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原理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8-05-30林炳利
林炳利
在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背景下,我国的体育事业得到良好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体育运动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上引发了一股体育热,加强学生的体育训练逐渐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将物理学原理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结合学生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运用物理学内容,能够促使学生科学合理地参与体育训练,并且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身体素养,对于学生的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物理学原理的应用,可以为后续相关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体育教学中杠杆原理的应用
杠杆原理的实现,主要条件包括阻力臂、动力臂、阻力点、支点和动力点,不仅仅是在物理学中有杠杆原理内容,同时在人体内也有杠杆。人体杠杆的表现形式较为多样,主要包括省力杠杆、平衡杠杆和速度杠杆等,其中速度杠杆最为典型。速度杠杆动力臂要弱于阻力臂,需要耗费的力量较大,但是能够保证人体手脚获得角度运动速度和幅度。诸如,在推铅球、掷标枪和掷铁饼等运动项目中,为了可以提升运动速度和幅度,在最后动作上充分展开上臂,有助于阻力臂最大化,即以肩关节为支点,肩部肌肉附着点为力点,将人体和运动器材合理为阻力点,形成速度杠杆。在大量运动项目观察和实践中,链球运动项目获取的成绩要远远高于掷标枪或掷铁饼等运动项目,究其根本是由于锁链的存在导致阻力臂增加,同样在羽毛球运动和棒球运动中,运动员均是抓住底端,以此来提升阻力臂,获得最大速度。
体育教学中物理运动学的应用
中小学体育教学将物理运动学内容应用其中,可以了解到决定线速度的因素在于转动半径和角速度,在促使杠杆阻力臂增加的同时,转动半径随之增加,从而促使运动员手脚获得最大速度。在掌握杠杆原理基础上,人体是一个骨杠杆,每个动作均是以关节周转动实现。通过大量实践可以了解到,投掷运动和跳远运动是以追求远度为主,投掷距离越远,所获得的成绩越好。根据物理运动学原理,可以通过斜抛公式进行分析,公式如下:
结合公式可以了解到,影响飞行员速度的因素较为多样,包括初速度、角度和重力加速度等,初速度最为关键,跳的距离和投的距离与初速度平方呈正比,速度增加,远度随之增加。所以,在体育运动教学中,列举投掷和跳远运动将初速度作为主要训练目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养,获得更好的成绩。同时,在投掷运动项目中,角度同样十分关键,跳远或是跳高运动项目中,需要把握最佳出手角度,即为出手角,跳高运动项目中称之为跳角,角度为45°时,跳角值最大。斜抛的物体可以获得最大的远度,但是具体运动项目中,可能受到空气阻力和地斜角等因素存在,需要将出手角度控制在38°~42°范围内。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体育项目的地斜角度不同,而出手角度同样存在差异,如跳远起跳角度为20°,链球运动项目最佳出手角度42°~44°,而掷铁饼最佳出手角度则在30°~35°之间。尤其是在当前运动竞争愈加激烈背景下,需要综合考量,针对性加强体育运动训练,以便于获得更为可观的运动成绩。
体育运动中物理动力学的应用
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将物理动力学内容应用其中,可以结合牛顿第二定律相关内容,把握物体运动加速度与合外力的正比例关系。物体质量越轻,加速度越大,而在体育运动项目中,体育运动器械质量是固定的,运动员为了获取更大力量,需要通过增加加速度方式来帮助运动员获得更大的力量支持,包括跳高运动和跳远运动等,通过前期助跑速度来获得力量。在掷标枪和掷铁饼项目中,可以通过前期助跑来获取最大加速度,为运动员提供更大的力量。
将物理动力学内容应用其中,结合牛顿第三定律相关内容,两个物体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保持一致,但是两种力量是完全反方向的,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在投掷类运动项目中,通过助跑来获得初速度,促使力量集中在运动器材投掷瞬间,以此获得更大的远度。同时,运动员在投掷运动器材期间,通过用力蹬地来获得较大的反作用力,确保投掷的运动器材距离更远。运动员蹬地作用在地面上,获得反作用力,通过人体来传递到运动器材上,可以获得更大的加速度,带来更加可观的运动成绩。如果运动员在出手瞬间,双脚离开了地面,那么蹬地后的力量是无法传递到运动器材上的,且反作用力随之减弱。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小学体育运动训练中,由于学生的身体正处于成长阶段,对于运动技巧掌握得不充分,如果技巧运用不合理,很容易造成身体的损伤,不利于运动员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
体育运动中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
撑竿跳体育运动项目中涉及的物理学原理为机械能守恒定律,在运动项目训练中,要求学生运动训练期间获得最大的初始速度,并结合机械能守恒定律,通过运动员自身力量来获取最大重力势能,致使其在撑竿跳期间获得最大的重力势能支持。撑竿跳运动中,通过前期助跑来获取动能,用于起跳瞬间的重力势能支持,是运动员力量主要来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助跑期间获得最大加速度,提供充足的重力势能,取得更高的成绩。撑竿跳体育运动学项目中,运动员双脚脱离地面后落在垫子上,运动员和撑竿的机械能固定不变。
运动员离开地面后,运动员的运动方向和机械能形式发生转变,伴随着运动员身体位置上升,运动员的运动速度逐渐下降,撑竿期间会产生严重弯曲现象,在助跑期间获得更多能力,将其转变为撑竿上的弹性势能。
此外,转变为重力势能,在上升期间超过一半后,多数动能转变为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促使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以及转化前期能力保持不变。
体育运动中牛顿定律的应用
体育运动中牛顿定律的应用,通过结合相关定律来引导学生训练,注重匀速跑步,物理加速度和承受合外力之间保持正比,与物體质量成反比,物体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一致。运动员加速度力主要是运动员提供的,为了获得更大加速度,需要消耗的体力随之增加,不利于运动员长期奔跑。结合牛顿第三定律相关内容可以了解,物体运动前与地面产生的摩擦力与物体前进方向相反,会产生反作用力,推动物体前进,在长跑运动中,这种摩擦力是运动员前进的主要摩擦力。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相关内容,物体运动中会产生相应惯性,长跑运动中保持匀速前进,自身消耗的体力较小,借助惯性力量持续前进,获得更加可观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将物理学原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立足于学生个体差异,把握不同的物理学内容,组织科学合理的体育训练项目,避免学生身体受伤,在锻炼学生身体素养的同时陶冶情操,这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