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美术手工课程研究
2018-05-30吕红娟
吕红娟
小学美术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对美术教学的质量越来越重视。为了切实提升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推动学生美术综合素质的发展,广大小学美术教师应当立足于核心素养去开展教学活动。本文基于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手工课程进行分析,希望能给广大小学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美术核心素养主要有五部分构成,一是图像识读;二是美术表现;三是审美判断;四是创意实践;五是文化理解。这五种素养是学生学好美术这门课程的必备素质与能力,因此,教师可在具体的手工课程中围绕这五种素养展开教学。
基于小学美术手工课程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
“图像识读”这一素养是指正确地对各种美术作品、影像、视觉符号等进行观察和分析。在实际的美术手工课程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具备这一素养,应避免一上课就让学生对着课本或者相应的作品进行制作,而是要先引导学生对相应的美术作品进行观察和感悟。如,在教学《小鸟的家》这一课时,教师可通过作品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色彩、整体造型、所用的材质、作品的结构等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如此能有效增强学生对“小鸟的家”的感性认知,对学生后续的实操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对美术作品的色彩、造型、材质等进行观察和分析仅仅是“图像识读”中的一部分,也是相对外在的一部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以及教学深度的提高,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内涵和意义、类别、价值等进行观察和分析,这样学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具备“图像识读”这一素养。
基于小学美术手工课程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
“美术表现”是指运用传统或者现代技术去创造视觉形象。从手工课程的角度来讲,“美术表现”可体现在学生的实操当中,即:学生通过完成一定数量的美术作业,逐步获得“美术表现”这一素养。值得一提的是,“美術表现”重在“创造”而非“制造”,这两个词汇有着很大的区别,前者需要学生立足于自己的情感、思想等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创作”,而后者往往只需学生按照一个模子进行模仿即可。因此,为了能在手工课程中切实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其立足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对手工作品进行创造。仍以《小鸟的家》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这一课主要体现的是多种材料的运用,因此,教师大可不必让学生拘泥于一种材料,而是鼓励其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尝试采用多种材料来表现“小鸟的家”的概念。
基于小学美术手工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
“审美判断”主要是指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和鉴赏。教师要想基于手工课程对学生这一素养进行培养,应着重引导学生去“说”,即让学生说出自己对某一美术作品的感受,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同类型作品进行对比,并引导学生说出这些作品的优点和缺点、哪一幅作品最好、为什么好等等。在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时,教师可结合“图像识读”,即:让学生立足于相应作品的形态特征、内涵意义、价值等进行鉴赏,如此可以避免学生只用“好看”“不好看”之类的词语对美术作品进行品评,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美术素质。
基于小学美术手工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
“创意实践”,即由创意意识所产生的实践行为。“创意实践”的核心是创新,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手工课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逐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创意付诸行动,即实践。例如,在学习《形体的组合》《会动的玩具》《梦幻的城堡》等与“废弃物利用”有关的内容时,教师不妨将它们融合在一起,然后进行创造性教学。如,教师先为学生展示一些废弃物,如易拉罐、牛奶盒、鞋盒等等,之后,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将这些废弃物以不同的组合形式摆放好,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废弃物进行想象,看能否组合成会动的玩具或者城堡,如此,既能将课本上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可谓一举两得。
基于小学美术手工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
“文化理解”是指从文化的角度对美术作品进行理解和观察。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知识储备量不够丰富,所以他们很难站在文化的角度对美术作品进行品评,对此,教师不妨反其道而行,结合教学内容,不断向学生渗透各种文化知识,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其将来“文化理解”的形成奠基。例如,在教学剪纸、泥塑等内容时,教师可通过纪录片为学生展示我国传统的剪纸艺术与泥塑艺术,使其在初步掌握这些艺术的同时还能进一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结语
总而言之,美术核心素养对学生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大有裨益,因此,广大小学美术教师应对美术核心素养予以充分关注,对其加强研究,针对教学的一般环节,积极与其他教师进行教研,以便能切实基于手工课程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