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活动设计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2018-05-30周建标

语文建设·上 2018年4期
关键词:文本活动语文

周建标

一、语文教学低效原因探析

客观而论,吕叔湘先生所断言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目前有所改观,但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讲风太盛。新课标深入人心后,“满堂灌”的现象确实少了,但教师喜欢讲的痼习总难以改变。这一方面与学科性质有关,语文者,语言也;另一方面是教师图省事,能把预定内容完成的最便捷之法就是自己讲。除了极少数具有演讲天赋、极富感染力的教师外,绝大多数教师的“讲”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在讲风过盛的课堂上,学生多半是无精打采、似听非听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是对话太碎。自从“对话”一词风靡以来,有教师将其狭隘地理解为师生一问一答的对话模式。对话肯定是需要的,问题在于对话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如果不考虑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等多种形式,不考虑话题的吸引力,只是师生之间一对一的单调形式,未免将课堂窄化、将教学封闭化了。

三是问题太空。有的教师不管讲何种课文,都是一套大而化之的普式化问题,诸如“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理由”“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文中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诚然,这些问题也是需要的,有价值的,但如果教每篇课文,问题都是一个套路,长此以往,学生会被问得索然寡味。

二、課堂活动设计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大量的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现行初中语文统编本教材也设计了“活动·探究”单元,旨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开发潜能,激发能动性,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李海林老师极为推崇语文教学的活动形式。他曾说,教的内容不应该是认知,应该是体验,而体验的最好办法就是“搞活动”。又说,“搞活动”是语文课堂的基本教学形态。这种教学形式之所以被推崇,不乏如下原因。

一是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坚持学习的关键,而活动正是活泼好动少年的普遍喜好。教学《皇帝的新装》,很多教师会设计表演课本剧活动,学生乐此不疲:分配角色,揣摩人物,背诵台词,在笑声中,领悟到了学科的魅力和文本的内涵。

二是可帮助学生领悟文本内涵,感受人物形象。活动能形象地帮助学生领悟语言文字的奥妙。钱梦龙老师教学《中国石拱桥》中的“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一句,先出示赵州桥的挂图,要求学生不看书,说清楚图上所示的大拱与四个小拱的位置关系。学生积极发言,钱老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在黑板上描绘其形,可没有一个能画的与挂图上的相吻合的。教师以此来说明作者语言文字表达的简练精准及古代人民的智慧。再如教学《愚公移山》,让“愚公”与“智叟”辩论,在观点的争锋中,愚公的执着、坚韧及对未来的信心,与智叟过于理性、短视、畏难的形象慢慢显现出来……这时,还需要教师喋喋不休地分析概括吗?

三是可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最重要的是授之以“渔”,着眼于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的课才是好课。活动正是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最好路径。比如表演课本剧,需要在原作基础上设计情节,需要揣摩人物动作和心理,需要考虑台词的个性化,需要准备合适的衣着和道具……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就在这样的打磨过程中获得了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三、课堂活动设计的策略

任何教学策略都是基于有效行为原则的。活动策略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从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出发,来设计语文学习路径的崭新尝试,真正实践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新课标理念。一方面,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创造性、动态性地使用教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另一方面,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能是唯我是瞻的“独裁者”,而要成为课程活动的开发者,活动设计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总导演”,把课堂从相对被动的静态激活成主动追求的动态,从而充分释放学生的潜能,打造活泼有序、充满生命力的教学生态。

或许接受活动理念并不难,难的是活动策略的开发和设计。前提有两点:一是要基于学情,活动形式应匹配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二是教师备课要充分,只有自己读透想透,才能考虑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肖培东老师说:“读的过程,想学生可能会读出什么,我在学生的基础上又能读出什么,我读出的东西是不是学生不容易发现。”归根结底,活动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在设计活动时,可从以下途径展开思考。

1.从文体特点出发

不同的文体对活动的要求不同。小说更适宜表演课本剧、情节想象、角色对话等。如教学《孔乙己》,设置一个人才招聘情境,要求替孔乙己写一封推荐信,其中就包含了孔乙己的身世、学历、经历、爱好、个性特点等,而能不能录用又涉及对孔乙己性格、人品的分析鉴定。诗歌更适宜朗诵。徐州师范大学刘欣老师教学《乡愁》,铺垫到位,深情朗诵,让大家潸然泪下。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对主题的理解,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急缓有致的节奏及重音轻声等,形象地再现出来。游记更适宜设计成导游解说词。如教学《三峡》,让学生做“导游”,对游客讲解三峡四季的特点,推荐最佳旅游季节,从而完成对文本内容的解读。说明文更适宜设计制作说明书或表格类的活动。如教学《奇妙的克隆》,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份简短的产品说明书,向读者介绍克隆的特点、历史发展、利弊等,让人一目了然。议论文更适宜设计观点碰撞类的活动。如教学《敬业与乐业》,给学生提供一个辩题:找工作兴趣最重要/找工作名利最重要。以此来理解文本中作者的观点: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当然,并不是所有课文都适宜设计活动,有些很质朴深情的散文,如《背影》,倘若让学生模拟父亲攀爬栏杆一幕,很可能笑场,消解了原本感人的情愫和力量。

2.因情境需要而定

任何活动都指向教学效果。活动可能是情境再现的必需。特别是学生感觉繁难的文言文,如果只是一味强调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课堂便会死水微澜。活动有助于消除学生对文言的畏惧感。教学《孙权劝学》,为了逼真地表现出孙权的语重心长、吕蒙的勉为其难、鲁肃的大吃一惊,可以让学生即时情境表演,把抽象的文字表达转化为形象可感的肢体语言。活动可能是检验学生对词语掌握程度的需要。教学《狼》,当讲到“一狼径去,……屠暴起,……亦毙之”时,便让学生情景再现,主要看狼的姿态和屠夫的动作是否与文章描述一致。有学生指出狼的扮演者应是“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而不是睁开眼睛,因“暝”是“闭着眼睛”之意;笑话扮演者砍了狼的屁股,而不知“股”是“大腿”之意;而肯定了其坐姿是“像狗一样”(“犬”的意思)。如此,关键的几个实词之义便烙印于心。活动也可能是理解文本内容的需要。下面是笔者教学《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片段:

师:谁能把赫耳墨斯当时的神态、举止呈现给大家看?

(生1表演)

师:赫耳墨斯三问,分别应该是怎样的心理和语气?这个同学演出来了吗?

生2:第一次应是故作漫不经心的,第二次是不动声色的,第三次是暗自得意的。刚才这个同学的表演基本到位。

师:那么雕像者的三次回答又应是怎样的语气和心理?你觉得他表演得怎么样?

生3:第一次是随意的,第二次是不耐烦的,第三次是不屑的。他演的是同一个表情。

情境活动有时并非教师预设,而是一种智慧的随机生成,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生本意识和敏锐的活动意识。

3.摹生活运用所需

教学的最终归宿是学以致用,因此学习情境应来自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每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而具体的环境。当学习情境与生活环境相契合时,学生对文本的认同感会大大增强。教学《背影》前,先让学生回到家仔细观察父母劳动时的情形,为父母做一件事,观察父母的态度。有了这个铺垫,文本的情感就有了着落点和共鸣点。教学《夸父逐日》,开展“感动中国十大神话人物”评选活动,候选人有盘古、女娲、夸父、共工、孙悟空等。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担任评委的同学探讨夸父能否成为感动中国十大神话人物,要求说出充分的理由,最后在评委投票的基础上为夸父写一段颁奖词。

下面是笔者教学《诫子书》的片段:

师:若你的书房需要挂一副对联,你会选哪一副?请从课文中挑选你喜欢的句子,并联系实际说明理由。

生1:我会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压缩成八字:“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因为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而科学家都是淡泊名利、内心宁静的人。

生2:我会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宁静专一的人才会审视自己的得失;俭者,简也,过一种简单的生活,才会注重精神世界的丰富。

生3:我会选“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因自己某次考试成绩较好而飘飘然,结果下次就退步了。我希望经常告诫自己不能松懈,不能浮躁。

著名学者朱永新曾这样说:“无论是培养创新能力还是实践能力,都必须同社会相联系,同生活相联系,这样才能真正有效。”教学脱离了生活,只会是象牙塔里的自娱自乐,学生的学习动力会慢慢消失,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4.重文本比较而设

“这一篇”的特点多半是在与“那一篇”的比较中凸显出来的。比较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常用手段。教学茅以升《中国石拱桥》,可与陈寿儒《夜宿卢沟》一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前者是说明文,是借卢沟桥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后者是记叙文,通过描写月光和桥下的流水,来突出月夜下卢沟桥的美。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可与《醉花阴》《声声慢》作比较,由此纵向拓展,勾画出词人不同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教学《核舟记》,可《岳阳楼记》作比较,通过横向拓展,使学生更加全面了解“记”这种文体的特点。

下面是于漪老师教学《晋祠》的相关片段:

师:我给你们介绍一本书——《中国名胜词典》。这本书里介绍的都是我国名胜古迹,我们今天要学的《晋祠》,这里也有介绍。(内容略)

师:把条目里介绍的有关内容和文章中的有关段落对应起来。

(学生回答略)

师:把词典上介绍晋祠的语句与课文《晋祠》对照起来看,你们会发现哪些问题?二者有哪些不同之处?请你们判断一下是文章写得好,还是词典上说明得好?

(学生回答略)

于老师通过课文与词典的比较,既梳理了知识内容,又让学生掌握了不同文体各自的表达特点。当然在具体操作时,应分清主次,课文永远是主,引进的课外读物是辅,切不可本末倒置。

四、课堂活动设计的注意点

并非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能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如果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准,对文本理解不够透彻,对活动理解失之偏颇,就可能适得其反。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活动主题游离化。教学目标是秤杆准星,凡偏离目标的活动均可视作伪活动,只是徒费时间而已。教学《绿色蝈蝈》,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蝈蝈是益虫还是害虫,并顺带讲解了蝈蝈的习性、种类、食性、叫声、繁殖等,让人恍然走进了生物老师的课堂。教学《塞翁失马》,学生提出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教师组织大家讨论一整节课。教学《云南的歌会》,让学生学唱新疆、山西、内蒙古等地民歌。类似的活动设计,对文本学习究竟起到了何种作用?语文课姓“语”名“文”,这是不可更易的。任何活动的设计都应不离其宗,须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二是活动形式庸俗化。教学活动是一项促进学生学习的严肃、规范行为,绝不是胡编小品的插科打诨或马戏团的故意逗笑,它应与文本特质、情感特点、氛围创设相吻合。如教学《口技》,让学生听口技表演《狗叫》,要求聽出老狗、小狗、三只狗打架的声音。这个设计有什么必要吗?教学《皇帝的新装》,学生表演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网络词语和汉语式的英文对白,让表演沦为无厘头式的情节表演,以至于形同闹剧。

三是活动设置泛滥化。语文教学最主要的还是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言,咀嚼妙处,汲取精华。语言的揣摩、赏析、比较、运用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如果脱离了这一根本,只是在语言外围打转转,就算不上是真语文。而之所以要设计活动,其主要目的也是着眼于语言,旨在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倘若为活动而活动,而活动又不能好好设计,则会起到反作用。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教师让一小男孩躺在地上摆成一个“大”字,惹得全班哄堂大笑。教学《望岳》,教师从地面登到凳子上,又从凳子登到讲桌上,做出诗人登高望远的模样,然后又让几个同学高踞课桌大声诵诗。这哪里还是语文课堂,已变成滑稽剧团了,还不如让学生静静地悟读,自得地吟咏。

猜你喜欢

文本活动语文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