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学”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思维
2018-05-30于明月陈红
于明月?陈红
一、复习引入,直奔重点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钱学森》这篇课文。上节课同学们通过朗读、思考、小组学习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于老师通过梳理发现还有这四个问题没有解决。(ppt出示学生的问题。略)
【评析】于老师抓住学生的问题进入教学,完全是依据学情而设计教学内容。作为教师,要想引领学生到我们想让他们去的地方,必须首先知道学生在哪里。以学生的问题进入学习,可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情,更好地开展教学。学生的问题,其实就是学生学习的困难点、障碍点,更是提升点。
二、紧扣主题,品言悟情
师:同学们十分善于提出问题,但是学有所得的关键还在于要想办法解决问题。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ppt出示第一个问题:“钱学森為什么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坚决回到中国?”)古语说,“识其人,听其言”,学习这篇描写人物类的文章,如果能抓住钱学森的语言和心理来品读,就找到了认识和解读钱学森最佳方式。开始行动吧!
(生浏览全文,进行圈画。然后全班交流)
生:他说他是中国人,他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师:你转述了钱学森的话,很棒!请把钱学森的原话读一下。(生读)
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他来美国就是为了学有所成,回去报效祖国,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
师:“初心”这个词用得真好!因为他的心中一直牢牢地记住他是——
生:(铿锵有力)中国人!(师板书:“我是中国人!”。)
师:谁能有感情地把这句话读一下?(生有感情地读、女生齐读、男生齐读)
师:我们一起读出钱学森的心中所想。(生齐读。)
师:还有其他的语句能体现出钱学森回国的原因吗?
生:请大家看113页第4自然段,“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这句话让我感受到钱学森想用自己所学的特长让祖国强大起来。
师:原来钱学森在心中早已埋下了报效祖国的种子。言为心声,还有吗?
生: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钱学森和其他留学生都是祖国的儿女,祖国的儿女们学成必须回去,为中国的富强贡献力量。
师:你说的真好!同学们,钱学森为什么要对留学生们说这样的话?
生:因为留学生中有人说“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有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
生:正因为祖国没钱,祖国需要他们,所以钱学森才要回去用自己的特长让祖国富强起来。
生:“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这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从这句话我感受到钱学森希望回去之后能把贫穷、落后的祖国建设成强大的祖国。
师:是呀!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梦想变成事实。同学们,字词有冷暖,语言藏真情,让我们再把钱学森的话读一读,找出打动你的那个词。(生自由读。)
生:最打动我的词是“盼望”,因为他们等了很久,这个过程太漫长了。
生:我选择的是“日日夜夜”这个词,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等,等得好辛苦。
生:我觉得是“我们”,因为他觉得自己一个人回去还不够,需要更多的留学齐心协力。
师:独木不成林,我们所有人加起来的力量才足够强大。让我们带着激动、诚恳、坚决、 果断的语气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钱学森就是这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呀!这句话中出现了一个破折号,请问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生:解释说明,说明我们都是祖国的儿女。
师:是的,树高千丈不忘根,人若辉煌不忘本。我们即使远渡重洋来到繁华的美国,但是我们家在中国!因为我们都是——
生:(肯定而又充满力量)中国人!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两段话,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
生:是正面描写。(师板书“正面”)
师:钱学森日日夜夜都盼望着早日回到祖国,他在回国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阻碍和困难?
(ppt出示:钱学森回国之路遇到哪些阻碍和困难?)
师:请各小组讨论后指定一名组员发言。(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美国海军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师出示课件:“……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师:钱学森回国的阻力不光来自身边人,更大的阻力来自美国政府的干涉。
生:美国肯定不想让他回去。因为他一个人抵得上敌人的五个师。
师(补充):师是军队的一种建制,古代和现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人数都不相同。美国陆军的作战师分为三种六类,其中一个师人数最少的轻步兵师全师编制总人数也达11000人,那五个师呢?钱学森的作用果然巨大,金贝尔深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道理,所以,后来他还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可能放他回红色中国。”从这句话的“绝”你还能读出什么?
生4:钱学森掌握大量机密,有知识、有能力,是个难得的人才。
师:哪位男生能把这句话读一读?(生读)
师:短短的一句话让我们既感受到了美方对钱学森的重视和霸道,也感受到了钱学森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科研人才。读这句话哪里需要着重读?
生:应该重读“五个师”。
生:我觉得是“绝”。
师:有的同学说是“绝”,有的同学说是“五个师”,不管选哪一个,请把你的感情带进去读,体会钱学森回国之路的曲折和困难。(生齐读)
师:你们知道吗,为了留住钱学森美国政府会怎么做?
生:我看了一本书,知道美国派了间谍跟踪他。
师:其实美国当局为了留住钱学森还做了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ppt展示)
师:美国人想尽办法软硬兼施,千方百计阻挠他回国,在最艰难的时候,钱学森半个月就瘦了27斤。5年啊,对于一心想要回国的钱学森来说,真是无比的漫长! 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五年里钱学森的感受?(生:心急如焚/望眼欲穿/度日如年。)
师:还有其他的困难吗?(生纷纷举手答。略)
师:这五年的漫长等待,对钱学森来说,简直是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煎熬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都不能丝毫动摇钱学森的回国之心,这说明钱学森心中始终坚定地想着——(生齐读:我是中国人!)
【评析】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于老师具有较强的“还学”意识,把学习、思考、讨论的空间更多的留给学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捕捉学情,顺应学情,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把有感情的朗读目标落到实处。人物资料的补充和拓展更是丰满了钱学森的形象,让学生体会到钱学森回国的不易和坚定的决心,对他的“中国心”领悟更加深刻。资料的补充一方面丰富了文本的信息,一方面将钱学森爱国精神播种在学生的心头。
三、激发情感,总结升华
师:五年的非人生活,几十年的热切盼望,博学多才的钱学森最终在周总理的帮助下,冲破百般阻挠乘船归来,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
生: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ppt展示:“在归国途中,钱学森为什么希望脚下踩的不是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轮船速度慢,火箭速度快,这样描述说明钱学森早已迫不及待。
生:因为火箭是钱学森研究的专长,钱学森希望抓紧回到祖国做火箭方面的研究,为国贡献。
师:是的,时刻牢记我是中国人的钱学森为中国的航天和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7年,97岁高龄的钱学森感动了中国,我们一起来聆听授予他的颁奖词。(视频展示。)
师:钱学森感动了中国,却依旧有人对他的选择感到不解。(PPT展示)
(生写话后交流)
生:我不遗憾,因为我之所以远渡重洋去美国学习就是希望能够早日回到我魂牵梦绕的祖国为她做贡献,诺贝尔奖得不到又算什么呢?那些只不过是身外之物罢了!
生:(略)
师:让我们一起深情呼唤这位爱国者的名字——
生(齐):钱学森
【评析】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的好在于思维的正确。于老师具有自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强烈意识,寓思维能力的培养于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关注学生思维方法与过程,不只注重结果。写话环节的设计,其实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思维过程,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知识的灌输,没有结论的告知。促进学生自我思考,提升思维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师: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们知道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
生:“中國导弹之父”。
师:其实他还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父”,毛泽东主席称他为“火箭王”。面对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你想对钱爷爷说些什么呢?
生:钱学森爷爷,谢谢您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的卓越贡献,我们会将您的这份爱国之心永远传承下去。
生:钱爷爷,您知道吗?我特别崇拜您,您为运载火箭和导弹做出的贡献让我们的人民不用再受外国的欺压,我们中国也会因此成为世界强国,衷心感谢您!
师:我想钱爷爷听到大家的心里话一定会倍感欣慰。是的,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的骨子里流淌着中华的鲜血,我们的心田里都闪耀着希望祖国更加富强的梦想,让我们把这个令人钦佩的名字铭记心间,钱学森,我们学习他不光是因为他卓越的才华,更是因为他浓浓的爱国心、报国志。
师:最后一个问题很有价值,谁能解决?
(ppt展示:“为什么这篇文章写得这么简短,却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呢?”)
生:作者紧紧抓住了钱学森的语言、心理描写,因而写得很立体。
生:作者还采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对读者而言很有吸引力。
师:今后同学们写作时也可以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同学们,你们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生:解决了。
四、作业布置,学习延伸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钱学森》这篇课文,但对钱学森爷爷的了解才刚刚开始,要想继续深入了解他,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搜集钱学森的有关资料。另外,老师建议大家阅读叶永烈所著的《钱学森传》,仿照“作家卡片——巴金”制作一张“钱学森”的资料卡片。
【评析】于老师推荐学生课后读叶永烈的《钱学森传》,目的是拓宽教材的内容,由课内阅读引导学生转向课外学习,树立榜样,同时赋予学生主动求知和发展的宽广天地。语文教学的特殊任务是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同时也要进行智力训练,发展学生以思维为核心的智力。纵观本节课,于老师采用问题启发式、质疑探究式、对话讨论式、互动参与式、发展研究式等多种语文学习的策略与方法,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问题意识、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一生带得走的有用能力。
(于明月,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盐河校区骨干教师;陈红,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首批培养对象,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小语会学术委员,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