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油茶嫁接裸根苗栽培新方法在生产应用中的试验初报

2018-05-31

经济林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树高根苗保存率

(湖南省郴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湖南 郴州 423000)

油茶Camellia oleiferaAbl.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1-3]。油茶综合利用价值极大,茶籽油是良好的保健油品,茶籽粕中的茶皂素、茶籽多糖、茶籽蛋白等均为化工、轻工、食品、饲料等领域的生产原料[4],从油茶果皮中还能提取栲胶[5]。因此,油茶是国家粮油安全战略的重要树种,在我国已大面积栽植,并以每年数十万亩以上的数量增长。

但是,油茶造林成本相对较高,前期投资大,使得行业门槛高,这制约了油茶种植面积的增长。且当前对油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油茶遗传育种技术[6-9]、栽培管理技术[10-12]、茶油提取与加工技术[13-14]等方面,而缺乏对降低油茶造林成本、提高油茶投资效益方面的深入研究。调查发现,油茶种苗繁育以容器苗为主,与裸根苗相比,其造林保存率相对较高,造林见效快,故其被广泛使用。但是,容器苗生产成本高,苗期生长慢。为了降低造林成本,本研究分别以2年生油茶容器苗和裸根苗为材料进行了6 a的栽培对比试验,就不同造林方法对油茶栽培保存率、生长量(树高和冠幅)、产量和投资效益等方面的影响情况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油茶低成本造林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湘林系列油茶品种——湘林1号、湘林4号、湘林69号、湘林210号、湘林攸30号、湘林攸36号等2年生油茶容器苗和裸根苗,供试苗木为地径≥0.5 cm、苗高≥50 cm且叶、茎、根部都无病虫害的壮苗[15]。

1.2 试验方法

分别采用2年生油茶嫁接容器苗造林方法和2年生嫁接裸根苗造林新方法,在湖南省郴州市的12个油茶生产基地进行造林试验,并就其栽培保存率、生长量(树高和冠幅)、产量和投资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2年生油茶容器苗,采用传统方法造林,栽植时不脱袋,做到根舒、苗正、压实,平嫁接口覆土。2年生裸根苗,采用如下几种油茶栽培新方法造林:(1)取苗,于晴天的下午或阴天或小雨天气,选取2年生合格的油茶裸根嫁接苗,要求取苗及苗木运输全过程对根部都要作遮阳保湿处理;(2)贮苗,苗木运输到造林地后就地深埋,即在造林地挖40 cm3的贮苗坑,及时将苗木整把放入坑中,每坑浇灌5 kg清水,覆土压实;(3)保湿,造林前,将油茶裸根苗用50×10-6的GGR6#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拌的黄泥浆浸泡处理根部,再把处理好的油茶苗装入内盛有1/3的上述黄泥浆水的小桶中,上山造林,苗木根部要求浸泡在小桶内的黄泥浆水之中;(4)造林,栽植时不必修剪枝叶,把嫁接口栽入5~10 cm的土层深处,压实,然后覆土呈80~100 cm的圆盘型,圆盘高10 cm左右。

1.3 试验地

在湖南省郴州市的12个不同油茶新造林基地(见表1),选择立地条件相同、管理水平一致的试验地,2年生油茶容器苗造林试验地和2年生裸根苗造林试验地各选1块,每块试验地的面积均为0.067 hm2。

1.3.1 保存率的测定

选择春节前的冬季造林,避开影响造林成活的不利天气,测定造林保存率,测定时间为造林1年后的12月份,在试验地内采用实地全额保存株数调查法进行调查,判定统计标准为:完全成活的计为成活株,半死不活或完全死亡的计为死亡株。

1.3.2 油茶栽培生长量(树高和冠幅)的测定

在同一试验地内,造林后第5年进行油茶树高和树冠的测定。每块试验地随机抽取5个单株测定其树高和冠幅(以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平均值为每个单株的冠幅值),再分别将5个单株的树高和冠幅均值进行比较分析。测定时间为茶树休眠期的12月份。

1.3.3 油茶栽培产量的测定

造林后的第6年,在各试验地块上分别进行产量的测定,采用全额计量测产的方法统计单位面积产量,然后进行比较分析。测产时间为茶果成熟期的10月份。

1.3.4 油茶栽培投资效益分析

采用两种栽培方法造林,将各试验基地造林6年来每0.067 hm2的实际总成本包括林地清理、整地、种苗、栽植、肥料农药、管护、采收及加工费等方面的费用和第4、第5、第6年这3年的实际总收入(按市场油茶鲜果3元·kg-1计价)进行比较,并分析其投资优势。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方法对油茶栽培保存率的影响

不同栽培方法对油茶栽培保存率的影响结果见表1。容器苗造林栽培保存率最大的试验基地为北湖区鲁塘镇碧潭村和永兴县马田镇邝家村,其栽培保存率均达到了100%;保存率最小的为汝城县岺秀镇宝南村,其栽培保存率达到了91.1%。而裸根苗造林栽培保存率最大的为北湖区鲁塘镇碧潭村,其栽培保存率均达到了98.8%;保存率最小的为桂阳县洋市镇石兰村,其栽培保存率达到了90.0%。容器苗造林、裸根苗造林的平均保存率分别为96.4%、94.3%,其差值仅为2.1%,在油茶栽培保存率方面两种栽培方法间无显著差异。这一试验结果表明,油茶种苗栽植的关键技术是:(1)油茶苗栽植前全流程都要进行根部保湿处理;(2)栽植时,宜用50×10-6的GGR6#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拌的黄泥浆浸泡处理根部;(3)栽植时要注意深栽,即嫁接口宜栽入母土以下5~10 cm处,压实。

表1 不同栽培方法对油茶栽培保存率的影响Table 1 Effects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methods on the Camellia oleifera preservation rate

表2 不同栽培方法对油茶生长量(树高和冠幅)的影响Table 2 Effects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methods on the Camellia oleifera growth

2.2 不同栽培方法对油茶生长量(树高和冠幅)的影响

不同栽培方法对油茶生长量(树高和冠幅)的影响结果见表2。容器苗造林的油茶生长量(树高和冠幅)最大的试验地为北湖区鲁塘镇碧潭村,油茶树高112 cm,冠幅130 cm;树高最小(83.6 cm)的试验地为桂阳县洋市镇石兰村,冠幅最小(91.0 cm)的试验地为桂阳县樟市镇泊山村。裸根苗造林的油茶生长量(树高和冠幅)最大的试验地为汝城县岺秀镇宝南村,树高170.4 cm,冠幅220.7 cm;树高最小(156.0 cm)的试验地为苏仙区栖风渡镇岗脚村,冠幅最小(200.4 cm)的试验地为桂阳县洋市镇石兰村。容器苗造林的树高和冠幅均值分别为94.9和106.0 cm,裸根苗造林的树高和冠幅均值分别为161.9 cm和211.8 cm;由此可见,就油茶生长量而言,裸根苗造林的生长量比容器苗造林的大。究其原因,容器苗根系生长受到容器袋的限制而难以舒展,导致油茶树体水分和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因此,油茶树体生长受到影响。实地调查发现:容器袋大多3年内不能降解,甚至第5年仍未降解完全;而裸根苗造林,只要严格按照新方法与栽培要求栽植,油茶成活后就会生长较快。

2.3 不同栽培方法对油茶果实产量的影响

油茶果实产量的测定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裸根苗造林的油茶果实产量比容器苗造林的都要高。容器苗造林的油茶果实产量最高(2 100 kg)的试验地为北湖区鲁塘镇碧潭村,最低(1 380 kg)的试验地为桂阳县洋市镇石兰村;裸根苗造林的油茶果实产量最高(4 935 kg)的试验地为北湖区鲁塘镇碧潭村,最低(2 850 kg)的试验地为桂阳县洋市镇石兰村。容器苗造林的平均果实产量为1 777.5 kg,裸根苗造林的平均果实产量为3 738 kg,比容器苗造林的高出1 960.5 kg。这一测定结果表明,裸根苗造林在油茶增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表3 油茶果实产量的测定结果Table 3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Camellia oleifera fruit yield

2.4 投资效益分析

不同油茶栽培方法的投资效益分析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容器苗造林0.067 hm2投入的成本平均值为2 466.5元,裸根苗造林0.067 hm2投入的成本平均值为2 462.4元,两者投入的成本非常接近。但是,从平均产出比值来看,栽培6 a内,容器苗造林共需投入6.94元才能收回1.00元的成本;而裸根苗造林,只需投入3.29元就能收回1.00元的成本。由此可见,油茶裸根苗新法造林既可降低生产成本,又能提高油茶果实产量,其经济效益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油茶嫁接裸根苗栽培新方法在油茶生长量(树高和冠幅)、果实产量和投资效益方面均高(优)于容器苗造林,且在保证保存率的同时降低了造林成本。

生产实践证明,好的栽培方法还必须具备好的前提条件:即要选择适合油茶生长的造林地,这是保证油茶丰产的基础;选好油茶良种苗是关键,必须选择具备“四证一签”(即已获得国家资质认证)的2年生油茶良种嫁接裸根合格苗;必须按上述方法因地制宜地把油茶林的管护工作做到实处。油茶裸根苗栽培新方法同样适用于叶、茎、根部都无病虫害的3年生油茶良种嫁接裸根壮苗的栽培。

尚需探讨的问题有如下几个:(1)开展多个油茶优良品种混栽模式的研究。在掌握各品系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探讨以何种比例混栽为最佳搭配,以真正实现油茶高产稳产的目的。(2)开展生物防控病虫害的研究,为保障茶油的油质安全,针对油茶各种病虫害,可采取物理防治、害虫天敌防治、生物防治、人工捕捉和悬挂振频灯等综合措施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尽可能禁止化学农药的使用[16-17]。(3)开展油茶精准提产栽培技术的研究。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现有油茶新造林中,油茶良种参差不齐,有的大小年现象非常明显,有的品种花多果少,甚至有的只开花不结果,有的虽然能高产稳产,但其抗逆性很差,树体容易衰弱甚至枯竭,因此,开展油茶精准提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从而筛选出优良单株,这是很有必要的。(4)开展生态立体栽培模式的研究。油茶公司、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开展种养结合,以扬长避短,这已非常普遍,但要寻找到一个更加合理有效的栽培模式,如猪—沼—药—油的搭配模式就值得效仿,对此也有待于深入研究。

表4 不同油茶栽培方法的投资效益分析结果Table 4 Investment benefit analysis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methods for Camellia oleifera

[1]庄瑞林.中国油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2]王 瑞,陈永忠,王湘南,等.油茶组培苗高效增值体系的建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35(10):40-43.

[3]杨小胡,陈隆升,彭映赫,等.不同油茶无性系组合授粉亲和力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35(1):30-33.

[4]吴桂岚.茶饼中皂素的提取和精制[J].广西化工,1991(2):52-54.

[5]胡玉玲,胡冬南,郭晓敏,等.不同肥料与芸苔素内酯处理对5年生油茶光合和品质的影响[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28(2): 194-199.

[6]林 萍,姚小华,曹永庆,等.普通油茶泛並结合酶UBE2-J2的cDNA序列及蛋白质结构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13,26(6): 744-751.

[7]龙 伟,姚小华,王开良,等.普通油茶砧穗嫁接组合的亲和性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35(2):346-351.

[8]杨小胡,陈隆升,彭 映,等.不同油茶无性系组合授粉亲和力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35(1):30-33.

[9]彭邵锋,陆 佳,陈永忠,等.油茶品种资源现状与良种筛选技术[J].经济林研究,2012,30(4):174-179.

[10]王 华,牛德奎,胡冬南,等.不同肥料对油茶林土壤及叶片磷素状况的影响[J].经济林研究,2014,32(4):52-57.

[11]姚小华,王开良.油茶防雪灾防冻害栽培技术[J].林业科学,2008,44(5):2-3.

[12]袁婷婷,钟秋平,赵学民,等.基肥对油茶幼林地径和冠幅生长的影响[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35(1):62-66.

[13]邢朝宏.油茶籽干燥、储藏及压榨制油工艺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2.

[14]高 伟,何小三,孙 颖,等.不同采收方式对油茶油脂含量的影响[J].经济林研究,2013,31(4):177-181.

[15]顾扬传,胡友良,李晓凤,等.油茶无性系嫁接苗在湘西南地区的生长表现[J].湖南林业科技,2012,39(5):72.

[16]肖元清,胡亨荣,黄春元.衡阳市优良单株抗病性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2005,32(3):36.

[17]郑 仁,黄向东,周建武,等.湘潭市油茶病虫害防治现状及策略[J].湖南林业科技,2013,40(6):88.

猜你喜欢

树高根苗保存率
基于连清样地数据的全国杉木人工林平均木树高.胸径模型
阜新矿区矸石山适生树种分析
杉木扦插苗与实生苗生长对比分析
不同因素对林下参保存率的影响
浅谈裸根苗造林的优势
不同移栽苗对甜叶菊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人工福建柏胸径与树高关系的研究
不同种源马尾松树高与胸径生长相关模型研建
人人培育“克己”根苗撑起法治蓝天
不同坡位和造林密度对四种桉树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