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理解和思考

2018-05-30程元

语文建设·上 2018年10期
关键词: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媒介交流

程元

不久前与一名青年教师讨论她的“跨媒介”诗歌教学设计,推敲其教学的具体内容与过程,发现使用音频与视频只是展示了一首诗不同版本的朗诵,以此作为促进学生感受、理解诗歌的手段而已。就这样同“跨媒介”画了等号未免“文不对题”。由此想到,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发布之后,“学习任务群”一时成为热词,不少教师更是率先投入对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中。这些尝试固然可贵,但在探索“怎么做”之前,更有必要对“是什么”作比较清晰的认识,才不至于有南辕北辙的危险。

这名青年教师出于职业的敏感,注意到了阅读方式正在发生的变化,她想要尝试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语文课程内容中也确属于崭新的领域。课程标准对这个学习任务群作了概要的解说: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提高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

在此基础上,课程标准列出了四个方面的学习目标与内容:

(1)了解常见媒介与语言辅助工具的特点。掌握利用不同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学习运用多种媒介展开有效的表达和交流。

(2)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真实性,辨识媒体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判断。

(3)关注当代网络文学和网络文化,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辩证分析网络对語言、文学的影响,提高语言、文学的鉴赏能力。

(4)建设跨媒介学习共同体,丰富语文学习的手段。

推敲这些信息,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值得我们在实施教学之前形成清晰的共识。

一、关于“跨媒介”

首先要明确的当然是“跨媒介”的内涵。“媒介”是存储和传递信息的载体。声音、文字、数字、图像等信息符号本身就是媒介,书报、广播、电视、网络、移动终端等承载信息符号的介质也是媒介。所谓“跨媒介”,顾名思义,是综合了一种以上的媒介工具,这个概念中的“跨”字,强调的应当是不同媒介之间的“关联”。

从信息传播主体的角度来看,跨媒介首先是指信息在不同媒介之间的交叉、流动,其次是指媒介之间的合作共生、互动协调;那么对于信息接受者来说,跨媒介就是指从不同类型的渠道获取信息,并加以整合。

二、“跨媒介阅读”的特性

由以上对“跨媒介”一词的认识便可进一步理解“跨媒介阅读”。跨媒介阅读指的是由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多种介质组合的阅读方式,是阅读者通过对文字、数据、声音、图像等多种表达手段的关注和综合分析来解码信息的过程。

随着大众传播经历了纸质传播、电子传播,进入数字传播的时代,跨媒介阅读的出现更新了“阅读”的内涵。一方面,这种阅读形式以数字化连接技术为支撑,聚合相关的信息资源和内容,整合不同的媒体介质,构成了多维度的、虚实结合的阅读体验,强调利用一切信息手段、调动所有感官系统,更立体、更全面地获取信息。另一方面,它在阅读手段上的多元化和阅读内容上的综合性,也倡导了一种更为开放的阅读姿态,人们可以不限时间、不限地点,跨越不同的平台、工具,充分利用各种媒介的优势,做到更加自由的阅读和更为及时的分享。

三、“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关系

在这个任务群的学习内容中,“阅读”指向的是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交流”指向的是信息的呈现与表达。当中,阅读自然是形成交流的前提,但交流的功能却并不仅止于传达阅读的结果。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导致信息接受者的行为方式与角色定位也发生了变化,呈现出“传受一体”的特征,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传播符号的译码者,也是传播活动的参与者,传播效果的反馈者。与之相对应,阅读活动也逐渐趋向群体化、动态化。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之间可以频繁互动,通过转发、评价、分享等行为,生成新的内容,阅读者由此也成为信息的生产者。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可以把“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中的“交流”与“阅读”理解为互相推动的关系,既推动了其他人对信息的再阅读与再分享,也推动了自己对信息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更多元的表达。

四、“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中关键的学习内容

阐释以上三个问题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更准确地把握“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学习内容。浙江的毛刚飞老师曾撰文解析这个学习任务群,认为其主要的学习内容包括:

(1)了解:能给常见媒介分类,并了解其基本特点。

(2)整合:根据主题和任务,通过各种媒体获取丰富信息,并进行梳理归类,形成综合和客观的结论。

(3)表达:选择合适媒介,创设应用场景或主题任务,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形成表达和传输的成果。

(4)养成:辨识媒体立场,甄别信息真伪,判断信息优劣,确定信息主次,养成独立、客观和理性的媒介素养。

(5)应用:利用媒介技术,组成学习共同体,拓宽学习的途径,提高学习的效率。

上述五点内容以行为动词贯串,涵盖了知识、能力、方法、态度诸要素,是从“媒介素养”角度对课标内容作出的比较清晰完备的解读。若在此基础上再提炼出“主要”中之尤其“关键”者,我想应是如下三方面的内容。

1.对信息传播方式的了解与把握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日益壮大直接催生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学习内容,学生对各种媒介工具技术特征的了解,是进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必要前提。从具体的层面来看,这里的“技术”主要是指不同媒介传播信息的具体方式。

跨媒介的传播是在有效利用不同媒介之间的联觉效应和互文特性的基础上展开的,跨媒介传播平台中每一个平台所提供的信息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各自最擅长的方式提供其独有的内容。因此,学生首先要对不同媒介特有的信息传播手段,以及这些传播手段之间的协同作用有基本的认识,然后才有可能合理利用这些媒介,有效地获取、传达信息。

2.对信息加工策略的学习与运用

跨媒介的阅读与交流要求学生能拥有综合处理多种形式信息的能力,其中包括:

(1)对信息的觉知,即通过对不同形式的媒介语言的解读,获得认识。

(2)对信息的分析综合,即借助归纳、分类、比较、整合等手段,在各种片段的信息之间建立关联,使之条理分明,完整,有意义。

(3)对信息的评估判断,即经过推理、批评等过程,判定信息的正误,诠释信息的内涵,从自己的角度形成结论或意见。

(4)对信息的应用,即以转述、补充、创作等方式,分享信息,展示所得。

这四个环节的核心,是帮助学生掌握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的策略,尤其是帮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分析综合”和“评估判断”的能力。

跨媒介传播意味着“分散”,信息的接受者借助在多种平台上不同侧面的感受体验,建立起对某个对象的核心理解,这样的信息接收方式必然要求他去关注这些媒介平台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各自承担了怎样的功能,平台之间、信息之间如何勾连。也正是由于这种信息传播方式的离散性,导致快速点击、海量浏览成为重要的阅读手段。所以跨媒介阅读更需要阅读者采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在获取信息之后主动鉴别信息、处理信息,有意识地将信息碎片缝合为一个整体,以此作为“跨媒介閱读与交流”关键的学习内容之一,这也是由“跨媒介”的特质所决定的。

3.对多元视角的辨别与理解

跨媒介信息传播的方式集中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其核心可以用“多元”来概括: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多元化的传播载体,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多元化的接受与参与方式。这种鲜明的特征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结果。

一方面,传播形式上的多元决定了在解读上的多元化倾向(包括解读方式的多元化,也包括多元化解读方式造成的阅读效果的多元化),为学生形成兼收并蓄的阅读观念与开放的阅读心态提供了支撑。

另一方面,多元也意味着“差异”,意味着学生需要在比较、甄别的基础上才能达成理解,形成认识。从文字、图像、声音、影像等多种表现形式如何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进而探讨不同媒介之间对题材对象的选择、取舍,再到分析不同的信息符号会产生哪些表达和理解上的差异,以及信息传播者在文化背景、主观因素上的不同会产生怎样的结果……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为学生提供了众多辨别的角度与探究的可能,对他们形成探究的方法、养成审辨的思维都会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上述对学习内容的归纳,是围绕“跨媒介”最显著的特性进行的。以这样的阐释为出发点,再看本文开头提到的教学案例,之所以称它“文不对题”,理由就比较显见了。事实上,这个老师是混淆了“多媒体”与“跨媒介”的概念。“多媒体教学”未必是通过不同的媒介呈现出同一主题、不同侧面的信息,也不一定导向对不同形式的信息进行整体、协同的理解与分析。“多媒体教学”更强调教师能运用纸质媒介以外的方式来演绎、解释、补充书面的文字,“媒介”的运用主要为了推动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出现的;对学生而言,对媒介工具的理解与运用并不重要,更不属于课堂学习的内容。

产生这样的误解,与我们课堂教学的现状有关,也与教师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尚未形成清晰、完整的认识有关,更与传播信息、文化的载体在不断丰富、不断出新有关。尽管这个学习任务群的目标是指向学生“信息、媒介和技术素养”的养成,但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这方面的素养水平并不存在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该学习任务群实施的过程,也必然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发现和成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还需要面对和思考一些难题,比如:

理想的跨媒介阅读是调动一切可调用的感官去接受信息,通过文字、声音、视频和互动等智能的组合来完成阅读,这对资源整合的要求和硬件设施技术的要求非常之高。能否“玩转”各种设备,又如何在跨媒介背景下科学地设计学习任务、组合学习资源,形成结构化的学习内容,这是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

无论有多少种传播手段介入,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仍是以“语言”为最根本、最重要的媒介。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定义经典文本的阅读、纸质媒介的阅读与其他媒介阅读的关系,如何建立并帮助学生理解图像、视频、语音与文本语义的关联,这是需要教师反复尝试来解决的问题。

跨媒介的传播过程也是信息横向扩展、纵向深化的过程,各种平台上所呈现的内容构成了复杂的关联和丰富的层次,跨媒介的阅读也正是要去探索、厘清这些观点、事实。用哪些方式去解析这些信息,可否形成可视化的阅读路径,让学生突破“泛阅读”,走向深度的学习,当是教师积极探索的方向。

无论如何,数字技术在大众传播领域的广泛运用使得今天的世界成为“媒介的世界”,媒介极大地改变和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人们一方面表现出对信息的极大渴求,一方面又受制于选择的困扰;一方面以积极参与削弱了传统媒介的中心意义,一方面也在享受个性化精准推送的同时受到新的束缚。如何通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施,帮助学生扫清信息的迷雾,融入现实世界与虚构世界的良性互动,建立起对社会、文化、媒介和自我的清醒认识,这是语文课程必须表现出的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切,也是语文教学对塑造当代公民应当作出的贡献。

猜你喜欢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媒介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基于理性立足思辨
书,最优雅的媒介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实施策略与挑战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专题研讨(下)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专题研讨(上)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