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制度与税法原则性差异分析
2018-05-31韩一彪
韩一彪
摘 要:目前我国税法与会计制度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税法重点在于营造公正合理的税收环境,保证国家财务收入,会计多是为企业相关利益所得者服务的,由于两者之间的服务目标不同,所以虽然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仍然存在明显差异。本文以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为依托,详细分析了会计制度和税法原则性差异。
关键词:会计制度 税法 原则性差异 分析
一、前言
税法和会计制度在服务方式和应用方法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但是由于二者的服务对象不相同,造成两者之间存在原则性的差异。债权人和投资者是会计服务主要对象,是为了统计企业的财务情况并公正反映企业经营成果而存在的。政府是税法的服务对象,主要目标是为政府征集税收,满足政府的财政支出。会计制度和税法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对其差异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二者,更好的服务社会。
二、税法和会计制度差异产生背景
我国在建国初期,曾经长时间实行计划经济的政策,一切以集体的利益为重,此时会计制度是为税法服务的,且当时国有企业收益所占的国家财政收入较高,因此税法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不重要的位置,会计制度与税法是一致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私有企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一大批私有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壮大起来, 兼有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形式影响,我国税法和会计制度逐渐分道扬镳。我国与90年代初期分别进行了会计大改革和税法制度大改革,奠定了当前会计与税法模式的雏形。二十一世纪以来,国际上一系列财务欺诈丑闻的曝光使得人们明白,一味地分离会计制度和税法制度是不可行的,二者之间在保存差异的同时,还需进行有效的协作,在税法制度的监督下,避免企业偷税漏税行为,避免企业诚信危机,促进证券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进步。
三、税法与会计差异成因分析
(一)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指的是企业在做出风险较大的决定时要能够谨慎,对风险和危机进行全面的推演和分析。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做出财务收入预估,不能低估费用也不能高估收入,保证企业财务安全。谨慎性原则的广泛应用有利于企业及时规避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项风险,促进企业稳健发展。在进行不实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时,根据会计制度推算的资产减值准备金,会有部分计入企业的管理费用,而影响企业的收益。总之,谨慎性原则为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税法对谨慎性原则的态度与会计制度恰好相反,这是由于谨慎原则不能匹配费用和收入所导致的。谨慎性原则大多会低估企业收入,而高估风险,若以谨慎性原则为标准,则会减少企业税收,给国家财政收入带来不利影响。一般来说,为了保证税收收入,税法要求企业只有在损失实际发生的前提下才能作为费用扣除,而不能对损失进行预估。
(二)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
会计核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本原则,以义务权利发生和实际归属为标准,力求更加合理和有效的统计企业的经营收益。税法对权责发生制的态度与会计制度基本先沟通,在税法中,根据企业会计利润征收应税所得额。同时,会计估计通过权责发生制而产生,税法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全税收,突出表现在增值税的征收上。收付实现制度能够更为直观简便的进行征税管理,因此我国在税法上进行了适度应用,而且收付实现直接与纳税人现金流量相关,使得纳税人在支付的同时便包含税收。
(三)历史成本原则
会计计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考虑的因素是历史成本,历史成本具有可验证性和客观性,其作为主流的计价基础拥有原始交易凭证和详细记录。但由于根据历史成本原则计算的资产价值表现出的历史信息有很大局限性,造成历史成本本身具有一定风险。历史成本不能够反映出一个企业资产的现实价值和未来发展趋势,且时间上难以与资产使用后的历史成本形成一致性。据此,很多学者提出了根据现时计价、可变现净值、现行成本等相关的计价基础。税收与会计制度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历史成本的可验证性和客观性恰恰是税收征集的原则,历史成本是税收的基础,税法在很多情况下严格采用历史成本原则,即使在会计制度本身不采用历史成本原则的前提下。在实际的税法中,历史成本是最直观的参照,并成为能够公平公正征集税收的基石。坚持历史成本原则,税收能够有据可查,避免了税收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促进税收制度的稳定,避免稅法的波动。
(四)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除了权责发生制以外的另一大计量和计算原则,在依照权责发生制确定的会计要素分析完成之后,根据配比原则对特定条件下的成本和费用进行深入的比较,从而得出企业财政收入。在税法中,也可以适当的遵守配比原则,配比的当期申报费用扣除之后即为纳税人发生的费用。需要我国明确的是,配比原则在会计核算和税法中有很大的出入。首先,会计核算考虑的是不完全的历史成本,并遵照谨慎性原则,将相关的坏账准备以及管理费用等也进行了配比。税法遵循的是实际发生的企业成本和收入,严格遵守历史成本,需要会计制度做出相应的匹配和调整。其次,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进行配比计算才能得出企业利润,税法则不完全按照会计意义上的支出和收入进行税额计算,会采用一定的收付实现制度。最后,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分公司的经营效益,需要对不同产品、不同分部以及不同区域的直接费用、间接费用进行合理有效的配比和分类。税法除此之外还需依照相关性原则,先对不同产品项目的税收级别进行分类,然后确定好不相关的收入,比如赞助支出、担保支出等,并予以扣除。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会计制度与税法之间的原则性关系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介绍了我国现行税法制度和会计制度的主要产生背景,从会计制度和税法制度之间的差异性入手,提出了二者在相关的谨慎性原则、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历史成本原则以及配比原则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参考文献:
[1]高允斌.会计与税法差异比较及纳税调整[M].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高金平.新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分析[M].大连: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曹谷晓,王静.税法为何与会计制度产生差异[J].财会通讯,2005( 12) : 19~20
[4]《几个发达国家税务会计模式》, 2006 年 6 月 3 日.
[5]《企业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 第四十二条第一款 ,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 33 号.
[6]刘永立 .财务会计教程[M].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