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创新平台培养创新能力
2018-05-30顾素燕
顾素燕
杨振宁说过:“优秀的学生倒不在于他的优秀成绩,而在于他的优秀思维”,而优秀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关联。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寻数学奥秘,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发现数学的内在本质规律,这些过程尤为重要,是现代教育价值观的彻底转变。如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热爱数学——培养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良好的学习兴趣是保证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内驱力,也是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建立需要兴趣来维持,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前提
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尊心,学生也不例外。作为教师,要努力去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燃起学生内在的主体意识与创新意识,大教育家孔子的教学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例证。
建立乐学情境——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堂教学应引起良好的情绪感觉。”只有建立起一个轻松、愉悦、活泼的学习情境,把课堂变成一个欢乐的求知海洋,学生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探寻知识,才会觉得学习是一项美妙的活动,从而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所保证。反之,在一个毫无生机可言的填鸭式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得到什么样的发展呢?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将学习的内容精编成简短的故事或者一个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片段,让学生热爱教学活动。
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推手
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数学活动是一个良好的窗口。比如,通过开展二十四点比赛、数学故事会、数学小发明等学生喜爱的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展示自我,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享受成功的喜悦,体味数学的快乐,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学习兴趣,以此来推动创新能力的发展。
猜想、预测——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
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所以,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与质疑。所谓猜想,即让学生依据已有的材料或数学经验去估计与推测,它是一种带有一定直觉性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调动直觉思维去推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当然,猜想不是空想,而是根据已有的数学经验对未知的、有可能的知识做出的一种合理推测,其前提是要敢想。蒸汽机的发明、卫星的上天等,每一个都是在敢想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猜想、预测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中的作用可见一斑,所以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猜想,从而触发成功的预感。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慧认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这也正是我们教师要努力的方向。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能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对遇到的问题与现象做出一定的猜想与预测,有时却很难做出正确而合理的解释,但学生能主动去猜想与预测已经非常不错,所以教师一定要及时鼓励、肯定学生,给予他们鲜花与掌声,使其享受到积极地调动思维后带来的成功喜悦。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定会得到一定的发展。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之后(这三种物体的体积问题都可以使用底面积乘高来解答),我便让学生猜一猜:圆锥体体积是不是也能用这个公式来计算?我鼓励学生去观察、比较、猜想、预测。像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善于捕捉知识点,给学生创设猜想情境,提供猜想机会,并注意聆听学生的猜想方案,给予其适时的指导与及时的评价、鼓励,逐步培养学生进行数学猜想的习惯,并借此进行数学思考。
营造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次会议报告——《学会生存》中曾经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如果在教学活动中抛给学生的问题过于单一与枯燥,那么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没有了空间,也就窒息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传统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的这种行为司空见惯。而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机会,充分相信学生,为其提供一定的思维空间,这里的思维空间包含以下两个维度。
时间维度
时间维度是指教师提出问题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在这一点,许多教师往往做得不够,舍不得花时间去静待花开,常常花了很长时间去设计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却没能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教师直接通过填鸭式的方式教给学生知识,长此以往,学生的創新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在很大程度上窒息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空间维度
空间维度是指我们提出的问题要有空间跨度,即要有一定的纵深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创新能力,要鼓励学生有所创新与突破,哪怕只是一点点。教师要经常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求异思维训练,从而让学生有可能去创新自己的思维。比如,在教学《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题,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车轴装在什么位置最好?为什么?
创新人格——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受教育的功利性及教师日常事务冗杂的影响,教师往往喜欢学生循规蹈矩、言听计从,再加上学生受多方压力的影响,当今学生也渐渐只会一味地学习。同时,教师与学生也越来越“懒”,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大多数是依教师的葫芦去画瓢,没有半点的思考与突破。学生的创造性不仅受认知因素的影响,也受其个性、心理、性格、品质的影响。现有研究成果显示,凡具有高度创造性的人,往往都有较多的自由解决问题的机会。总之,我们要培养的是这样的良好个性和人格:活泼、好动,既注重实际,又不囿于传统,敢于突破常规,具有否定精神。
实践操作——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
人类的智力成果无一不来源于实践,它们都是在生活的基础上去开发的,从而进行转化,最终高于生活。实践能调动人的多个感官参与进来,同时也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然途径。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数学实践,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大胆的实践与操作,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块不规则土地,利用所学知识求它的面积,每一个学生定会结合具体情况想办法解决。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我们不要给学生过多的条条框框,更不要去约束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只有尊重他们的性格多样性,让他们有自由的空间与时间,其思维才能活起来、动起来。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定会得到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