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陈云科技思想的内涵与启示

2018-05-30唐国军

邓小平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自主创新陈云

唐国军

[摘要]陈云科技思想是陈云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资本主义打交道是大势已定”、“这是打破闭关自守以后的新形势”、“搞四个现代化,没有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不行”三个重要论断,既是陈云科技思想的时代背景,也是陈云科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处理把握目标与起点、自力更生与对外引进、科技攻关与正常教育、使用人才与关心人才这四对辩证关系,形成了陈云科技思想的主体内容。学习陈云科学分析和把握形势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自力更生与对外引进相平衡、相结合的思想,对于确保我国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中赢得战略主动、推动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越走越宽广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陈云;科技思想;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8)01-0119-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工作,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重要论断,强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在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上阔步前进,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历史时刻,回顾和学习陈云的科技思想(本文所称的陈云科技思想,是指陈云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形成的科技思想),对于深刻理解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由来和意义,激励我们为把我国早日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是很有意义的。

一、陈云对我国科技发展形势作出的三次重要判断

重视形势分析,对形势作出科学判断,为制定方针政策提供依据,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重要工作方法。陈云十分善于进行形势分析,在国际局势风云變幻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在研究分析中国经济科技发展与世界大势的关系时,作了三次重要的形势判断。这三个重要判断,既是陈云科技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也是陈云科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党和国家制定正确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方针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和资本主义打交道是大势已定”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从国际来看,世界经济、政治、军事和科学技术发展日益呈现新特点,各国在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从国内来看,70年代初的中美关系解冻和国内纠正极左思潮,为中国扩大同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特别是加强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提供了契机。1972年7月,中央安排陈云协助周恩来抓外贸工作,受周恩来委托,陈云着手研究当时有着迫切意义的国际经济形势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问题。经过综合分析,陈云认为:我们“和资本主义打交道是大势已定”。他是这样分析的:“过去我们的对外贸易是百分之七十五面向苏联和东欧国家,百分之二十五对资本主义国家。现在改变为百分之七十五对资本主义国家,百分之二十五对苏联、东欧。”陈云对这一重大趋势性变化的分析和把握,为我国外贸方针政策的调整提供了基本依据,推动了向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技术的“四三方案”的实施。

(二)“这是打破闭关自守以后的新形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面对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方面的巨大差距,我们迫切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来推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为我们与发达国家进行大规模经济技术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是,囿于一些思想桎梏,党内在利用外资和引进国外技术问题上仍存在争论。对此,陈云在198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打破闭关自守的政策是正确的。今后在自力更生为主的条件下,还可以借些不吃亏的外债。引进有利的技术,也是必要的。”“这是打破闭关自守以后的新形势。”利用外资和引进新技术,这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陈云的这些观点对于冲破人们的思想禁锢、促进改革开放之初的国外资金利用和先进技术引进起了重要作用。

(三)“搞四个现代化,没有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不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电子技术、计算机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迅速改变着世界的经济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1984年3月3日,应陈云要求,时任电子工业部部长的江泽民带着几位技术人员到陈云家中,向他现场演示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操作。陈云通过显微镜,仔细观看了集成电路,表示“大开眼界”。然后,他向在场的新闻记者发表谈话:“这几年国内外都在热烈议论,认为世界上即将出现一次新的技术革命,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就是这场技术革命的两个代表。从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这些说法还是有些道理的。”“这些情况,对我们的国民经济,对我们的电子工业,都是一场新的挑战。”“搞四个现代化,没有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不行。”他还当场就如何应对这场技术革命的挑战作出具体指示:“要把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抓上去,把电子工业搞上去,就要像当年搞原子弹、氢弹那样,力量要集中,分散了不行。要把有这方面知识的人集中起来,要什么人就调什么人,没有二话好讲。电子工业不仅要搞好科研和生产,也要抓好推广应用,搞出一项成果,就推广一项成果,使电子技术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见到大的成效。”陈云的战略眼光对于推动我国电子工业和信息科技的发展,促使我国在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把握主动、赶上潮流,起了重要推动所用。

一、理解和把握陈云科技思想的四对辨证关系

陈云的科技思想是陈云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也贯穿着陈云的实事求是精神和辩证法智慧。理解和把握陈云的科技思想,可以通过考察陈云对目标与起点、自力更生与对外引进、科技攻关与正常教育、使用人才与关心人才这四对辨证关系的思考来进行。

(一)目标与起点的关系:“实现四个现代化,现有工业是基础”

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之后,从哪里出发的“起点”问题就摆在了面前。改革开放之初,国内经济建设热情高涨,大家都鼓足了劲,想尽快实现现代化。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一种脱离实际、不顾国情的倾向,一些同志认为可以“搬”一个现代化、“买”一个现代化。陈云明确地批驳了这种倾向:“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讲实事求是,先要把‘实事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有些同志只看到外国的情况,没有看到本国的实际。”“只看到可以借款,只看到别的国家发展快,没有看到本国的情况,这是缺点。”他清醒地强调要脚踏实地地从国情和实际出发:“四个现代化如何实现?决不要再作不切实际的预言,超英赶美等等。”“我们实现现代化的基地:现有工业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和引进新技术。现有技术人员是我们知识力量的基础。”为了把我国的国情认识清楚,陈云多次结合国内与国际的比较进行阐述:“我们同日、德、英、法不同,工业基础不如他们,技术力量不如他们,这两点是很重要的。我们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力量比解放初期有很大进步,但同日、德、英、法比,还是落后的。”“我们也不能同南朝鲜、台湾比,它们是美国有意扶植的,而且主要是搞加工工业,我们是要建设现代化的工业体系。”“有的国家和地区发展快,有美国的特殊照顾。”这些比较分析客观实在,充分体现了陈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改革开放之初,经过三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已经初步拥有了一个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这是我们搞现代化一个很大的特点和优势,是很多国家不具备的。从这个“起点”出发,陈云针对当时出现的热衷建新厂、忽视现有老厂的倾向,指出了一条工业和技术发展的新路子:“‘六五时期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进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我看这也应该是我们今后发展工业的一条新路子。过去一说要增加多少产量,就要新建多少厂,这个办法不一定好。现有企业要提高折旧率,加快设备更新,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技术改造,这在多数情况下,比建新厂效益高。”立足于现有工业基础和科技力量走出一条自己的工业化和科技发展道路,扎扎实实地把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一条重要经验。

(二)自力更生与对外引进的关系:“把引进工作与国内工作平衡好”

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处理好自力更生与对外引进的关系,是我们走好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陈云一方面强调“主要靠自力更生”,另一方面也强调“外国技术一定要”,并且把落脚点放在“把引进工作与国内工作平衡好”之上。

就自力更生而言,陈云是一贯坚持这个原则的。1979年6月,陈云在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明确指出:“四个现代化怎么化法?当然,主要靠自力更生。”1984年4月底,陈云在听取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关于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情况汇报时指出:“对国内工业,保护落后我不赞成,但是,要使自己的东西一步一步地进步,达到先进的水平,这还是应当提倡的。”“保护落后是不应该的,但自己必须发展而且正在发展的东西,不要被外面进口的挤掉了。”对在广东大亚湾建设核电站同法国、英国谈判争取优惠条件的问题,陈云明确批示:“不管广东核电站谈成谈不成,自己必须搞自己的核电站。再不要三心二意了。”

就引进问题,陈云思考得很全面、很深入、很具体,对要不要引进、怎么引进、引进什么、引进之后怎么办都作了论述。关于要不要引进,陈云的态度是一贯积极的,不仅明确说“一定要”,而且强调有时还要“立足国外”。关于怎么引进,陈云指出:“我们国内现有企业的基础是不小的。要在这个基础上引进新技术(软件),或则填平补齐,或则成龙配套,用这些办法来扩大我们的生产能力。”关于引进什么,陈云指出:“买设备,同时也要买技术,买专利。”“引进先进技术比引进先进设备重要得多,设备我们自己可以造嘛。”关于引进之后怎么办,陈云强调必须通过消化吸收将引进的技术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技术,十分重视学习日本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他指出:“日本也是引进先进技术,引进以后把它加以消化,再加进一点自己的东西出口。在这方面,日本做得最好。”

在陈云看来,处理好对外引进和自力更生的关系,归根到底要落到处理好引进工作与国内工作的关系上,要使引进工作和国内配套相结合、相平衡,这是陈云综合平衡的经济思想在引进问题上的反映。在1978年7月召开的研究如何加快我国现代化速度的国务院务虚会上,他专门谈到这个问题。谷牧后来回忆说:“今年国务院务虚会以后,陈云同志对我讲,现在中央下决心大量引进国外新技术,是正确的,我拥护。但是,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搞综合平衡的同志越要注意,不要头脑发热,要搞好综合平衡,国内工作要跟上,不然又会出现新的混乱。要听听反对派的意见。中央越是支持你们,头脑越是要冷静,把引进工作与国内工作平衡好。”在当时的情况下,陈云的提醒很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如何实现这个平衡?陈云提出了许多具体举措。一是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一定要同支持和促进国内相关产业发展相结合,以引进为契机普遍提高自主装备能力。据陈锦华回忆,在宝钢建设问题上,陈云提出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要扶持国内机械制造业的指导方针。按照陈云的指示,宝钢在引进工作中坚持同一机部等部门密切合作,使第一重型制造厂、第二重型设备制造厂、太原重型机器厂等迅速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型冶金设备制造技术。二是要提前练兵,掌握技术。陈云指出:“宝钢这样的厂子,技术先进,各方面要求都很高,一定要抓好提前练兵。”他解释说:“因为宝钢的技术是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水平,但是我们要依靠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专家、熟练的技术工人来建设。建成以后,要依靠他们来工作,必须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外国专家是要走的,长期聘请的只是极少数,请外国专家来考察,提意见,这一点要做。但是,究竟如何建设,建成以后怎样管理,还得依靠我们自己的专家和技术工人。”三是工业引进的项目和规模要从国情国力出发,要与其他工业配套,循序而进,不能一拥而上。陈云指出,要结合国力和技术结构,合理地确定引进的项目、布局、重点、规模和对策的原则,而且要择优选用,不可盲从或重复引进,更不能长官意志,一个人说了算。四是充分利用国内现有企业,先挖潜、革新、改造,后新建。陈云指出:“我们在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中,除了要上若干个大项目以外,着重点应该放在国内现有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造上。”这是符合实际、节约成本的办法,相比新建企业,通过对现有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改造来扩大生产规模,投资要少、见效要快。

(三)科技攻关与正常教育的关系:“攻关跟正常的教育统一起来”

在现代化进程中,一方面,我们要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科技素养;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大国,为了提升综合国力,也必须在重要科技领域特别是某些核心和尖端技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实现前者靠的是常规的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后者则靠国家层面的战略安排,也就是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科技攻关。在这个问题上,陈云考虑得很细致、很长远。

1981年11月25日,陈云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稿时,提出了一条重要的修改意见,建议在“今后二十年我们要大大加强教育和科学的事业”部分加一条:“攻关跟常规的教育统一起来,一方面提高整个国民的教育水平,另一方面科学攻关。”对此他解释说:“今后二十年教育要加强。攻关的时候到了,我们现在也有技术力量可以攻关。”“德国发展得也很快,为什么?因为它技术水平高。我看,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攻关的时机了。”为了强调攻关的重要性,陈云还亲自现身说法:“我举个例子,我在医院里做全身检查,用一个测验心脏功能的监测器,二十四小时摆在边上。技术人员告诉我,里面的电池,外国的可以用四十八小时,我们的则达不到这个要求。”陈云很清楚,像這样的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根本还得靠自己攻关:“日本跟我们是有贸易的,也有很多友好人士。但是,日本钢铁厂的老板相互有协定,最好的炼钢技术他们是不会卖给中国的。所以,不攻关不行。”陈云认为,我们是具备攻关的能力和条件的:“我们可不可以攻关?有没有已经过了关的例子?有。原子弹、火箭、卫星回收到地面上来,技术水平都是很高的。这说明,只要我们在这一方面集中力量攻一下关,那一方面集中力量攻一下关,那末,许多关都可能突破。”他还特别强调时机和自信的重要性:“到了时候,这就有可能。应该有自信心,不是说我们什么都不行。”陈云把常规教育和科技攻关统一起来考虑的思想,特别是他提出的“不攻关不行”“攻关的时候到了”“应该有自信心”等观点,至今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使用人才与关心人才的关系:提高知识分子待遇“是基本的基本建设”

搞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根本靠人才。在人才问题上,陈云把使用人才和关心人才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不仅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而且十分具体地关心知识分子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陈云就指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我们的‘国宝,是实现国家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力量,要很好地使用他们”。改革开放之初,针对一些人对知识分子的错误态度,陈云指出,没有大批知识分子参加到我们党的干部队伍中来,“决不能建成现代化的新中国”。他以日本为例指出:“要想一想,为什么日本一九二九年不到三百万吨钢当帝国主义,而且被打败了以后,恢复得很快,技术很先进?重要的一个条件是明治维新以后,搞了很多知识分子。人的脑筋是打不掉的,是原子弹炸不掉的。”

20世纪80年代初,当了解到中年知识分子工资低,工作、生活负担很重,居住条件很差,许多人健康水平下降,部分教师甚至英年早逝的情况,陈云很忧心,将有关材料批转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各常委,并在附信中写道:“我认为,这是国家的一个大问题,确实要下大的决心,在今明两年内着手解决,不能再按部就班地搞。”“他们是解放后我们自己培养起来的,是今天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工作主要要靠他们做。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应该看成是基本建设的一个‘项目,而且是基本的基本建设。生产、科研、教育、管理部门的知识分子,是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日本、西德在战后所以恢复得那么快,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保存了一批骨干,并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作用。因此,我们把钱用在中年知识分子身上,是划得来的,是好钢用在刀刃上。”“这是合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也是合乎人民长远利益的。不这样做,我们的科学技术不可能上去,生产力也不可能上去。”他还特别强调:“此事建议责成书记处来抓。”

陈云的这封信,被印成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参阅文件,在全党产生极大反响,有力地促进了中年知识分子生活待遇的提高。不仅如此,陈云还进一步将提高知识分子生活待遇的问题上升到党和国家重点工作、整个国家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高度。1983年6月16日,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谈到党和国家重点工作时说:“什么是重点?现在看,农业、能源、交通是重点,一批骨干企业的建设和改造是重点,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环境污染的防治以及知识分子生活待遇的提高等等也是重点。这些是从整个国家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考虑的。”可见,陈云是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思考处理知识分子生活待遇问题的。

三、陈云科技思想的三点启示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并对此作出战略部署。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联系我们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来学习陈云的科技思想,有三点启示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一)学习陈云科学分析和主动把握形势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确保我国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中赢得战略主动

近代以来,我们在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中没能抓住机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世界大势缺乏清醒的形势分析和有效的战略应对。改革开放以来,正是以邓小平、陈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在认识上非常清楚、在战略上非常主动,所以我们才把握住了战略机遇,赶上了历史潮流,有了今天的发展局面。回望历史,陈云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作出的关于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三次重要形势判断,无疑为我们抓住历史机遇、制定正确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其中蕴含的陈云善于科学分析和主动把握形势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是我们十分宝贵的财富。

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我国科技发展也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跟跑为主发展到了跟跑与并跑并存、部分领域甚至开始领跑的阶段。对此,习近平指出:“面向未来,可以说,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是最难掌控但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面对这样的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势、谋大事,将创新发展置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采取一系列推动科技创新的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战略清醒和战略自觉。“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我们要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就要学习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善于科学分析和主动把握形势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把对形势的分析统一到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世界大势的科学判断上来,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革命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确保我国在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中赢得先机和主动,为我国早日实现“强起来”的梦想提供强大科技支撐。

(二)学习陈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认清和立足国情实际的基础上开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新局面

实事求是地认识、把握住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此基础上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是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和原则。在这方面,陈云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提供了经验。第一,他坚持贯彻实事求是原则,针对脱离实际的倾向,指出首先要把“实事”搞清楚,在立足我国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的前提下搞发展;第二,在怎么认清“实事”、怎么搞发展的问题上,陈云采用交换、比较、反复等多种方法,包括他将我国国情与日、德等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在决策宝钢过程中三次反复考虑、强调在重大决策前要专门听反面意见等,为认清我国的发展起点、决策正确的发展路径和发展策略提供了思路方法;第三,陈云还注意把握我国国情不断变化的特点,根据新的实际及时提出新的思路,比如他在我国技术实力积累进步的基础上适时提出“攻关的时候到了,我们现在也有技术力量可以攻关”的建议,推动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科技实力已经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我们正在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与此同时,我们仍要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创新能力不够强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实现转型跨越的薄弱环节,这也是现阶段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特点的重要方面。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认识清、把握好我们的国情和实际,并在此基础上继续走好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仍然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全面研判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大势,既要重视不掉队问题,也要从国情出发确定跟进和突破策略,按照主动跟进、精心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我们要按照这个要求,学习借鉴陈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把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认识得更清楚一些、把握得更准确一些,在此基础上找准主攻方向和着力点,在更多基础性、前瞻性、引领性领域实现原创突破,努力开创我国科技发展新局面。

(三)学习陈云自力更生与对外引进相平衡、相结合的思想,推动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越走越宽广

“综合平衡”的观点为陈云思考把握自力更生与对外引进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点。正是从综合平衡的角度考虑,陈云在引进问题上考虑得很深入很全面,把对外引进和自力更生结合得非常紧密。第一,引进不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要在国内现有工业技术基础上引进,着眼点要放在扩大我们自己的生产能力、提升我们自身的制造业水平上;第二,引进的目的要放在消化、吸收、再创新上,要重点引进专利和技术,通过消化吸收,最终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技术;第三,技术、专利引进到国内后,要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一盘棋”的优势,在保护引进技术专利的基础上,将通过消化创新掌握的新技术推广扩散到国内的相关行业和企业,促进国内相关产业的整体升级换代。陈云的这些思想,很好地解决了如何实现对外引进和自力更生相统一相平衡的问题,能将引进的效果充分发挥出来。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两步走”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继续走好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现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和跨越。正如习近平指出:“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我们没有更多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我们要引进和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成果,更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努力在自主创新上大有作为。如果总是跟踪模仿,是没有出路的。”与此同时,习近平还强调:“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单打独斗,不是排斥学习先进,不是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因此,我们强调的自主创新,不是闭关锁国、自高自大的自主创新,而是开放包容、学习先进的自主创新。处理好对外引进和自力更生的关系,仍然是我们走好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很多领域,我们仍然要学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提高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我们的高铁技术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我们要吸收借鉴陈云这方面的思想观点和办法举措,继续把对外引进和自主创新结合好、平衡好,推动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越走越宽广,为把我国早日建成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科技基础。

猜你喜欢

自主创新陈云
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审计的关系研究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
论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
陈云贵:你是泥土你是光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
Gait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resurfacing hip arthroplasty compared with metal-on-metal bigfemo-ral-head tot ip p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