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窝木旋

2018-05-30苏金玲

国际木业 2018年1期
关键词:木碗沙窝车床

沙窝村

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东南的沙窝于元朝建村,目前有村民270多户。据老人介绍,古时候这里是漳河故道,古漳河不断冲积泥沙而形成一块积扇平地。肥沃的土地,淳朴的民风,勤劳善良的沙窝人孕育了中国传统木旋文化。

大旋床

沙窝传统木旋技艺传承至今大约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古老的旋床、砍木头用的单刃斧,各种尖刀、挖刀以及祖辈口传心教的木旋技艺,目前在沙窝村仍能一睹它们的芳容。

这种纯木框架脚踏式车床,被村民们称为大旋床,是用来制作木碗的主要设备。它不需要电力,完全是靠双腿和双脚的力量上下蹬踩踏棍,把动力随传送皮带转移到主轴,再通过主轴的旋转使得卡头上的木料旋转。木旋艺人坐在高高的旋床上,木旋时,双脚在车床下部不停地上下踏动,左手握刀柄前面以控制刀具的角度和方向,右手握刀柄尾部加以配合。没有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很难掌握大旋床的操作技艺。

解放前,沙窝村几乎家家都有旋床,心灵手巧的沙窝人靠木碗制作这一传统手艺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清朝末年是沙窝木碗发展的鼎盛时期,村里一百多个作坊,旋制的精良木碗远销周边各省。

据村民李加重回忆,那个时候,只要有木碗商贩一来到村里,家家户户的百姓都大筐小筐把制作好的木旋拉出来去卖。当时的场景极其热闹和红火,交易结束时,木碗商用马车把木碗一车一车的拉走。

木旋人的命根子

大旋床上最重要的部位就是旋轴。旋轴的制作非常不容易。先用小旋床把雏形做出来,再用火把中间的刻槽烧出来。安装到大旋床上时,需要10几个年轻人共同协作,有扶着车床的,有上下拉动轴带的,中间还要有人打蜂蜡。旋轴高速旋转,使蜂蜡融化起到润滑作用。不管生活如何变迁,老藝人最不舍丢掉的就是旋轴,这是木旋艺人的命根子。

木碗情结

300多年前,从李姓人家迁入沙窝村,第四世李怀珍开始跟着许家和侯家两姓学习木旋技艺,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即传男不传女,只传在本村落户的男丁。木碗情结从这时就深深地根植沙窝男人的心田。

相传在河南林县一带,凡有女儿出嫁,父母都要陪送一套沙窝木碗。因为沙窝木碗制作的材料是柳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柳”寓意分离,“柳”又通“留”,表达父母对女儿出嫁的难舍之情;根还有根深叶茂,兴旺发达之意。木碗的圆形表达父母对小夫妻日后生活圆满的期盼。

套旋技艺

沙窝村掌握木碗套旋技艺的程金庆老先生今年86岁,目前他是村里年龄最大技艺最为娴熟的老师傅。提起当年自己是如何学会了木旋,程师傅告诉我们:“........那时他15-16岁,去邻家玩,心灵手巧的他在邻居家的车床上,边玩边学会了木碗旋制”。在那个生活困难的年代,程师傅学到的这个手艺在自家作坊派上了用场。全家就他一个人能上车床,家人则为他做前期材料准备和后期木碗销售。这手艺着实为家庭生活的改善做过贡献。

程师傅欣然为我们演示了沙窝木碗套旋的制作技艺。眼前这块浸泡过的湿材要卡到车床的卡盘中,砍木隼很关键,大了卡不进,小了太松,整块木料则无法固定。程师傅小心地做着调整,然后再眼观手摸找好同心点。双手一上一下,紧握挖刀;车床下,双脚踩动踏板,带起旋轴左右转动。第一个碗的碗口平整完成后,进行第一碗的外部塑形。全凭多年的经验和感觉,套旋出卡头上这块材料所能旋出的所有木碗的外延。

车旋过程中,程师傅不时地把身体移向右侧,车床右边框架上固定的磨刀石让师傅不用移位就解决了磨刀的问题。磨刀石上的凹条是为挖刀量身打造,挖刀内沿须用小磨刀石伸入打磨,上几个回合的打磨,刀刃锃亮,旋出的木碗也格外漂亮。

不要小看车床前面立板上的凹洞,它的作用巨大,是调整刀架的支点。师傅要根据操刀的位置随时更换支点。

程师傅换尖刀把套在一起的碗逐个旋切掉,最后是进行碗底的旋制。手捧刚刚旋好的成品,厚薄匀称、外延曲美、碗底平稳,程师傅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一般情况下,一块材料能套旋出4-5个大小基本相同的木碗。他的徒弟李学民拿来尺子用数字告诉我们木碗套旋节省下三分之一的材料,不仅如此,还节省了时间。

小旋床

相对大旋床来说,这种纯木坐式旋床被村民们称之为小旋床,它在解放初期为新中国人民生产、生活、交通、娱乐的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沙窝村旋制的算盘珠子、暖水瓶塞、照明灯座、大小擀面杖等生活用品、工具手柄,还有文体器具都是通过小旋床生产出来,并远销全国各地。

老艺人李家芳给我们讲述了他当年学习小旋床的情景。上世纪60年代,国家处在经济困难时期,农村的生活条件极为有限。为了沙窝村人们生活的改善,当时村支部和村委会组织每个生产队派了一名学员学习小旋床的操作,李师傅很快学会了旋制轴状用具。加工好的制品交给国家有关部门换取生活用品,弥补了农民群众生活用品的不足。

传承

如今,村里能熟练掌握古老车床木旋技艺的人越来越少,老艺人对这种境况也表示无奈。李家芳老艺人今年已经70岁了,作为沙窝村李氏第10代木碗制作传承人,他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他说自己已经到了晚年,很愿意把木旋技艺传承下去,可惜现在大多数的年轻人都去外边参加工作或去外地打工,沙窝木旋,这古老的技艺,面临着严重的传承困境。

沙窝村民李学民外出打工时,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传统木碗,勾起了他童年的美好记忆。记忆中那沾满粥糊的饭碗,那褶皱眉宇间恬淡的微笑和粗糙的老手都和木碗息息相关。不管走多远,在心灵深处对故土的爱和故土传统木旋手艺已血脉相连。他查阅县志,在老艺人的口述下整理出一份沙窝木旋文字资料。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沙窝村对中国古老木旋历史文化所做的贡献。

在2013年4月国际木文化学会首次去沙窝村调研的时候,李学民告诉我们,为了传统文化得以保存,村里以李洪华为代表的老艺人和几个热心公益的年轻人在2011年共同搭起了一台大旋床。他们费尽周折、村里村外地毯式搜寻,旋轴是一家人的,床架是另一家的,刀具又是一家的,全套设备、工具以及磨刀石都凑起来了。2014年我们再访沙窝村的时候发现,在李学民的发动下,把村里还能用的旋床部件找回来重新组装了两台旋床。

我们深深地被他们的行动所感染,也很钦佩李学民这位年轻人有着如此强烈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乐观、积极的精神世界。技艺需要传承,精神的传承更为重要。我们看到了不仅仅一个李学民,更看到了李郑国、李家琦、程兆兴等等青年一代沙窝人对祖辈留下的手工技艺的那份尊敬。

平淡中的坚强

2015年5月,国际木文化学会调研组再次奔赴河北肥乡沙窝村,沙窝村依旧田舍井然,鸡犬相闻,大片大片的麦田油绿油绿的。肥乡县文广新局杨主任和乡长、乡党委书记也为此专程来到沙窝村。学会一行拜访了木旋技艺老艺人程金庆和李家芳老先生。两位老艺人也依旧忙完农田,忙木旋;身体康健,精神矍铄。

我们还来到李学民的家,老房子重建已断断续续有3年光景,虽然还没有彻底完工,但脚踏式传统旋床早已在没有门窗的二楼安了家。在毛坯墙面上有沙窝村老艺人们参加各项活动的图片, 有国际木文化学会几次到访的照片,还有木碗制作过程的特写照片,这些无形的力量支撑着他们继续前行。

程师傅一有空就来到这里,师徒二人默默地,一个耐心教,一个细心学。他们从选材、切割木料、刻隼、浸泡、调整轴心、粗旋、精旋、磨刀等各道工序,为我们进行讲解和演示。程师傅为人谦和,为沙窝木旋技艺的传承做着不懈努力。

车床上,我们看到程老师傅坦然中的坚强,看到大汗淋漓的李学民在用劲的踩、用力的旋,肩扛的责任给师徒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并造就了生命传递的情感及付出后获得的快乐与满足。李学民告诉我们:“我不需要做一个科学家,也不需要做一个发明家,就守着这份传统的手艺。”

国际木文化学会给师徒送来了崭新的刀具,程师傅仔细端详着刀具,询问刀具的材料,真希望在某一天能看到他们尝试这几把新刀具。

活动推广

在现代木旋界,最为知名的组织是美国木旋者协会(AAW)。AAW是一个致力于促进木旋行业进步和发展的非营利性国际组织,该协会1986年成立于美国,目前在全球拥有15 000名会员,是国际上最大的木旋教育协会。该组织每年主办一届木旋大会。早在2013年AAW无国界分会主席Terry随国际木文化学会秘书长苏金玲一道拜访沙窝村之后,AAW执行长Phil McDonald就委托学会转达了他们对沙窝木旋艺人的问候,Phil在信中说,我们了解到国际木文化学会正在为沙窝木旋这一项重要的传统技艺获得认可而努力,这项古老的技艺,不仅仅属于沙窝村,更是属于全世界!我们深信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艺,是不能被消亡的技艺。

2015年6月,在AAW第29届国际木旋大会上,国际木文化学会再次受邀参加年会活动,苏金玲秘书长在大会上介绍了中国沙窩木碗套旋技艺,通过视频和图片,把中国河北沙窝村古老的木旋技艺呈现在国际视野下,得到参会嘉宾的热烈反馈。尽管世界各地有不少古老的木旋设备和技艺方式,但是像中国这样操作难度大、机械构造复杂,靠自己的双脚输送动力的旋床对在场的观众来说都是第一次看到。神似现代车床的刀架以及古朴中带有温度的木碗,都引起了国际同行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表达了对沙窝传统木旋技艺的由衷敬意。

展望

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沙窝木旋的艺人受国际木文化学会之邀曾先后参加了2014年世界木材日活动现场展示、2015中国-东盟传统和现代木旋演示、2016世界木材日中国沙溪木文化活动以及2017世界木材日传统木旋与现代木旋艺术家现场技艺表演活动。每次现场演示活动都吸引了观众的热烈关注,观众们在感慨这一传统技艺的同时更为他们坚持不懈的传承精神而感动。

沙窝传统木旋技艺这颗沧海遗珠,在国家大力推广文化建设的环境中,通过各方共同努力,于2017年8月成功获得邯郸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们无限感慨和欣喜,并希望通过相关木文化活动的推广,使更多的人了解木旋文化,使古老的技艺得到更广泛的认知、保护和发展。

沙窝木旋的文化传统是历史赋予的宝贵财富。摆在沙窝年青一代面前的,是如何让传统文化为今日美好生活建设服务,并成为开拓未来的文化实力和资源;找到改善生活,发展未来的途径才是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最好回敬。

猜你喜欢

木碗沙窝车床
CW6163B车床在线铣削烧结台车操作实践
木碗
车床三爪卡盘找正组合工具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卧式车床整机防护装置的设计
逃跑的小木碗
“沙窝萝卜”区域公用品牌的成就之路
天津农业新特产
——沙窝萝卜
CM6132型卧式车床控制系统的PLC改造
阿妈的木碗
像卖钻石一样卖沙窝萝卜 5个月卖3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