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潜山县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工作综述韩

2018-05-30张凤徐浩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休闲农业做法建议

张凤 徐浩

摘 要:该文总结了潜山县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及成效,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县;做法;建议;潜山县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8-0006-03

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和精准脱贫,潜山县根据《农业部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的通知》(农加办[2017]11号)文件要求,启动了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政策保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主体发展,打造精品品牌,大力宣传推介措施等,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12月,潜山县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1 潜山县基本情况

潜山县位于皖西南中心,大别山东南麓,素有“皖国古都、二乔故里、安徽之源、禅宗之地、京剧之祖、黄梅之乡”之称。县域总面积1686km2,耕地面积2.2万hm2,宜林山场8.73万hm2,水面0.61万hm2,全县辖16个乡镇175个行政村,人口58.5万人。境内天柱山雄、灵、奇、秀,是安徽省首批进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三大名山之一,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中国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汉武帝曾拜其为南岳。潜山县旅游业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是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核心区,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首批名单。取得了国家美好乡村综合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等一批有含金量的“国字号”品牌。

2 主要成效

近年来,潜山县坚持“旅游興县”发展战略,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推出农林观光、农事体验、浪漫赏花、水果采摘等农业生态休闲游,形成了“旅游+农业现代化”的新业态。全县拥有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美丽田园)3个,省市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15个,星级农家乐170户,休闲农业聚集村39个,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20条。有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600余家,较具规模的休闲农业点132个。2017年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5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15亿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业人数6万人,其中农民从业人员5.2万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547元,近3年平均增速11.33%,其中农民人均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获得的收入为2867元,近3年平均增速22.3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已覆盖了全县所有乡镇,有力地促进了潜山县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3 主要做法

3.1 科学规划,引导发展 编制了“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全县大景区、全域大旅游”发展思路和“旅游+”发展理念,第二次修编的《潜山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明确休闲农业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环节和重点方向,搭建了“一核一环四区四板块”的全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空间骨架。2017年以来,潜山县又整合全县涉旅规划,扎实推进“多规合一”工作,《潜山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正在编制中。

3.2 党政重视,政策支持 县委成立了旅游工作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全县旅游业的领导。县政府成立了潜山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出台了《关于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潜山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若干意见》等指导性文件。结合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面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县财政每年设立4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循环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整合部门资金3亿多元,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和奖补。

3.3 加强管理、规范服务 出台了《潜山县农家乐规范整治提升工作实施方案》《潜山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办法》《潜山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培训制度》《潜山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统计制度》,并督促各服务机构与经营实体切实落实遵守,全县先后举办休闲农业、农家乐从业人员培训班18期,参训人次2000余人。引导成立了潜山县休闲农业协会、旅游协会、导游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制定了协会章程,围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类型分别建立了管理制度和行业标准。休闲农业从业人员80%以上接受过专门培训。

3.4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接待服务能力 县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主要景点均实现了路通、水通、电通,通信网络全覆盖。加快智慧旅游建设,主要休闲农业点WIFI信号全覆盖,开通了潜山旅游、微潜山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开展休闲农业点电子商务服务活动。路标指示牌、停车场、住宿、餐饮、娱乐、卫生等基础设施基本达到了建设规范和公共卫生安全标准。全县有A级旅游区14家(5A级1家、4A级3家、3A级9家),星级旅游饭店9家(四星3家、三星5家),旅行社30家,海信旅行社进入国内50强,旅游购物商场、超市和工艺品购物店300余家,景区讲解员1000余人,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员6万余人。

3.5 坚持以农为本,突出产业主线 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农业生产基地,打造山区茶桑瓜、畈区粮棉油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带。目前,潜山县已有国家级“一村一品”茶叶示范村镇1个、省级茶叶、瓜蒌、蚕桑等示范村镇9个、市级33个、县级31个,累计发展优质茶叶基地0.71万hm2、油茶0.93万hm2、瓜蒌0.37万hm2、蚕桑0.45万hm2、食用菌1200万棒、果树蔬菜0.38万hm2。重点了开发茶叶、瓜蒌、鸡蛋干等契合旅游市场的乡村特色农产品,“天柱剑毫”茶叶、“跨越”瓜蒌籽分别获评中国茶叶博览会和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林二姐”蛋制品入选中国百强农产品好品牌,雪湖贡藕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组织旅游商品“五进”和安徽旅游必购商品(特色商品)“双百”评选活动,痘姆古陶等12家被评为必购和特色商品。

3.6 丰富产业内涵,开发多彩产品 立足不同乡村的资源禀赋、文化特色,打造各具风格的休闲农业新业态。重点做到“五个围绕”:一是围绕“山水”生态,发展旅游观光;二是围绕“文化”特色,发展文化型休闲农业;三是围绕“景区”优势,发展农业旅游接待;四是围绕“基地”建设,发展生产体验项目;五是围绕田园风光,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目前,全县已开发有生态养生、采摘、垂钓、科普教育、探险、民宿、漂流、攀岩、黄梅戏、沙滩排球、溜马、民风民俗体验、自然风景观光、农家乐、慢生活等多种乡村旅游产品。

3.7 创新发展模式,促进村民就业增收 结合产业扶贫,探索创新机制,加强休闲农业扶贫。大力推进“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民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走出了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主要采取“公司+村委”、“公司+基地”、“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2016年,引导旅游企业与旅游贫困村结对子帮扶,发挥A级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及休闲观光农业辐射带动作用,增加就业空间,全县有近2.5万村民农忙时种庄稼,农闲时在旅游景区或者农家乐打工、服务,年人均可增收4000余元。白马潭景区、德馨庄生态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分别被国家旅游局授牌表彰为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全国“公司+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3.8 着力品牌打造,强化宣传推介 坚持示范创建和宣传推介并重,持续抓好各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每年计划创建省级休闲农业点1家以上、市级5家以上、县级10家以上,力争每5年创建国家休闲农业点1家以上。至目前,全县共编制了生态养生之旅、乡村风情之旅、茶香慢谷之旅等20条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其中,天柱山生态养生之旅入选安徽省十佳精品旅游线路。并且,按照“统筹谋划、上下联动、均衡有序”的思路,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和旅游线路宣传推介,扩大产业的影响力。同时,指导各地适时举办農事节庆活动,2016年,潜山县相继举办了“最美乡村在潜山”旅游系列节庆活动,全县16个乡镇纷纷推出主题活动,塔畈茶文化游、龙潭竹文化游、天龙关攀岩游、痘姆古陶文化游、梅城荷花游、水吼玫瑰采摘游、白马潭漂流游等共计19项分活动、82项子活动次第开展,做到了月月有亮点、季季有看点、全年有热点,乡村旅游发展高潮迭起。

3.9 坚持产业支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加大美丽乡村产业发展推进力度,重点指导建设“三区一园”(农业综合示范区、乡村旅游聚集区、乡村工业聚集区、特色产业园)、“四类村”(农业特色产业村、乡村旅游示范村、传统手工业示范村和历史文化特色村)和“一园一场一基地”(特色种植园、规范化养殖场、农家乐基地)。截至2016年底,全县建成3条美丽乡村示范带、9个国家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90个省中心村、6个市中心村、34个县中心村,美丽乡村中心村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和重要干道沿线。潜山县已被安徽省列为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并成为入选住建部编纂的《建设美好城乡,迈向住有所居》的唯一县级代表城市,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潜山县一张新的靓丽名片。同时,潜山县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挖掘不同乡镇自然、文化和产业优势,量身定制个性主题,按照“一乡一特色、一镇一风情”思路,着力打造特色风情小镇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聚区。已拥有省级优秀旅游乡镇8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8个、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3个、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22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县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4 发展对策建议

4.1 进一步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重点发展”原则,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纳入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统筹城乡旅游发展。明确发展的重点区域和重点产品,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和镇村规划建设相统筹,引导农民、开发业主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档次和水平,推动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4.2 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配套设施 加强对镇村建设的引导和管理。美丽乡村建设要与地方特色和历史风貌相协调,增强观赏性。加大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筑环境、卫生环境、生态环境的清理整治力度,积极开展绿化、美化工作。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镇区和景区(点)的道路网络、给排水网络、电力、通讯、污水及垃圾处理和各类市场、文化生活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配套程度和综合服务功能。以满足游客需求为导向,以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为目标,加快建设旅游餐饮、住宿、停车场、公厕等服务设施,提高游客接待能力,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质量。

4.3 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 根据潜山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特点,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三大类型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以天柱山为重点,集水吼农业观光园、白马潭漂流、天龙关攀岩、查冲农业生态园、板仓自然保护区观光、金紫山森林公园观光、程长庚故居、张恨水故居、二乔胭脂井等自然、人文景点,发展一批以餐饮、住宿、自然观光、人文感触、民风民俗为一体的特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结合农事季节和农特产品加工,大力发展农耕文化和观赏性、参与性强的“农家乐”体验项目。结合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按照巩固提高一批、建设发展一批、规划推动一批的要求,抓好不同类型的示范点。突出乡村自然生态和潜山历史文化特色,体现乡土气息,增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吸引力和感染力。

4.4 加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宣传力度 坚持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主打产品和销售重点,纳入全县旅游整体宣传营销计划。制定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宣传促销实施方案,科学设计潜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宣传口号和徽标,根据潜山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特色,精心策划、包装主题鲜明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庆活动,设计编排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编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宣传资料,借助县内外新闻媒体、信息网站和重要节庆活动,全方位开展宣传促销,打响潜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加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分析,充分发挥旅游景区,特别是旅行社的促销主体作用,大力开拓合肥、南京、武汉、上海、广州等国内及国际市场。

4.5 进一步加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范管理 重点围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在省农家乐旅游等级划分与评定的基础上,参照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潜山实际,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质量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立健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诚信经营体系,组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会,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制订《诚信经营公约》,规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秩序。

4.6 加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安徽天柱山旅游学校和农业广播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分期分批抓好分管领导和乡镇、村组干部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组织、指导、管理、服务水平。立足长远发展,加快提升广大村民的知识水平和文明素质,促进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营造文明、和谐、有序的旅游环境。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休闲农业做法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烟台地区休闲农业营销状况及对策
滦平县休闲农业的文脉分析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