05-31李海
【摘 要】通过对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内涵的阐述,分析了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行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路径和策略。
【关键词】创新创业;职业教育;教育供给侧结构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7)04-0066-05
【收稿日期】2016-10-10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本土化下现代学徒制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为GDJY-2014-B-a011;2016年度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校级课题“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为2016k06
【作者简介】李海(1969—),男,江西瑞金人,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原理、高职教育管理、大学课程与教学论。 经过多年的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同时,与之相伴的是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之间的不相匹配。一方面,职业教育的规模化、同质化、粗放式、低水平的现象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个性化、特色化、内涵式、高层次的教育供给不足,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指引下,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优化成为当今改革的重要主题。
一、教育供给侧结构的含义
供给侧改革是侧重教育供给方面进行优化的改革,也就是通过优化供给,提高供给效率和质量,满足社会需求,从而达到供需平衡、协同发展。[1]
所谓“教育供给侧”结构,指的是教育供给的质量、教育资源要素、教育投资主体等方面构成的比例、构造、搭配和排列。[2]教育供给结构不同,产生的结果如稳定性、质量等也会不同,这是因为结构会对事物的功能、作用产生直接的影响,结构发生了改变,功能也会随之改变。因此,要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必须先了解教育供给侧结构。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主要包括重心位置、支撑面积的大小和结构的形状。同样,影响教育供给侧结构的因素主要是教育供给的质量、教育资源的供给和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资源需求之间的协调。
(一)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提出的时代背景
1.是对教育需求的反馈与回应
从市场配置要求来看,要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培养多层次的专业人才,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要符合社会的需求,可以定位在高端人才的培养上,也可定位在中低端人才的培养上,要做到人尽其才必须人安其位。高職院校不能盲目扩招,造成“人才相对过剩”,也不应求新求大,胡乱中西结合。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市场的内在需求。
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已显示出其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之间的匹配却越来越难以一致。一方面是职业教育“低头干活”,“先做再说”,导致职业教育的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另一方面,不甚关注与市场的接轨,缺少自身的特色、个性,低端人才过剩,创业能力不足,高端人才无能力培养,教育供需不一致。由于职业院校对市场反应滞后,校企合作、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与市场需求有所偏差,难以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2.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市场检验与反应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无法符合市场的需要,主要是因其所学专业与从事的职业不符,供需错位所导致的。市场上缺乏的是能力强的技术人才,普通技术工人、管理人员过多,底层的人才过剩,意味着大学生就业存在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是高职院校不注重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结果。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通过改革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培养不同层次人才尤其是高层次技术人才,满足社会的潜在需求。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本质即针对教育质量的要求对学生培养的各个要素进行优化与提升。
3.是为了达到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之间的有效平衡
高职院校教育供给可以采取多种模式,如订单式等,但绝大部分学生是自主择业,尽管就业率很高,但就业质量不高,如成为低技术的保安、汽车司机等,且大部分专业不对口。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是为了把人才培养放在中高端层次上,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培育新供给,形成新动力,扩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改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可推进人才技能的结构调整,减少重复建设、“批发”培养人才和大量提供低端低技能人才供给的现象,扩大按需培养、订单式培养和中高端技能型人才供给的数量,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体系能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二)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是改革的方向,结构性是改革的方式方法。[3]因供给方不适应需求方的要求,改革应主要侧重从供给方入手,对供给进行结构优化以满足需求方的要求。
教育供给侧改革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教育供给侧在质量上的要求。要求教育供给端能提供满足学生需求的教育服务,既能提升教育质量,又能发展学生个性,是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的结合。二是对教育供给侧在多样化上的要求。教育供给端能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新供给侧结构,包括新的教育服务模式、教育资源、教育环境等。三是教育供给侧与教育需求侧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它包括供给侧中各方之间的协作互动,如高职院校、政府之间的沟通、配合与协作;教育供给侧纵向之间的互动,如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互动;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互动等。由于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处于二元分割状态,很大程度上是单向性行为,这种教育供给侧的单一模式必须突破,要逐步改变教育供给侧主导模式,通过调整供给侧结构,提供适合社会的“产品”。
总之,进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改变传统、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就业和创业的能力。高职院校应紧密结合教育需求,在教育供给上培养学生的国际适应力和职业核心竞争力,满足不同岗位、不同职业、不同行业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推动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和模式的转型。
二、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必要性
在教育供给侧结构方面,存在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同时,企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却很难满足。一方面,高中毕业生人数近几年总体上有所下降,高职院校招生面临生源减少的问题,而且越来越多的学生出国留学,不愿意在国内就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高职院校很少考虑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什么专业好招生、好就业就开设什么专业,不管条件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导致高职院校专业的同质化严重,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无法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求相一致或同步。
(一)人才培养:供需不匹配[4]
工作岗位减少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供给跟不上岗位需求。因为高职院校的同质性,培养的人才与岗位的需求不一致,导致有的岗位有较多人竞聘,有的岗位无人应聘,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比较缺乏,企业高薪也难以引来“凤凰”。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无法满足个人和社会对技能的要求
一方面,学生一旦就读某一专业,往往只能从一而终,个人的兴趣、爱好无法得到最大的满足,对自身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很难学好技能;另一方面,个人的技能需求得不到满足,又影响了学生技能的提升。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与面向的行业、职业紧密度不够,面对的领域不够准确,专业定位交叉、面宽,反映在设置的课程上表现为岗位针对性不强、职业对应性差。目前,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还处于“技能低、薪酬低、水平低”的状态,主要从事艰苦的行业,或者在该行业中处于中低端,无法满足用人部门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三)就业与培养目标:校企合作不紧密,教育目的有所偏差
校企合作不紧密,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缺乏必要的统筹规划,重复建设、同质培养现象比较普遍,人才培养与产业不对接。校企合作一头热,实践型教师队伍比较缺乏,实训条件不适应或场所使用率很低,人才培养标准滞后于社会的需要。这些软硬件的缺失往往会引起教育目的的偏移,导致职业教育质量下降。
就业不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在此条件下能得到全面发展,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大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反思能力、适应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发展。社会上对人才的评价受到职称和学历的影响,导致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待遇较低,同工不同酬。
(四)创业教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
有些专业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但高职院校依然没有转型,与市场的需求结合不紧密,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导致毕业生工作不稳定,极大浪费了高职院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无形中提高了办学成本。
当“产品”(毕业生)供大于求、生产能力(培养数量)大于需求时,就是“产能过剩”。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岗位减少,出现就业供给不足。学生要就业,必须先创业。一旦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做得不好,学生没有受到较好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时,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然有所欠缺,加上缺乏启动的资金,学校和社会对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即使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到工作,依然会普遍出现隐性失业现象,或就业质量很差。
(五)职教理念:教育供给意识差
教育需求管理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政策和要求,根据政府的指令促使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学校仅有较少的自主性,容易追求就业率而忽视就业质量。一旦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行为围绕政府的要求而不是按人才培养规律进行的时候,相关的副作用将更为明显。
职业教育的地位没有得到认可。在我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比地位较低。技术技能型人才没有得到重视,重学术轻技术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还没有真正落实,社会对职业教育仍有偏见。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重视还不够,比较缺乏自主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服务,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层次、目标提供多元、差异的教育服务。在统一授课模式下,学生的质疑习惯、个性思想、团队精神等较为缺乏,影响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主动发展,也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形成。
三、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内容
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提高教育供给质量作为出发点,从教育供给侧切入,以结构性作为改革的方式,以改革作为手段推进结构的调整,[5]对教育供给结构的配置进行优化,扩大有效的教育供给,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人才培养方式和模式的创新,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和就业能力。
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益,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使之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以质量为核心,在课程设置、专业设置、质量评价、就业指导等方面提供多样化的资源和服务,注重学生的兴趣、个性、特长的培养,在技能、知识、情感方面能与所用相结合,提高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率。
(一)采取有效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为重点,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有所作为。
1.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主要体现为教学方式的变革
高职院校应多采用讨论式、研究式、演讲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让学生成为理性思考的人、有反思能力的人。思维能力是学生学好专业的基础,是学生对事物及其各种现象做出自我判断的核心。
2.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为落脚点,主要体现为培养目标的变革
在学校成立创业基地、创业园区,提供各种创业课程、创业案例、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活动、创业竞赛等,开展创业讲座,树立自主创业典型,指导学生了解政策,为学生创造创业的空间、机会,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经验,形成创业能力。
3.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抓手,主要体现为培养方式的变革
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场所,在校内外开展实训,在教学中尽量将理论知识设计成实踐教学内容,搭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环节。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通过开展做实验、技能竞赛、岗位模拟、仿真实训、发明制作等方式,在“做中学、学中做”,进行动手实践,在动手中观察世界与环境,学会专业技能,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4.以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导向,主要体现为教育评价的变革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的是培养个性化人才,高职院校应尊重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的特长,因势利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形成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具有技能突出、做事有特长、创新有特色的应用型开拓人才,为地方发展服务。
(二)进行基于市场需求的专业与课程改革
人才培养最终要落实到专业和课程的改革上,要做到就业与培养的无缝对接,必须构建模块课程、项目化课程等,把岗位技能要求、职业道德素质要求融入到专业教育和课程中,调整和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學模式、教学内容等,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和就业竞争力。[6]
1.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核心
课程设置要突出就业需求,根据就业岗位设置课程,并从人才需求反推课程的设置。根据人才需求的层次设置不同级别的课程,如各行各业都有工程师,有维修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建筑工程师、电气工程师、探矿工程师、测绘工程师、设计工程师、纺织工程师,等等。[7]高职院校应对技术员、操作工人、工程师进行分层定位强化培养,课程要体现不同层次的要求,以满足不同企业对不同岗位的需求。
2.专业设置应满足市场需求
专业设置要考虑市场的需求。专业设置前应进行调研,了解市场需求,以满足社会需求、回应社会需要为导向,把专业教育放在整个市场的需求之下,做到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衔接、连续、一致。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同时要引导学生创新,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实现成果转化。有些高职院校按教师的在岗情况开设专业和设置课程,以人设岗、以人设专业和课程,不是完全按划分的专业要求进行设置课程,必然会产生高职院校只负责培养、不负责就业的结构性问题。专业设置要统一规划,对类似的专业不重复设置,以免造成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和人力、财力。
3.培养人才应对应岗位要求
专业设置要与社会的需求相一致。从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入手,通过对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获得知识、技能、态度要求,根据岗位要求设置课程,根据岗位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学生就业后要根据毕业生的反馈修正培养目标,再订正课程目标和标准,根据课程标准设计模块课程,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4.应实行专业退出机制
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一切考虑自身的利益,忽略社会的需要与发展,如聘任制按生师比聘任不同岗位的教师,为让更多的教师获聘,所有的专业都在追求扩大学生数量,结果造成生师比过大,资源不足,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形成“结构性浪费”。另一方面,专业设置更新慢,与经济发展、产业转型、行业更替不接轨,专业滞后于产业的发展,造成“结构性缺失”。因此,应建立专业退出机制。学校要反思专业的布点,对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低、第一志愿录取率低、社会需求量低的“四低”专业实行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当年属于“四低”的专业,对专业进行预警,第二年减少招生指标。连续两年列入预警的专业,将停止招生,实行退出机制。
(三)建立校企教育资源网络共享平台
“互联网+”能整合校企资源,共享信息,通过资源、信息共享推动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改革,让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单位的用人要求,在改善教育供给侧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校企合作互联网平台可以在职业测评、技能学习、实训实习、考试培训、考证比赛、课程设置、专业标准等方面进行校企合作,形成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企业指导学生的技能和实践,学生到企业了解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学校按岗位需求进行知识、能力和技能培养,建立信息云、实训云、课程云、课堂云、企业云等,推动供给侧的改革。
职业教育应通过一些利益联合体的模式建设平台,如成立理事会、职教集团等,实现校企之间的对接、知识学习与岗位能力的对接,达成专业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把企业的需求、技术要求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学校与企业合作项目,在融资合作的过程中挖掘创业项目、外包项目,由企业的创业导师、实践导师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就业能力。“互联网+”成为沟通学校与企业之间联系的桥梁和平台,学校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为企业提供合适的高质量工人,推动企业形成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高职院校在平台合作共建方面还可做得更大,可以几个学校甚至全省的高职院校、跨省的高职院校之间在自愿的基础上实现合作共建、资源共享,通过建立共享机制,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形成职教共同体和新型战略合作关系。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1.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由相关的创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等为学生授课,培养具有创业意识的创新型创业人才。通过开办模拟创业公司,学校注入一定的启动资金,要求学生撰写创业方案,教师和企业人员组成创业指导小组,为学生创业提供建议,说明企业运作、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产品,开拓市场,获得生产、营销等方面的体验。创新创业教育应改变应试教育、知识教育的障碍,按照就业市场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不靠“教育需求侧的拉动”,而是靠“供给侧的推动”来实现职业教育的改革。
2.建立创新创业平台
创业需要创业者具备一定的创业思维、创业意识、创业动力、创业能力等,这些能力需要创业教育、创业实践来培养。高职院校要以学生所学专业为依托,构建创新创业平台,通过平台开展创业讲座、创业竞赛、创业沙龙、创业社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也可借助创新创业平台,向社会、企业融资,做真实项目,引导学生进行线上线下创业,获得直接的创业经验。借助创新创业平台,在校内设立校园超市、小公司,指导学生体会真实的创业。[8]
(五)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素养的多样化人才
我國一方面有很多高职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很多专门的技术岗位找不到合适的人,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有效需求不缺乏,但缺少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高职院校要提供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供给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即看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经得住市场的“检验”,能否用得上、做得好、有后劲。这需要高职院校适度超前培养人才,把职业教育放在国际视野下通盘考虑,按国际标准培养人才,并且把国内外企业联合起来,共同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使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高素质、技能强的多层次人才。
1.基于国际素养的职业教育供给意识
引进国外资本和社会资本,推动职业教育改革进程。以社会资本的注入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以开放性、发展性、持续性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全面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国外发达国家经过了多年的职业教育实践的积累,形成了较好的职业教育体系,有很好的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和引进这些优质教育资源,结合我国的实际,可以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
2.人才培养方式、培养模式的结构调整
随着受教育者和市场对教育消费要求的提高,越来越要求学校能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包括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多层次的教育方式、多维度的培养模式等,个人和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推动了高职院校结构改革的步伐,推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乔春华.供给侧改革与高等教育发展[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13—117.
[2]袁广林.供给侧视野下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6):15—22.
[3][4]庞丽娟,杨小敏.关于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和建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10):12—16.
[5]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2):12—17.
[6]高权德,李峥.论“供给侧改革”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当代继续教育,2016(10):70—73.
[7]李海.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障碍与对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2(2):34—36.
[8]夏继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创新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6(3):69—72.
The Reform of the Supply-side Structure for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Contex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LI Hai
(Institut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Guangdong Teachers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Arts, Guangzhou 510640, 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elaboration on the background and the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 supply-side structure refor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the education supply-side structure reform, and proposes the paths and strategies to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supply-side structure reform.
【Key word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vocational education; supply-side structur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